研討會︱「不易」與「變易」:古代知識與文明的產生與傳播

2020-12-11 澎湃新聞

11月13-14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隆重舉行了十五周年院慶系列活動。其中,「首屆古代知識與文明的產生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是本次院慶的主要活動之一,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近六十名專家學者與會,分為「思想、制度與歷史」、「文獻、語言與文學」、「西域、文本與宗教」三個分會場發表報告並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十五周年院慶慶典現場

與會學者合影

思想、制度與歷史

「思想、制度與歷史」分會場大致可分為四個議題。

第一組以宗教和思想史為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李若暉以《〈詩·商頌·那〉禮制與鄭玄更禮》為題,提出今古文經學的分歧實質上是君主制國體之下究竟實行何種政體的分歧,鄭玄提出不同於毛傳的新解釋乃是為了以周禮改造殷禮,最終落腳點是將「更禮以教」作為原則貫徹到底,使秦漢制度成為先聖所行、孔子所傳的神聖制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建委亦關注了相關問題,他提示《毛詩序》和《毛傳》在詩義理解上至少有四十多篇存在差異,甚至存在完全相反的理解,知識的統一性並非他們的追求。但《鄭箋》卻是一部以《毛詩序》為綱,以詮釋體系的統一性為目標的著作,這是學術史上毛、鄭異同問題的根本所在。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屹以《佛滅年代問題的知識化信仰化與學術化》為題,概述了「佛滅年代問題」從早期印度到中國乃至日本綿延兩千年的演變線索,介紹了這一「常識」是如何在不同的思想與學術背景下產生和演變的,並強調了其社會影響和現實意義。隨後,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張雪松提出了對中國古代民族認同發展歷程的新看法,重點強調民族認同與祖宗崇拜的纏繞與互動,又提到傳統的以炎黃子孫辨別華夏的民族認同因存在政治敏感性而在清朝遭遇了困難,對清朝統治者而言,顧炎武等強調夷夏之防的民族主義儒學是最大的異端,故而清廷推出了非排他性的大一統的儒教觀。

劉屹教授發言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館員孫顯斌介紹了《物理小識》的版本概況,進而探討了方以智《物理小識》的知識背景和學術貢獻,並以方氏為例,簡談了古代中國科技落後的一些原因。暨南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師李元駿也以《知識與價值的混一——試論漢代天文曆法與〈蒂邁歐篇〉的宇宙論》為題報告了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一些看法,他認為中國的五行觀念一直以來都關涉價值問題,而混同價值與知識的思維方式則會對求知活動造成一定幹擾。例如唐代僧一行實驗證偽了「千裡影差一寸」,但是認為「區區異同之辯,何益於人倫之化哉」,並未給與太多關注,這體現了強烈的價值本位觀念和對「真」的遺落。而古希臘學者較少混同知識與價值,這或許是西方文明最終能發展出現代天文學的原因。

第二組討論圍繞中古史展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張耐冬以《「吏治與文學之爭」與關隴集團學說之關係》為題,介紹了著名歷史學家汪籛先生關於唐玄宗時期「吏治與文學之爭」的經典論斷及其在文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影響。這一理論將以姚崇、宇文融等大臣為代表的吏治派和以張說、張九齡等大臣為代表的文學派視作玄宗朝相互對立的兩個主要黨派,並認為張說與宇文融的衝突、牛仙客官拜尚書這兩個政治事件是兩派衝突的頂峰。汪籛先生的這番研究並不僅僅是就一個政治史問題進行考證,更是為了彌縫其師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些罅漏,在「關隴集團」理論的空白部分進行具體的展開論述。

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慶衛以《安史亂後一個粟特武將家族的發展史:從新出李元諒子李準墓誌談起》為題,利用新見的一批石刻史料,詳細梳理了從李元諒到李德餘三代粟特人的民族來源、遷徙路線、仕宦經歷、政治參與等實證性問題,很多發現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他又進一步探討了民族史方面的大問題,認為李氏家族雖是粟特族屬,卻並非是沿絲綢之路東進中國,而是在突厥汗國敗亡後作為突厥屬眾進入中華帝國的勢力範圍的。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張天虹表達了對安史之亂後河朔藩鎮的胡化與漢化這一熱門話題的關注,他認為北遊河朔的士人以及仍然留在河朔本地的一些文化精英成為了教育方面的人力資源,書籍的流通與買賣以及巨大的石碑則提供了閱讀材料,這對整個河朔藩鎮文化資源的傳播與分布都有積極影響。

