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愛吃、會吃,金華人都會心一笑,中國會吃、會寫還能說出很多美食道道的頂尖「吃貨」李漁,就是我們金華人啊。
金華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吃?
金華人有多會吃?
八婺大地有多少傳統美食,你知道嗎?
金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從「萬年上山」出土的原始陶器和夾炭陶片表面發現的稻殼印痕及胎土中夾雜的大量早期栽培稻殼來看,金華的飲食文化緣起於萬年之前。
自人類文明伊始,食生產與食生活就是人類最主要的活動。飲食是人類文明的標誌,飲食的產生促使了人類的進化與社會的進步,而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進步又反過來推動了飲食的發展,推動了飲食的創造活動。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道家理學觀念、儒家倫理道德觀念,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烹飪技藝彪炳史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作為稻作農業文明重要發祥地、連續「不斷史」地區,八婺大地充滿了「文明發源地」氣息。探尋金華萬年食跡,適合人類棲居的自然條件為金華先民提供了種植原始稻米的先決條件;薪火連綿的婺州窯提供了品種豐富的餐飲瓷器;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姑蔑國的姑妹珍記載;南宋烹飪能手浦江吳氏所著中國第一本女廚之書《吳氏中饋錄》是中國較早的食譜之一;婺州南孔傳承下的金華飲食思想充盈著儒家文化的精華;李漁的《閒情偶寄》中記錄了優秀的飲食養生理念;十八腔金華催生了豐富多彩的八婺飲食風尚……
基於「魚米之鄉,文化之邦」,金華兼收江南山水之靈秀,受到吳越文化之溉澤,得力於歷代名廚師承前賢的烹飪技藝和矢志不渝的開拓創新,逐漸形成了醇正、鮮嫩、細膩、典雅的菜品格局。
金華菜是中國8大菜系之一浙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取料廣泛,烹調精巧,尤以清鮮味真見勝,烹調方法以燒、蒸、燉、煨、炸為主。金華菜以火腿菜為核心,在外地頗有名氣。金華話有十八腔,金華的風味小吃也各有千秋。
得天獨厚,金華是江南稻作農業文明重要發祥地
金華,有「萬年上山,山下九千」之說。
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發現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不過20多處,其中金華佔2/3,而且遺址的面積之大,實屬國內罕見。從萬年上山到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在考古專家的進一步發掘中還發現有公元前5800—4900年的崧澤文化、公元前4700年的錢山漾文化、商周時期文化以及漢唐至宋元等不同時代的多樣性文化遺存,充分證明,金華一直是先民活動的中心區域,是一個鳥語花香、馬嘶鹿鳴、猿啼虎嘯、野牛成群、野豬結隊的原始天地。
距今11000餘年,金華先民用火創造出炊具陶器,進入飲食的陶烹時期。陶器既用來煮熟食物,又可盛飯進食,還能貯存食物,是區別人與動物飲食的重要標誌。金華出土的夾炭陶片的表面,發現較多的稻殼印痕,胎土中夾雜大量的稻殼。對陶片取樣進行植物矽酸體分析顯示,這是經過人類選擇的早期栽培稻。也就是說,在很多1萬年前的稻殼中,既有野生稻,也有栽培稻。10000多年前,金華先民已經開始水稻栽培種植,人們將稻米當做重要的食物資源,還通過採集、狩獵等原始手段來「補充營養」。上山文化遺址中分布著很多密集的大坑,有的深達1米多,除了作為儲藏室,這可能是古人用來燒烤食物的。
從新石器早期到商周時期,金華是浙中地區和錢塘江上遊的集中居住區,在歷史上某個時期佔據重要地位,是浙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連續「不斷史」的地區,是浙江最早有人類居住之地,充滿了「文明發源地」氣息。
婺州窯,為金華飲食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餐飲器皿
據考古資料記載,婺州窯位於浙江的金華、衢州和江西玉山一帶。唐代這一地區屬婺州,所以疆域內的窯口統稱婺州窯。曾經遍布金華各地的600多處歷朝歷代婺州古窯以及出土的陶瓷實物、碎瓷片,有著數千年的連續性、系統性,婺州窯輝煌的制瓷史是中國陶瓷史和餐飲史中濃重的一筆。
