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不敢殺張學良?少帥晚年說出答案

2020-12-15 騰訊網

張學良獲得自由後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這句話,對形容宋美齡與張學良之間的關係,再合適不過了。

西安事變,是一出撲朔迷離、雲山霧罩的隔夜戲。粉墨登場的有各色人等,軍閥楊虎城、財閥宋子文、看客閻錫山等等,但其核心主角是張學良、蔣介石和宋美齡。

有人說:張學良沒有輸給蔣介石,而是輸給了宋美齡。

張學良還說過:只要夫人活著,我就要把秘密守住。這是一個什麼秘密?

1925年東北軍打敗孫傳芳後,首次進入上海。當張學良第一次和宋美齡見面時,宋美齡當時未婚,在上海也是知名閨秀,才貌雙馨的美女。兩人當時都只有二十多歲。少帥一見面,立刻為宋美齡出眾的氣質傾倒,稱她為「美若天仙」,宋美齡也為張學良的風度傾倒,稱他為「萊茵河畔的騎士」,此後兩人頻頻約會,宋美齡帶著這位關外年輕的「胡帥」出入於上海的社交界,而從少年起就在青年基督教會接受過洋派薰陶的張學良也禮儀得體,風度翩翩,跳舞、遊泳、高爾夫球,無不老道精通。兩人一時成為十裡洋場的最耀眼的明星。

▲張學良與宋美齡

少帥晚年回憶這段往事,不忌諱趙一荻女士在場,情不自禁地脫口對採訪他的學者王書君說:「若不是當時已有太太,我會猛追宋美齡。」那時蔣介石也同時在追求宋美齡,不過蔣介石當時只是個上校,當然是一顆冉冉飆升的政治明星。

有記載的是,張學良在上海度過了一段美妙的時光。令人揣測的是,這段時光帶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愫。但是在國勢動蕩、兵荒馬亂的歲月,婚姻背後維繫的是利益甚至是江山。

「西安事變」中,當張學良把驚魂未定的蔣介石安置到西安城的一間公館後,蔣介石的第一句話就是:「漢卿,在華清池的五間廳裡,還遺落一個文件包,那是我隨時隨地帶著的,是機密,萬不可落入他人之手呀!」張學良立即趕到那裡,幸好包還在,張學良打開包後震驚了。裡面除了秘密的軍事調防計劃,還有張學良幾年來給宋美齡寫的書信。當然,這些信完好無損,顯然沒有被打開過。

後來,在「西安事變」風波過去以後,蔣介石獨自上了一趟鐘山,他焚燒了一批信件……

再後來,1945年在陪都重慶,宋美齡用筆名寫了一部3萬來字的愛情小說——《往事如煙》。

張學良曾說:「『西安事變』後我沒死,關鍵是蔣夫人幫我。我認為蔣夫人是我的知己,蔣夫人對我這個人很了解,她說『西安事變』,他(張學良)不要金錢,也不要地盤,他要什麼,他要的是犧牲。蔣先生原本是要槍斃我的,這個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後來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國的駐華公使JOHNSON寫的,他寫道:宋(指宋美齡)對蔣先生說:『如果你對那個小傢伙(即張學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離開臺灣,還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在張學良的眼裡,宋美齡是「絕頂聰明」且「近代中國找不出第二個」的優秀女性,他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語言。張學良在此後撰寫的《西安事變反省錄》裡曾明確說:「如果夫人事變之前就在西安,也許不一定會發生西安兵變。」這是為什麼?學界認為,出身的相似、年齡的相似、通英文、同樣受西方教育,使宋美齡與張學良之間肯定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晚年張學良與趙一荻

2001年10月,張學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消息傳到美國,與「少帥」交往70多年的宋美齡悲痛不已。已行動不便的她,隨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嚴倬雲代表她,赴夏威夷參加張學良的追思禮拜與公祭。追悼會上,辜夫人將一束署有「蔣宋美齡」的十字架鮮花,置於「少帥」靈前。