中央黨校文史部副教授趙璐璐談及唐與宋選人概念的巨大差異,並認為兩者的核心目標都是解決當世的官闕矛盾,宋朝能夠維持大量官員長期處於官僚體制之內,反映出在經濟結構、國家形態上「唐型國家」向「宋型國家」的演進。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張雨也發表了對中古制度演變的看法,他提出唐人建立起的「三公曹尚書—都官尚書—刑部尚書」和「司隸校尉都官從事—都官郎曹—都官尚書」制度史線索影響深遠但問題不少,梳理都官尚書的生成史,既不可囿於唐人成說,又要突破史志文本與制度實態之間的斷裂,立足於尚書曹和尚書郎曹兩個層面去思考其職掌背後的制度內容。

第三組討論以簡帛古書與考古發現為核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程浩指出,「書」類文獻脫胎於君臣行政過程中史官對其言論的載筆,這些官方檔案歷經剪裁、潤色,逐漸成為獨立的單篇。隨著周室式微,王官失守,「書」類文獻的收藏與傳習也逐漸下移。出於「觀興廢」與教化子弟等目的,諸侯國以及各學派紛紛對「書」類文獻進行搜集與選編。而在後世的流傳過程當中,由於自然演變與主觀改動等原因,「書」的文本又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異。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吳國武提出,古書體例研究應該成為先秦秦漢文獻整理的基本功課,同時強調裘錫圭先生有關先秦秦漢古籍整理的一些經典論斷尤其值得回顧和重視。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韓巍報告了《物質形態對於簡牘整理的重要性——談談參加北大藏秦漢簡牘整理的一點體會》,提到近年來隨著出土簡牘資料的迅速增加,簡牘研究日益走出僅重視「認字」的局限,物質形態在簡牘整理中的重要性受到學者重視。他以入藏時基本維持著出土時原始狀態的秦簡牘為例,重點分析了在整理過程中發現的「簡冊背劃線」對於簡冊編聯順序復原的關鍵作用。今後的簡牘整理工作不僅要重視以文字內容為中心的「文本單位」(篇)的復原,還要重視作為「物質單位」的簡冊(卷)的復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副研究員楊小亮以《五一簡「朱宏等臧罪竟解書」的復原》為題,首先介紹了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簡牘總數、編聯情況、出版情況等基本信息,又詳細描述了由簡牘揭示的一樁與倉曹史朱宏、劉宮等人相關的「臧罪」案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講師張明東分析了翼城大河口墓地新公布的三座大墓的發掘資料,對其中幾件出土青銅器的定名和功用提出質疑,強調其禮器屬性,並進一步認為這屬於禮制因革的一個細節。

韓巍副教授發言

第四組報告則以先秦秦漢史為中心。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熊長雲以《秦漢度量衡知識的普及與相關問題》為題,強調秦統一度量衡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然而文獻所反映的度量衡統一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政治舉措。如何確保六國舊民能夠接受新的知識體系,秦在教育層面也採取了必要的制度設計,近來發現的出土文獻為此帶來了新的認識。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孫聞博報告了《西漢初營河西考——以「新地」接納史為視角》,認為西漢經營河西以霍去病奪取「新地」為啟端,而河南、河西地不僅得益於衛、霍開拓,後續經略也與二人頗有淵源,兩漢經略河西,為認知早期中華帝國對新獲領土的管理經營提供了啟示。最後,上海大學歷史學系講師把夢陽以《「服道致士」:戰國秦漢士人對君臣關係的理想化塑造》為題,談到戰國秦漢之際的君臣關係既表現為君主對統治權力的分配,也體現於臣之主體——士人的政治訴求與自我價值的界定。伴隨政治思想的劇變,戰國秦漢之際的士人試圖重塑君臣關係並在其間佔據主動,遺憾的是,在日益強化的君主專制集權的碾壓之下,這一構想註定淪為泡影。