金華浦江上山遺址出現了萬年前出產的敞口陶製盆,東陽山甘塘窯址是浙江省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晚期窯址。金華出土的夏商時期原始瓷是中國瓷器萌動的實物見證;東陽、義烏等地商周時期的土墩墓和磐安金鉤遺址中見到的原始陶瓷器物以及瓷片均產自婺州窯。
婺州瓷業在生產、造型、胎釉、紋飾、工藝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地方風格和特色,甚至有學者認為鈞釉工藝來源於婺州窯,其生產工藝對中國的陶瓷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唐代早期婺州窯出產的乳濁釉瓷,是我國陶瓷工藝史上重大發現。宋元時期,婺州窯已成為中華名窯,開始走向國際市場。目前金華各縣、市、區保護較為完好的古窯址就有數十處,古窯址的年代涉及唐、宋、元等,有些窯址附近集聚了幾個歷史朝代的窯口,可見婺州古窯當年的規模和盛況。
金華飲食深受婺州窯發展的影響。陶器的出現使得新的飲食方法誕生,陶烹法主要有蒸、煮、熬、燉等種類。追溯婺州窯文化可以發現,陶瓷是物質和精神文化的消費品,發明陶器是為了飲煮的生活需要,如陶鬲、陶鼎等黏土陶器烹調工器具(炊具),幫助早期人類攝入熟蛋白,改善營養狀況,是飲食技術挖掘、開發、創新的需要,為促進人類健康、社會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婺州窯作為「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品位與風骨。婺州窯瓷器品種之豐富、工藝水平之高,反映了古婺州歷史上的經濟繁榮和當時人們較高的生活質量及審美水平,婺州窯堆塑藝術生動再現了當時人們的宗教、民俗、飲食、服飾、建築、雜技藝術等生活形態。
西周時期,就有姑蔑國的姑妹珍記載
「五味神盡在都門」,所謂「五方雜處」。
金華,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姑蔑國的姑妹珍記載。姑蔑,又稱姑妹。《逸周書·王會解》:「東越海蛤,歐人蟬蛇,蟬蛇順食之美。姑于越納,曰姑妹珍。且甌文蜃,共人玄貝,海陽大蟹。自深桂,會稽以鼉。皆西向。」
金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和物產資源,提供了優厚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文化條件,使得不少山珍水鮮被精製成美味佳餚。受龍遊商幫和徽商的影響,得七省通衢之便的「蘭溪商埠」的便利,還有中國古代帝王宋室扈蹕「南遷臨安」的影響,金華自古以來商貿流通十分發達,是浙中地區著名的商品貿易集散地。
《吳氏中饋錄》,中國第一本女廚所著之書
「中饋」語出《周易·家人》:「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中饋:家中飲食的事,指家務。中國自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炊事成為婦女的一項主要勞動。進入封建社會,婦女以烹飪為本家庭成員服務,主婦的勞動稱為「主中饋」,意指家庭婦女操持家庭日常飲食。
南宋期間,浙江出現了兩位著名的女烹飪能手。一是宋五嫂,在錢塘門外做魚羹,因宋高宗讚賞而聞名,其芳名與名菜「宋嫂魚羹」一起流傳至今。另一位就是南宋烹飪能手、中國烹飪史上卓有貢獻的浦江女廚師吳氏,她既有文採又善廚藝,親自撰寫《吳氏中饋錄》,對婺州民間烹飪實踐進行了總結與整理。《中饋錄》為我國最早的烹飪專著之一,也是當時最早的菜譜之一。
吳氏生平不詳,為金華浦江前吳人。《吳氏中饋錄》著述條目清晰,文字簡約,絕非目不識丁的普通家庭婦女所能為。吳氏根據生活實踐記錄撰寫了《中饋錄》一卷,所述食品極富金華地方飲食特色,並記錄了70多種食物、菜品的烹製方法,把金華古代的烹飪實踐經驗系統整理為理論,為金華餐飲文化發展打下了理論基礎。
全書分脯鮓、制蔬、甜食三部分,70多種食物、菜品都是當時金華民間家食之法,有些至今還在吳越江淮流行。記錄的菜點採用炙、醃、炒、煮、焙、蒸、醬、糟、醉、曬等10多種烹飪方法,代表了宋代浙江民間烹飪的最高水平。其中極具地方特色的「爐焙雞」「水醃魚」「酒醃蝦」等22款菜品,老少皆宜,至今在金華城鄉依然流行。麵食糕點方面記載有製作方法的「甜食」,如雪花酥、油夾兒、酥兒印、五香糕等近20種。當今知名度頗高的金華酥餅也見於《中饋錄》中,不過她所說的酥餅是用蜜糖作餡,與當今乾菜肉餡稍有區別,是一種以酥香取勝的點心。