相關焦點

  • 張學良晚年採訪:「不抵抗」是我下達的,西安事變是我生氣導致
    張學良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兒子,人稱「少帥」。當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之後,張學良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張學良一生中的兩件大事,讓他走上風口浪尖,人們對他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不放一槍一彈撤離東北,讓他飽受輿論壓力。自此,人人都稱張學良為「不抵抗將軍」,張學良未做解釋。
  • 張學良為何親自送蔣介石到南京去?他後悔發動西安事變了嗎?
    張學良個人對蔣介石是非常崇拜的,他認為,蔣介石乃當今中國第一人,只有他才能救中國。晚年張學良也談到這一點。四、鞏固西安事變取得的成果西安事變和談協議有宋子文籤字,蔣介石未籤字。蔣介石同意到南京後可以同中共開展和談,合作抗日。張學良陪同老蔣回南京,有鞏固西安事變成果,督促蔣介石履行其諾言的意思。
  • 張學良晚年談西安事變,執意送蔣回南京遭反對,但已抱著必死決心
    提起張學良,想必大家都會想到那個風流倜儻的帥哥,同時也是西安事變的始作俑者之一,東北王張作霖的愛子,他擁有著傳奇的一生。不過,在晚年的時候,張學良表示,一生中最佩服一個人,而此人並非是毛主席也不是蔣校長。那麼,他口中所說的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 「西安事變」,誰才是背後真正的主謀?張學良晚年終於給出了答案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聯手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停止「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號召儘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楊虎城當時的頭銜是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張學良則是西北「剿總」副司令。
  • 「少帥」張學良去世,宋美齡託人送去花圈其上寫有六字,字字戳心
    「少帥」張學良去世,宋美齡託人送去花圈其上寫有六字,字字戳心西安事變,在這次事件中張、揚兩人綁架了蔣介石,以此要求國共合作,後來經過雙方多次周旋,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次事變之所以可以和平解決,也少不了宋美齡的功勞,她在事變當天尋求各種辦法以保丈夫安全。
  • 張學良晚年透漏說:西安事變發生之後,楊虎城當時幾乎與其決裂
    張學良晚年透漏說:西安事變發生之後,楊虎城當時幾乎與其決裂 蔣介石被扣押後的第二天,楊虎城連夜召集部下研究如何處理蔣介石。一時間,殺蔣之聲瀰漫會場,也有部分將領主張謹慎行事。與此同時,國民黨親日派何應欽親率數十萬大軍逼近陝西潼關,揚言要「血洗長安」,營救蔣介石。
  • 張學良被軟禁50年,為什麼10多萬東北軍沒有營救少帥
    在清朝滅亡之後,各地軍閥就開始割據分裂,並且誰都不服誰,其中在東北就是以張作霖的奉系軍團為首,手底下人稱其為張大帥,不過張大帥命不好很快被日本關東軍炸死,此時他的兒子張學良提前上位,成為了東北軍的少帥。然而這個少帥不好當,為了一致對外的統一民族戰線,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了50多年。
  • 張學良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判斷失誤還是不敢打?歷史責任不可推卸
    這次事件被稱為「柳條湖事件」,當時張學良採取了不抵抗政策。四個月後,擁有128萬平方公裡土地,面積等於日本國土面積3.5倍的中國東北地區全境淪陷,這便是充滿恥辱的「九一八」事變。柳條湖事件發生時,張學良正在請英國大使觀看梅蘭芳的戲劇。接到報告後,張學良知道日本人又想挑起事端,於是他馬上趕回家。
  • 在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送出16字輓聯,蔣經國看後卻臉色蒼白
    1975年4月5日,一代風雲人物蔣介石因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逝於臺北市陽明山官邸。幾天後,在他的葬禮上,有一位老人前來弔唁,宋美齡特意安排秘書將他引至蔣介石的遺體前,做最後的道別。只見,這位老者俯下身去,輕撫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顫抖,神情凝重。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同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了「西安事變」的少帥張學良。
  • 張學良女兒透露蔣介石為何關父親54年,理由只有2個字
    張學良是一個傳奇人物,兩次直奉戰爭初出茅廬,東北易幟一夜成名,西安事變更是讓他成為了英雄。而且他長得風流倜儻,英俊瀟灑,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又位高權重,人稱「少帥」。但活了101歲的他,有54年都是在牢獄中度過,放眼世界也是特殊的存在。為什麼蔣介石臨死都不肯放了他,說出「不可放虎」四個字呢?