「思想、制度與歷史」分會場現場

文獻、語言與文學

「文獻、語言與文學」分會場大致也可分為四個議題。

文獻方面,多篇論文立足於書籍這一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從書籍的創作年代、傳播方式以及整理與傳承等方面展開了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劉明藉助西方書籍史的概念,從方法論的角度指出作為集部典籍的文學別集研究和傳統的文學史研究應當有所區別。前者的研究單位是典籍,研究角度包括從史傳與作品中勾勒作者生平、運用文獻學的版本目錄等方法探討典籍的製作與流傳、從讀者的角度還原歷史上對於典籍的閱讀與理解。之後以《董仲舒集》為例,運用上述方法,描繪出董仲舒有別於儒學大師的另一重的文學家形象,還原出董仲舒被淹沒的文學魅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陳偉文則將研究對象具體到《漢書》「臣瓚注」,從中國歷史上書籍流傳的角度指出雖然永嘉南渡之後東晉保留的書可謂「十不存一」,但這並不意味著某部書就此亡佚,而是還有可能在北朝流傳。之後根據「臣瓚注」引用汲冢古書以及裴駰《史記集解》引用「臣瓚注」確定了成書當在西晉太康至劉宋以前。又根據「臣瓚注」多引東晉南朝不傳的諸多著作,排除成書於東晉、劉宋的可能性。此外,「臣瓚注」中所涉行政區劃與西晉時期不符,而與十六國時期相同,這與酈道元《水經注》認為「臣瓚」為前後秦時人「薛瓚」可相印證。最後文章指出洪業針對「臣瓚注」作者為「薛瓚」的說法提出的三方面反證皆不能成立。因此「臣瓚注」的作者當為「薛瓚」,根據上文所述和避諱情況來看,成書時代可能在後秦。

有別於考察某一部書的成書年代和作者,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董岑仕全面考察了宋代譜錄的流傳方式,包括傳抄、刊刻、摹拓等。多樣的途徑使得譜錄得以在宋代廣泛傳播。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袁媛則將目光轉向乾嘉時期蘇州的校勘活動,通過細緻梳理當時的校書群體,總結了校書活動的開展方式和具體環節,指出校勘活動是受到學術風氣影響、與學術動態緊密相關、在日常交往中完成的系列動態活動。而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朱雯對於清代小說《錦疑團》目錄回目多於正文內容,序言與正文刻抄結合等一系列問題的介紹更是激起了與會學者有關該書流傳刊刻情況的熱烈討論。

文學作品是作者對於外界知識的主觀化表達,其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文化信息。本次論壇中,也有多篇論文以文學意象、文化記憶的形成、傳播與傳承為關注點。大連理工大學中文系講師徐曉以南北朝時期南北相隔交流不便為切入點,分析了南朝士人反映在文學作品中的對北地環境的文學想像和知識建構,對比分析了北上後的南朝士人在親眼目睹北地後對南北自然地域差異的強化和對南北城市地域差異的消解,並且指出了北方環境意象書寫模式對於後世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辛曉娟著眼於漢唐詩歌中的遊俠形象對於都城空間的勾連、擴展與重塑,指出遊俠階層根植於都城,受都城文化滋養,而其「遊」的特性使之有遊走於不同空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過遊俠行為可以完成空間的迅速轉換、實現都城空間的擴展與延伸。而遊俠相對儒生受到的更少的道德束縛又使之擁有更為世俗化的生活態度,從而出入於通衢大道與青樓市井之間。遊俠與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又可以看作個體與都城空間關係親疏的外化體現。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梁海燕則梳理了唐宋以來古體樂府發展嬗變的全過程,指出古體樂府的抒情詠懷和紀實敘事功能在其復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講師郭文儀則以晚清文人別集中經常出現的一組京師勝跡題詠為線索,比較同一作者或作者群體在面對晚清變革時代對於同一文化勝跡的不同文學表達,詳細勾勒出新舊時代交替之間特定空間圖景的意義轉換與延伸以及最終形成代表遺民記憶的文化符號的過程。

語言文字作為知識與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我們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途徑。本次論壇中有關語言文字的多篇論文從詞彙、語音、文字、方言保護等方面展開了論證,使我們對於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知識文化有了更為準確的認識。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黃英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李豔紅窮盡性地搜集了白居易詩歌中的偏正式佛教詞語共86個,涉及佛教文化的各個方面。指出白居易在宗教信仰上更加偏向於佛教,並根據「牛頭參道有心期」一句指出其信仰的宗派當是禪宗牛頭宗。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副教授王誠則對於《莊子》中耳熟能詳的「知也無涯」一句進行了考辨,在梳理歷代註解的基礎上指出此句的「知」在古代並非如現代一樣被理解為「知識」,而是被理解為「心知」,即指「探求外物的分別之知」。並從義理層面指出《莊子》此句本意應當是主張將「知」的運用限定在個體的稟分之內,即所謂「吾生也有涯」,而反對過分的、不自然的「妄知」。直至民國時代梁漱溟化用《莊子》言「吾生有涯願無涯」仍作此種理解,而今天將「知也無涯」理解為「無窮盡的知識」的原因還需進一步探究。

