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
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植物有2300多種,能夠端上餐桌的有900多種,中國人貢獻的有230多種;
而在動物方面,中國有畜禽品種576種,佔世界畜禽品種的六分之一。
我國居然有如此數量龐大、類型豐富的食材資源!
「吃貨」聽了都震驚,摩拳擦掌想要一一「打卡」。
那麼,如果你缺一本「地圖」的話,不妨看看這部紀錄片《源味中國》。
紀錄片《源味中國》由我國農業部聯合製作團隊完成,精選了已在農業部登記的地理標誌農產品,六大攝製組遍訪25省300餘縣鄉鎮村拍攝兩年多,以鏡頭記錄了中國各地最具地域特色的食材及其背後的山川、地理、生態、人文故事。這份「地圖」可謂完整且權威。
科普性強
既然是」中國美食地圖」,那就要有「地圖」的「自我修養」。
紀錄片《源味中國》就有很貼心地為各位「吃貨」「劃重點」。
食材的產地。
不同的經緯度範圍、氣候土壤條件,如何孕育出不同的生命,冥冥之中自有大自然的安排。
比如,極度乾旱的氣候和不宜種植作物也不宜用作建築材料的砂石,兩者相互作用,居然能產出最甜的硒砂瓜。
而在人跡罕至的荒漠地帶,沙礫之下也可能正藏著喜愛乾旱的珍貴藥材、食材——鎖陽。
食材的營養價值。
能入選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絕非俗物,那又是什麼讓它們脫穎而出?紀錄片《源味中國》提供的「一圖流」也很直觀。
阿拉善雙峰駝產出的駝奶,營養價值接近於母乳,其所蘊含的天然胰島素含量能夠達到普通牛奶的3000倍。
山東菏澤鄄城出產的魯西鬥雞則是名副其實的「公雞中的戰鬥雞」,不僅可作為寵物為人們提供玩樂,更是不可多得的上品食材。
《源味中國》還提供了農產品的年產量、農業部登記農產品地理標誌的年份等數據,以幫助各位「吃貨」更精準地定位美食。
故事性強
《源味中國》講究「以源說味,以味探源」,紀錄片將敘述的重點放在了食材的培育與獲取上,真正的烹飪每段只佔幾分鐘的篇幅,算是不可多得的「餓著肚子也能看」的美食紀錄片。
「中國美食地圖」的背後,用一個個食材故事串聯起來的,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也是對生命生生不息的崇敬。
阿拉善雙峰駝不僅能產生營養豐富的駝奶,事實上,當地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
而駱駝,也早已習慣了這種與人類彼此依存的關係。
這頭可憐的小駱駝出生兩個多月時就失去了自己的母親,於是不滿十歲的蒙古族女孩娜依那承擔起了「母親」的重任。
娜以那盡心盡責地每日餵養小駱駝,而駱駝則以多餘的駝奶回報於她。
人類與自然界之間,就這樣維持著和諧的平衡,構成了沙漠特有的生態圈。
《源味中國》第一季共有七集,詳細講述了三十味食材與它們背後的故事。
據悉,《源味中國》已經在計劃拍攝第二季。在第二季的更多美食問世之前,能把這三十味「打卡」完畢嗎?「吃貨」們記得快快關注紀實人文頻道近期播出的《源味中國》哦。
《源味中國》
6月8-12日、15-16日 21:54
紀實人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