婺州南孔,儒家文化傳承下的金華飲食思想
北孔在山東,南孔在衢州,磐安的婺州南孔從何而來?據清嘉慶元年《孔氏家譜》記載:「惟婺祖端躬,官居大理寺評事,乃由臺抵婺至永之櫸川,見其山高水長,泉香土沃,棄華袞之榮而優遊自樂,屋於鐘山之下而居焉,此南北之所由分而三派之所自始也。」這指明孔子後裔有「三派」。又據《磐安縣誌》、明清《金華府志》《永康縣誌》及《孔氏家譜》記載:早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婺州的(現金華市)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就是婺州孔氏南宗所在,是我國除山東曲阜、浙江衢州外的第三處孔氏家廟。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時攻佔山東,曲阜孔林遭受兵禍。孔子第47代孫孔若古和孔若鈞兄弟倆隨宋高宗南下避難。到臨安後,孔若古和兒子奉孔子和夫人木像前往衢州,考慮到一時無法回山東,「權以州學為家廟」。所以,衢州有了孔氏家廟,被稱為「東南闕裡」,也稱衢州孔氏南宗。孔若鈞父子一路隨宋高宗趙構到台州,到章安鎮(今屬台州椒江市)後,孔若均的兒子孔端躬聽說孔若木父子已定居衢州,便辭別宋高宗赴衢州會合。行至磐安櫸溪時,孔若鈞病倒,只得在此暫坐歇息。孔端躬見此地是隱居的勝地,便在此定居下來。
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孔子後裔在此繁衍生息近900年,是儒學家孔子48代後裔居住地,是中國第三大儒學聖地,村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880多平方米孔氏家廟,「婺州孔氏南宗家廟」充盈著儒家文化的精華。
中國封建社會,孔府既是公爵之府,又是聖人之家,是「天下第一家」,比皇帝的家還要顯貴。歷代統治者都把孔子的後裔封為「聖人」,直至蔣介石1935年封孔子77代孫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報官」,並以「特任官待遇」,都是加官進爵。櫸溪「婺州南孔」至今還有奏疏、文憑、贈序、詩作、碑記、墓銘等共60餘件相傳。
權貴的地位往往決定著生活質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衍聖公府」的飲食是貴族層的代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孔子的論述,歷來作為飲食名言相傳。孔府孔氏子孫在飲食方面較聖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經過千萬廚役的勞動,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孔府烹飪。
婺州南孔一直傳承著素有「天下第一家」之稱的中國孔府「崇重食道、恪循食禮、恥於味欲、安於儉食、養生為度」的飲食思想,對菜餚造型、營養調配、衛生標準和食用方法等都非常講究,因此孔府菜對金華飲食文化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今天在金華流傳的,「苛求食材,精益求精;用真心、真情做菜;化簡單為神奇;醫食同源,均衡營養。」就是源於孔府飲食思想。
《閒情偶寄》,蘊含科學的飲食養生理念
《閒情偶寄》出版於康熙十年(1671),是清代文學大家、戲曲大咖、美學導師、美食家李漁所撰,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8部,內容較為駁雜,戲曲理論、養生之道、園林建築盡收其內。
《閒情偶寄》中的「飲饌部」,是李漁講求飲食之道的專著,主張於儉約中求飲食的精美,在平淡處得生活之樂趣。其飲食原則可以概括為24字訣,即: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充分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飲食的美的追求。李漁作為出身士大夫家族的文化精英,在飲食中以精緻細作為盛事,不僅精於品嘗和烹飪,也善於總結烹調的理論和技藝。
李漁提出:蔬食第一,「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穀食第二,「食之養人,全賴五穀」;肉食第三,「肉食者鄙」。