王誠副教授發言

北京語言大學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講師遊帥的考證對象是《集韻》中「儅,伄儅,不常也。一曰『了也』」一條中的「一曰『了也』」。遊帥先從《集韻》體例出發證明此處「一曰」應當是對字頭「儅」作另一訓釋,而非前一條訓釋中的「伄儅」的別釋。之後便可以聯繫到《方言》中「黨、曉、哲,知也」一條中的「黨」。「儅」與「黨」應當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字形,記錄的是「清楚」、「明晰」的詞義。而「伄儅」一詞應當是由單音節的「儅」在緩讀的語音變化機制下產生的雙聲連綿詞,「伄儅」之於「儅」,猶「鼎董」之於「董」。而「伄儅」在文獻中常見的「灑脫不羈」、「卓異」等義,均來自於「清晰」義的引申。這一點有「爽」的詞義引申的平行例證。之後他從方法論的角度總結了在進行詞彙考釋時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包括以語音為線索擺脫字形束縛、重視俗文獻語料、系統考察詞義演變。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博士後陳青則是從出土文獻中「腐朽」之「腐」與「腐刑」之「腐」用字從不相混——前者用「腐」字後者用「府」字——這一現象出發,對學界以往認為「腐刑」得名於「腐臭」、「腐朽」等義的觀點提出了反駁。而從「府刑」到「腐刑」的演變是漢字職能分化的結果。之後通過「府刑」和「宮刑」的對比互證,提出這一刑罰或得名於行刑場所,或得名於受刑部位(「府」指人的生殖臟器),但兩說均面臨一些解釋上的困難。前者的困難在於行刑場所可以被稱作「宮」,但卻從未被稱為「府」;後者的困難在於沒有直接文獻證據表明男子陰囊可以被稱作「府」或「宮」。但從刑罰命名的一般規律來看,「府刑」得名於受刑部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這一點也得到了與會學者的一致認同。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李建強從梵漢對音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不同年代《涅槃經》的漢譯本的不同版本當中使用不同漢字來對譯梵語同一音節的情況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訛誤,而是反映了不同的語音現象,並指出在漢語語音史的研究中要將傳統材料與對音材料結合起來。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向筱路則通過對比梵、漢、藏本的《楞伽經》中的詞彙異寫、形態變化混同、句法搭配不一致等諸多現象,指出梵本《楞伽經》帶有中期印度語的特點。寧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馬曉玲從自己進行方言保護的具體實踐出發,指出「一帶一路」為語言保護帶來了巨大契機。而方言作為傳遞古代聲音的重要媒介,保留了許多歷史文化信息,對方言進行保護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徑。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昕通過分析晚清教育家孫萬春的八股文教學理論,指出他在落後的教學條件下能夠積極吸收當時社會上的先進文學理論,建立了一套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法論。這對於我們今天在不同教學條件下推廣國學教育仍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文獻、語言與文學」分會場現場

西域、文本與宗教

「西域、文本與宗教」分會場以對多語種文本的細緻解讀為主要特色,主要可分為三個議題。

藏學、漢藏佛學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黃維忠指出在敦煌藏文文獻現存的五件大事紀年文書中,現有研究普遍認為《吐蕃大事紀年》記錄重大事件的同時也是吐蕃政府官員行為的官方記錄冊。他結合同時期及後期的相關藏文文獻,提出該紀年文書並非吐蕃本土政府官員行為的官方記錄冊,推測其為德論轄區或者吐蕃東道節度使所編的大事紀年,以此或可解釋前人研究中存在的疑惑。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沈衛榮以《<拙火十六種要儀>漢藏文本的比較研究》為題,通過廣泛比對藏傳佛教後弘期初期所傳大量與《捺囉六法》相關的藏文密教文獻,發現收錄於集西夏、元、明三代漢譯藏密文獻精華的《大乘要道密集》中的《十六種要儀》,應是某位西藏密教上師根據捺囉巴上師傳的一部題為《四密》的「元典」所傳承、演化出來的修習「大拙火」的特殊拙火定傳軌。其與同時期由岡波巴上師所傳的《拙火十六道次第》內容相近,或為據同一「元典」演化出來的兩種不同傳承。通過解讀《四密》以及竹巴噶舉派白蓮花上師對《四密》的釋論《四密最勝引定之捷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十六種要儀》,以探知拙火定儀軌如何從「元典」演變為「要門」、「引定」並形成不同的傳承。而這種細緻的文本研究,可以啟發對西夏漢譯藏傳密教文獻的形成及藏傳佛教於西夏傳播等歷史的研究。