  • 張學良為何當年不抵抗日軍,晚年接受採訪他說了3個字,字字戳心
    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武力佔領了東三省,而作為東北主帥的張學良卻放棄了抵抗,導致大片國土淪喪,對此國人氣憤不已,張學良一直背負著罵名。那麼張學良為何當年不抵抗日軍呢?晚年他接受採訪時說了3個字,字字戳心。
  • 蔣介石的葬禮上,張學良到場後留下16個字,轉身掉頭走人
    有許多愛國將領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一直請求蔣介石與我黨合作。但蔣介石非但不聽,還逮捕了那些與自己持有異議的人士。隨著日軍侵略進一步擴大,民族救亡意識空前高漲。 而後來蔣介石遭到了失敗,便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那些勸他合作抗日的人,認為是抗日時期使得我黨空前壯大。因此,在逃亡臺灣之前,蔣介石殺掉了許多人,其中一個就包括西安事變的發動者楊虎城。
  • ...日本_歷史|西安事變|張學良|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抗日民族統一...
    這表明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是為了( )A.陰謀奪權 B.炫耀武力C.投靠日本 D.逼蔣抗日4某知識競賽的試題中出現了這樣一組詞語:「華清池、兵諫、聯共抗日、和平解決」, 由此判斷,該題正確答案是 (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C.重慶談判 D.
  • 張學良被軟禁,此人直接警告蔣介石:你敢動他一下,我就滅了你!
    西安事變發生之後,張學軍就被蔣介石軟禁了,平時也不能見什麼人,但是有一次經過蔣介石的允許,六名東北軍高層將領才得以在溪口見少帥張學良。東北軍都對少帥的安危感到擔心,而此時張學良卻說:「放心,只要你們都還手握兵權,那麼蔣介石他就不敢輕易動我。」
  • 西安建國路:參觀張學良將軍公館
    2020年12月12日中午,西安事變84周年之際,我經過西安市建國路的時候,專門參觀了這裡的張學良公館。走進小樓內,漫步紀念館,瞻仰西安事變舊址,緬懷「少帥」的傳奇人生——
  • 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的一生
    9月22、23日,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也分別發表講話和告國民書,要求「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希望我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事實上默認了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並退守錦州。 在「不抵抗政策」指導下,張學良和蔣介石都寄希望於國聯。
  • 晚年的張學良否認,他發動西安事變是為了將功補過,表示問心無愧
    提起張學良,就不得不說一下三件改變歷史的大事:九一八事變、東北易幟、西安事變。其中,九一八事變的不抵抗是張學良一生的汙點,而後面兩件事則是他為國家做出的巨大貢獻。可對於西安事變,他表示問心無愧,做這件事沒有私心和私人利益,只是因為他愛國,不忍心看見外敵當前,雙方還在鬧內訌,希望可以一致對外。如果他想要謀取個人地位和利益,便不會發動西安事變。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張學良所說的那樣嗎?
  • 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究竟是不是蔣介石下的命令?誰才是不抵抗將軍?
    九一八事發後,是張學良給蔣介石背了「不抵抗」的鍋嗎?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華戰爭的正式開端,人數僅在500左右的日軍居然輕鬆打敗了瀋陽北大營數萬名東北軍,次日就佔領了整個瀋陽城,瀋陽的老百姓一夕之間變成了亡國奴,電影都不敢這麼演的劇情,就發生在1931年9月18日,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無比恥辱的,而更加令中國人憤怒的是,並非東北軍的戰鬥力不如日軍,而是東北軍在九一八的當天,接到了撤軍以及不準抵抗的命令,所以才會兵敗如山倒
  • 西安事變時蔣介石明知不會被殺,為何還寫下三份遺囑?
    (蔣介石日記,12月12日)他自被扣押西安綏靖公署楊虎城總部新城大樓後,態度羞憤絕望,不吃不喝,並堅決拒絕和張學良談判國事;讓他遷移到張學良公館附近的金家巷高桂滋公館,他以行政院長應住其直屬機關西安綏靖公署而拒絕,且稱張學良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這裡。他在13日的日記中表白:"生而辱,不如死而榮。"他決心自盡。
  • 蔣介石多次想殺張學良,卻沒能殺成,只因此人卻一直保護他54年
    女士是我的保護神,」張學良在晚年採訪中親自這樣說。這位女士指的是宋美齡。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在國家危急之際,張學良、楊虎城果斷地發動了囚禁蔣介石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與共產黨合作,共同對外一致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