現代社會,李漁的飲食養生文化受到了大眾的普遍關注。這不單單是因為李漁積累了大量可供今人借鑑、利用的飲食方法和技術,而是李漁的核心飲食養生思想及原則,更彰顯其永久性的價值和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李漁飲食養生思想內核,並把握其內在的科學精神實質,是進一步把李漁飲食養生文化發揚光大的重要前提之一。
十八腔金華,八婺大地有各自的飲食風尚
[金華風味]
餚饌有金華煲、八寶香肚、拔絲金腿、薄片火腿、火腿荷化爪、火踵神仙鴨、火踵蹄髈、婺江春、蘿蔔絲煸牛肉絲、婺州烤鱔、清燉石蛙、神仙燉雞、火腿扣肚結、佛手魚片、蝴蝶腰花、濃香雞塊、茉莉魚丁、金絲蜜棗羹、桂化大腸、蜜汁火方、火扣園魚、火蜜排南、沙鍋牛腩方幹、火踵蹄髈等;
糕餅小吃,如春節過年的紅回回、寸金糖、麻酥糖,端午的綠豆糕,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餅,九月九的重陽糕,冬至的餈粑等;
禮儀方面,如拜年的紅包糕餅,婚嫁的連環糕、龍鳳餅;探親訪友的小雞卵糕、乾果、蜜餞,壽禮用的壽桃、眉毛酥,還有供祭祀特製的多彩細點茶食。當然,大量的是日常食用的品種,如麻條、擦酥、糕乾、酥糖、椒桃片、火炙糕、花生糖、炒米糕、豇豆糖、杏仁酥、佛手酥、糖榧等糕點。
有金華第一點之美譽的金華湯包和金華酥餅、金華大酵饅頭、冷淘、手牽面、餛飩、米豆腐等,更是人人熟悉。
[蘭溪風味]
光緒《蘭溪縣誌》開宗明義:「邑雖褊小而實當四衝。」蘭溪自古有「三江之匯」「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稱。蘭慶雞子餜、蘭花酥、蘭花糖糕、鳳凰蛋、遊埠酥餅、金龍牛肉麵、月亮蘿蔔餜、光明包子、新世紀湯圓、小洲特色餛飩、浮橋煲莊、徽州豆黃餅、落湯青湯圓等。
[東陽風味]
一條東陽江貫穿全境,把東陽分成南北兩半,俗稱「南鄉」和「北鄉」,素有「婺之望縣」「歌山畫水」之稱。在漫長的歲月之中,東陽民間滋生了幾多頗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名點小吃,它們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散落於民間,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積澱。東陽土雞煲、博士菜、沃面、上盧餛飩、粉幹、饅頭熓肉、楊梅餜、擇子豆腐、餈粑、糯米腸、烤豆腐、蒸雞、醃豬肉、童尿蛋、麥角馳名中外。
[義烏風味]
熟悉義烏風土人情的人士都能講出一些與之有關的典故、傳說或民俗來,像東河肉餅、上溪牛雜、義烏麻糖、東塘狗肉,著名的美味有吳店饅頭、義烏湯圓、麥拓糊、索粉、莧菜餛飩、手牽面、蕎麥老鼠、麥鰍、義亭油酥、赤岸酥餅、清明粿、粽子、紅粿、擇子豆腐、宗塘豆腐、赤岸豆皮素包、夏演千張、佛堂白切羊肉等。
[永康風味]
永康人對於美食的喜愛從來不體現在華麗的外表上,只是不斷提升著食物本身最本質的口味。生薑製品有生薑醬、醬生薑和姜燒肉、姜燒魚、姜燒雞,蔬菜製品有九頭芥菜生、九頭芥菜乾(菜乾老虎),蘿蔔製品有蘿蔔錢、水菜絲、松鯗等,豆腐製品有豆腐乾、豆腐皮、千張、雪花菜等,還有銅罐飯、蒲簍飯、飯甑飯、千金絞、饊、麥芽糖、擇子豆腐、青草腐、水菜絲、松鯗、永康肉麥餅、豆腐肉圓、單麥餅、楊梅燒酒、火腿臘肉……此外,還有用永康五指巖生薑和紅糖製作生薑糖和糖生薑,是配茶的好食品。
[武義風味]
武義菜烹調方法以燒、蒸、燉、煨、炸為主,以野味素菜為核心,在外地頗有名氣,品種逾百。其野豬肉、野兔肉等別具一格,鍋腐皮包、拔絲宣蓮、豆腐娘、鹹菜燜肉、茄汁土豆餅、椒鹽紅蟹、清燉石蛙、酒糟芋艿、武陽仙姑等名菜各有千秋,充分體現武義菜的獨特美味。武義地方小吃主要有武義麥餅、宣平餛飩、武義豆腐肉圓、蔥香油餅等。
[浦江風味]
「浦江歷史悠久,東漢興平二年(195)建縣,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已有1800多年歷史。別具特色的美味有一根面、牛清湯、羊清湯、豆腐皮蛋花湯、觀音豆腐、木蓮豆腐、竹葉燻腿、?麥餅、蕎麥切面等。
[金西風味]
金西泛指湯溪方言區,湯溪原為古婺八縣之一,飲食頗有特色。比如,春節時家家戶戶要燒制「毛芋菜羹」,早餐吃「疙瘩餅」(農民上山砍柴時綁在腰間所帶的食品)。湯溪菜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青睞。著名的佳餚有燒粥撈飯、紅燒肉、豆腐肉圓、山粉羹、雞蛋面、蔥花肉、湯溪「的卜」、爛松菜滾豆腐、清明粿、醃蘿蔔、醃辣椒、蘿蔔湯糰、山粉肉圓、湯溪麥麵、炒粉幹、乾菜餅、包菜餅、蔥燒餅、臭豆腐炒辣椒、湯溪野菜包等。
漲知識的點個「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