沈衛榮教授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安海燕介紹並初步解讀了一件私家收藏的清代宮廷抄本《吉祥喜金剛修習施食法儀》。她認為這件抄本是明代薩迦派喜金剛本尊修習中的施食儀軌,是由大慈法王傳出後以漢文流通的。聯繫相關明代漢譯密教文獻,她認為大慈法王、智光、班丹扎釋三大高僧及其駐錫的寺院聯繫密切,互有往來,在北京形成了一個弘揚密教的僧團。她指出,在明封三大法王中,大慈法王釋迦也失最為特殊,對漢藏文化交流所做貢獻最大,該儀軌是其在北京傳播藏傳佛教最為直接、有力的證據。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魏建東以《國家圖書館藏<大威德金剛已怖畏十三尊成就儀軌寶篋經>源流初探》為題,依據該文本經題、序跋等,初步確立了該經的集者、譯者以及翻譯過程,亦簡單探討了該經國圖藏本與「大內譯本」之間的異同。

蒙古學、託忒學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烏雲畢力格報告的題目是《<白史>的可汗、渾臣與太師——兼論<白史>伏藏性質》,主要對蒙古文文獻《十善法白史》中記載的執掌政道的可汗及渾臣、太師進行探討,以語文學的研究方法解釋《白史》的文本性質。《白史》的框架結構和內容深受《漢藏史集》和《賢者喜宴》等藏文典籍的影響,而《白史》中可汗的所謂四種德行編譯自16世紀藏文典籍;「渾臣」是藏文「本勤」的安多方言,此稱號於16世紀被右翼蒙古首次使用;太師一職並不存在於忽必烈時期,亦非元代最高行政長官,而是明代蒙古社會中地位最高的異姓貴族的稱號。根據《白史》中這些關鍵內容,烏雲畢力格教授指出了《白史》的伏藏性質,認為其並非成書於元朝,而應當認定為託古之作。

烏雲畢力格教授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蘇日朦以《清代八旗察哈爾佐領承襲——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一件「察哈爾佐領根源冊」為中心》為題,研究一份以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摺形式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察哈爾佐領根源冊。隨著大量的滿蒙文檔案公開與整理出版,為重新思考八旗察哈爾內部結構提供了可能性,而八旗察哈爾相較於其他扎薩克旗有其特殊性,基本上沒有大量且保存相對完整的地方檔案可利用。故而此文本對於深入研究清代八旗察哈爾的佐領承襲及其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史料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薩如拉金報告題為《喀爾喀咱雅班第達羅布桑普稜列生平補敘》。咱雅班第達·羅布桑普稜列是清代喀爾喀名僧,被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認命為土謝圖汗部政教活動家昆都倫楚琥爾的轉世。他在西藏學佛,又在內外蒙古弘揚佛法,建立寺廟,為加強喀爾喀和內蒙古文化交往到了積極的歷史作用。薩如拉金利用了大量新史料,豐富了其生平事跡的相關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蘇日利格以喀喇沁右翼旗扎薩克多羅杜稜親王品級郡王喇特納錫第為切入點,利用大量的漢、藏、蒙、滿文史料,梳理了喇特納錫第與三世章嘉活佛、三世土觀活佛、二世嘉木樣久美旺布的關係。指出清代蒙古王公與藏傳佛教高僧的互動,既使得安多地區的寺廟得到重建,也促進了喀喇沁地區佛教的興盛。突顯了清代多語種文本對於蒙古佛教研究的重要性。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教授葉爾達以《絲路沿線的三世如來心咒:阿拉溝發現的17世紀瑪尼石》為題,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一座託忒文藏文合璧的瑪尼石進行了研究。根據瑪尼石的題記,可知該瑪尼石的題記者為伊拉克三呼圖克圖。該瑪尼石是迄今所發現的大體能斷定年代的最早的託忒文石刻古籍,也是唯一一塊刻有立瑪尼石者姓名的石刻古籍,尤為珍貴。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碩士生烏日古木勒以《殊勝之信心:託忒文木刻<二十一度母贊>倡議者索南卓瑪》為題,通過《五世達賴喇嘛傳》等藏文文獻,對《二十一度母贊》的木刻時間、木刻者和倡議者身份進行研究。她指出索南卓瑪是土爾扈特部鵬楚克幼子阿玉鍚汗的夫人,曾多次前往西藏見過五世達賴喇嘛,而此文本的刊刻正應在1667-1678年間。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講師特爾巴衣爾報告題為《土爾扈特汗策稜納木扎勒為祈願獻禮事寄西藏函研究》。他以西藏自治區檔案館館藏的一份託忒文信件為中心,輔之以檔案文書記載,判斷出該信件是土爾扈特汗策稜納木扎勒到避暑山莊陛見乾隆皇帝及拜謁六世班禪額爾德尼之際,在避暑山莊寫給達賴喇嘛或西藏攝政一世策墨林活佛的祈願信。蒙古王公將清廷賞賜捐往西藏,西藏以該銀換取中原物品,促進了中原貨物文化在藏地的流傳。

西域語言與歷史方面,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阿卜拉江·玉蘇普利用日本東洋文庫收藏的《高昌館來文》,對其進行了拉丁字母轉寫和詳細的注釋,通過語文學的分析,發現兩篇來文中存在著介詞用法不當、格附加成分遺漏及誤用以及否定詞誤用等種種語法問題。並指出由於歷史條件的變化,明朝中後期高昌館譯者很可能是對於回鶻語一知半解的漢人或已漢化的回鶻人,因此《高昌館來文》多以漢語語法堆砌而成,漏洞百出,未能體現當時回鶻語的語法特點。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趙令志報告利用土爾扈特臺吉敦多卜達什於乾隆二十一年赴藏熬茶的滿文檔案,研究清朝接待土爾扈特使團的情況及該使團順利完成熬茶事宜的過程。通過此次赴藏熬茶,土爾扈特人加深了對清朝的認知,亦得知哈薩克汗國也已歸附清朝,自此可以打通土爾扈特與清朝的聯繫道路等信息,或對土爾扈特部臺吉渥巴錫東歸有重大影響。探討土爾扈特此次熬茶對研究土爾扈特東歸歷史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柱以《傳聞與想像:清朝對布魯特的早期認知》為題,利用大量檔案文書,研究清朝在與準噶爾的戰爭期間,與布魯特的接觸和聯繫。清朝關注布魯特的動向是為了以之牽制準噶爾,故而有意識地搜集布魯特與準噶爾關係的情報。然而清朝對布魯特的認知更多地建立在傳聞之上,並無實據。布魯特雖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準噶爾的力量,卻也並未與清朝形成反準噶爾聯盟。其反對準噶爾也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並非為了配合清朝的軍事行動。因此清軍經常基於不準確的情報,盲目樂觀,率軍冒進,造成了很多失誤。其意圖聯絡布魯特夾擊準噶爾的願望和計劃也並未實現。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英卡爾以清朝所搜集的有關浩罕額爾德尼伯克軍事行動的信息為中心,探析額爾德尼時期的浩罕以及18世紀中後期河中地區的政治狀況。通過比對浩罕史料與清朝的檔案文書,發現兩者關於浩罕伯克易位和權力鬥爭的記載大相逕庭,而清朝檔案文書的記載更為清晰可靠。清朝以喀什噶爾、葉爾羌等為中心,通過自浩罕貿易歸來的穆斯林商人獲取情報,密切地關注中亞地區的動態和形勢。軍機處滿文錄副奏摺對於研究新疆乃至中亞地區的形勢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

此外,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斯欽巴特爾以《清朝儒學經典翻譯與精髓借鑑——以滿文「四書」版本淵源關係為例》為題,通過體例、內容、譯法等方面的變化等對比研究了1677-1890年五種滿文「四書」版本的淵源關係,經典著作「四書」的多次翻譯也反映了清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繁榮。

「西域、文本與宗教」分會場現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研討會︱絲綢之路上的寫本文化與多元文明
    餘欣表示本次會議旨在聚集世界一流學者,以絲綢之路出土寫本與文物為基礎,圍繞中古時代世界圖景生成的歷史進程以及多語言寫本在文明建構中的意義等議題,探討東西交流視野中的物質文化、知識傳播與信仰實踐,從論域、方法和個案研究等方面多層次地豐富對於絲綢之路在世界文明互動交融作用的理解。
  • 佳穎講講歷史:古代歷史文明起源是一元還是多元?是內源還是外源?
    我國古代文明起源是一元還是多元?是內源還是外源?這是長期爭論的問題,直到現在仍有不同的看法。自司馬遷《史記》提倡我國諸民族,特別是三代同源說以後,對後來的影響很大。把中原四周地區的文明都看是中原文明的影響和傳播,是古代帝王有意識的把那些同宗支櫱的民族棄置於落後地區,過著非人類的野蠻生活,這一直是「華夷正閏論」者所提倡和運用的理論武器,直到明清之際仍有人堅持不放。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在民族國家組成的國際社會裡,某一民族若主觀覺得自己不如其他民族,便容易產生悲憤。民族悲憤容易導致紛爭。對尊嚴的強調還會產生嫉妒,特別是一種想取代對方的實質上的嫉妒,即「羨恨交織」的心理(ressentiment)。這種心理產生的前提是一民族認為自己與他族是本質上相同、根本上平等的「同類」。然而,實際上的不平等使得這一民族不斷地拿自己與最主要的他族相比、競爭。
  • 專家:易招來蚊蠅,造成病毒傳播
    專家這樣說:「便紙入簍」易滋生細菌、招來蚊蠅,從而造成害菌和病毒傳播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為何重要?印悅表示,養成文明如廁習慣不僅能維持公共廁所的清潔狀況,而且是從源頭控制疾病傳播的關鍵。便紙的處理方式是如廁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便紙入簍』已經成為許多市民的習慣,但其實存在不少弊端。」
  • 太陽曆的產生,母親河潮漲潮落,古埃及文明走向消亡
    也使埃及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與其他國家相互碰撞,得到了更好的提升,也使古埃及文明在其他國家進行傳播。而且古埃及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古埃及人們一直過著非常富足和安全的生活,使尼羅河成為了埃及自然保護屏障和豐富的礦產資源,人們一直在這種得天獨厚的環境裡生長,相比外來的侵略,被受到了特別大的保護。
  • 中世紀夢魘——鼠疫「黑死病」竟然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如此大影響
    此次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其不僅是歐洲的災難,更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重大災難。黑死病不僅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還從另一方面直接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首先從義大利蔓延到西歐,而後北歐、波羅的海地區再到俄羅斯……一場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也隨著病毒的傳播而拉開序幕。而歐洲黑死病來勢洶洶,除了其傳染力極強以外反應的是當時時代與文明的陰影。
  • 陝歷博基本陳列「陝西古代文明」榮獲博物館展覽優秀作品
    陝西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陝西古代文明》繼榮獲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之後再次獲得業界的認可。陝西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陝西古代文明》於2018年5月18日提升改造完成並對外開放。展覽立足於陝西文明的完整性、至高性、豐富性和獨特性,仍然以「陝西古代文明「為題,但遵循「主題更加鮮明、體系更加完善、補充最新成果、提升表現方式、完善傳播功能」的原則,合理增補新考古發現、新入藏精品、新學術成果,充實文物及輔展信息,以豐富傳播體系。
  • 告訴孩子,除了四大文明古國,世界上還有這些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
    不僅中國的燦爛文明需要了解,世界其他地域的文化也得有所涉獵才算完整。提起四大文明古國,不少人往往都能張口就來: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但是你知道什麼是文明麼?這些文明的起源又在哪裡呢?生活中當我們需要跟孩子解釋這些抽象概念的時候,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犯難,抓耳撓腮。
  • 戰爭衝突與文明傳播並行,亞歷山大的東徵,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希臘化時代,指的是從亞歷山大東徵開始一直到最後一個希臘化王國託勒密埃及滅亡的這段300年的歷史時期,它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阿提卡貨幣制度的同行與古希臘雅典經濟理念的傳播使得地中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埃及的亞歷山大裡亞與愛琴海的羅德島成為國際貿易的兩大中心。在文化方面,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希臘化文化。
  • 「教師資格證面試」初中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聲音的產生原因以及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並能用此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聲音的產生需要振動;掌握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空氣是常見的介質。2.教學難點:理解發聲時一定振動,只是振動大小有區別;真空不能傳聲。
  • 世界史:上古時代 古代文字的產生!
    有了文字,古代歷史就更容易被現代人所掌握和了解。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了。在世界別的地方發現的古代文字,主要有3種:圖畫式的象形文字,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廣泛使用了。還有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大約也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產生。
  • 來自金字塔的古老傳承:淺析古埃及文化的傳播與影響
    但古埃及文化的光輝成就,不是在孤立環境下取得的,而是在與周邊文明的交往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養分,得以豐富、充實和壯大的結果。這一過程促使埃及文化的外向輻射與傳播。古埃及字母古埃及文化和思想是通過腓尼基人傳遍東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島嶼的。早在前王朝時期,埃及與腓尼基就有經濟和文化接觸。
  • 百度百科《行走的文明》探索瑞典文化,用直播打造知識傳播新場景
    在此背景下,百度也開始積極布局直播領域,以百度App為入口,將信息與知識以直播的形式呈現,更好地滿足用戶的搜索需求。2月29日,為滿足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接近世界文明的需求,沉澱了超300家海內外博物館數位化內容的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推出直播類科普節目《行走的文明》。目前,《行走的文明》已經開播十期,帶領網友們"雲遊"了西班牙、荷蘭、日本和澳洲等地的博物館。
  • 閱讀丨古代亞非文明之印度河文明
    >自然科學:計數法、阿拉伯數字佛教:公元前6世紀產生,先後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服飾:紗麗○ 印度女性傳統服飾紗麗 ○02古印度文化剛有文明古國這個提法的時候,印度文明指的是以雅利安徵服為起點的恆河文明,大致相當於商朝前期,夏末時期。印度河文明比恆河文明早得多,但是發現的很晚,現在往往籠統的把他們歸到一起,都叫古印度文明,其實兩者是兩回事。
  • 趣味遊戲活動向居民傳播環保知識和理念
    ,參加一場主題為「共建綠色環保社區」的創文明社區、做環保達人活動。 為了讓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建設中來,在「平安社區工程百日攻堅」行動中,龍安社區黨委聯合社會組織在近期開辦了「共建綠色環保社區」的創文明社區、做環保達人系列活動。「進一步倡導環保理念,提高居民環保意識,使社區居民深刻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讓每個居民都能加入保護環境、共建綠色環保家園的行動中來。」
  • 中國文明傳入日本後,帶去了哪些知識和文化?後來怎麼樣了?
    在其他方面,日本保留了它從中國借鑑過來時的古樸形式,而此早已為中國自己遺忘(比如說中國古代音樂,在中國已經失傳,但在日本仍在演奏)。然而,在任何一種情況下,中國文明都因一個迥然有異於中國的民族、社會和傳統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 網絡文明傳播活動 講文明|我們的節日·七夕節
    #網絡文明傳播活動#講文明|我們的節日·七夕節本周三是農曆七月初七,也是我國的傳統情人節。七夕,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默默愛意的節日,激發了人們對愛情的美好憧憬,「牛郎織女」的傳說更是成為了人們世代相傳的愛情佳話。
  • 中國華夏文明,古代服飾,商周服裝式樣
    這樣一個完整龐大的支付系統形成之後,中國古代對於服裝的概念和基本的服裝式樣就完全確立起來了。下邊,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個支付系統中最典型的一系列服裝一帝王冕服的結構式樣吧。在流傳至今的西周銅器銘文中,常常出現周王賞賜臣下衣飾的記生動的商代人像、大量出土的紡織品以及古代文獻的記載都告訴我們:商周時期,華夏民族不僅已經樹立了牢固的著裝觀念,把服裝當作了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且產生了經過長期穿用改進定型的民族服裝式樣。各種華麗精美的絲織品質料使得中國古代服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出色的服裝。
  • 弘揚溼地文化 傳播生態文明
    12月3日,在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首都綠化委員會召開2020年首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工作總結匯報會。野鴨湖保護區管理處作為首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單位之一,參加了此次的工作匯報。會議上,野鴨湖保護區管理處就2020年生態文明教育工作進行了總結匯報。自2014年加入首都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以來,一直以普及溼地生態環境知識、增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為目的開展相關工作。鑑於今年的特殊情況,工作重心轉移至加強保護和開展合作方面。
  • 閱讀丨古代亞非文明之古代埃及文明
    古埃及(阿語: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是典型的水力帝國。「四大文明古國」是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即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位於西亞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範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