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無言戰友」相伴的日子
在祖國的萬裡邊關,戍邊官兵有這樣一群特殊的「無言戰友」——軍馬、軍駝、軍犬、犛牛……在官兵練兵備戰、戍邊巡邏的日子裡,這些「無言戰友」默默陪伴,見證著官兵紮根邊防,建功軍營的無悔青春。在邊防軍人心裡,它們是親密的戰友,忠實的夥伴,有時候甚至是一起衝鋒陷陣的生死兄弟。
本期《士兵面孔》,讓我們一起走進邊關,聆聽邊防戰士與這些「無言戰友」之間的感人故事。
——編 者
守護軍馬
■樊文斌 文明
【人物名片】倉洛加才讓,西部戰區陸軍某旅玉樹獨立騎兵連中士,先後5次被評為優秀士兵,榮立三等功1次。
初冬的巴塘草原,寒風呼嘯。遼闊的草原上馬群奔騰,戰馬的嘶鳴聲傳向天際……
不遠處的開闊地上,120米的劈刺道兩旁,豎著高低不同的7個靶標。「發進!」隨著連長尼都塔生的一聲令下,中士倉洛加才讓駕馭著一匹黑駿馬衝上劈刺道,馬蹄生風,鬃毛飛揚,身後揚起一道塵煙……
10米、5米、3米……接近目標,只見他利落地拔出鋥亮的雙刀,左刺右劈、刀起靶落,一整套動作行如流水,彪悍十足。
「服了!薑還是老的辣……」坐在待考區的戰友一個個驚嘆不已,由衷欽佩。
倉洛加才讓現任玉樹獨立騎兵連軍馬勤務班班長。他個頭不高卻很壯實,那黝黑的臉龐、鼓脹的肌肉、深沉的聲線,讓他渾身散發著自信、勇敢和陽剛的氣息,藏族男子粗獷、豪爽的性情特徵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軍馬勤務班遠離連隊,常年駐守在海拔4200多米的雪域高原,擔負著照料全連軍馬的任務。7年前,倉洛加才讓剛到這裡時,面對照料馬匹、打掃馬廄、修剪馬蹄這些零碎活時,還曾鬧過一陣情緒,覺著和自己心中的軍旅夢相差甚遠,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他對這些無言戰友有了新的認識。
那次,倉洛加才讓騎著7號馬去放青,奔跑中遇到意外情況,瞬間人仰馬翻,疼得難以呼吸。就在這時,7號馬迅速爬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倉洛加才讓身邊,用鼻子觸碰他的臉。倉洛加才讓意識到,軍馬雖然不會說話,但它們也有感情。
「我要當個優秀的軍馬勤務兵,照料好這些『無言戰友』。」倉洛加才讓後來一有時間就往馬廄跑,拿個小本子把每匹馬的習性特點都記錄下來。「大黑」霸道、「花背心」膽小、「小四號」速度最快……沒多久,他就對全連軍馬的性情特點了如指掌,閉著眼睛光聽馬蹄聲就能叫上馬的名字。
「軍馬有著五六歲孩子的智商,訓練時表現得好,它們就會非常開心,衝鋒時跑慢了也會掉眼淚……」7年間,倉洛加才讓與軍馬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蒼涼的雪域高原上,一面國旗、一座營院、一片草原、一群戰馬,這就是軍馬勤務班生活的全部。雖然整日與軍馬相依,孤獨相伴,但倉洛加才讓卻帶著班裡戰士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他們每天雷打不動地升國旗、出早操、整內務、飯前唱歌,那雄渾有力的歌聲,唱出了軍馬勤務班戰士的心聲,「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
寒來暑往,年復一年,巴塘草原上的軍馬換了一批又一批,守護軍馬的戰士走了一茬又一茬,可倉洛加才讓初心不改。他心裡清楚,這些無言戰友代表著一個遠去的兵種,為祖國守護好軍馬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只要組織需要,他會一直守護著這些無言戰友,享受著別樣的牧馬青春。
灑淚憶「英雄」
■胡 錚 王寧
【人物名片】劉宗鑫,新疆喀什軍分區紅其拉甫邊防連上士,先後5次被評為優秀士官,2014年被評為先進執勤能手。
吾甫浪溝,塔吉克語意為「艱險的河谷」,是紅其拉甫邊防連的一個巡邏點位。沿途山高路險、冰河翻湧,軍馬容易受驚,而犛牛性格穩重、軀幹壯碩,通體覆蓋厚實的長毛,在嚴寒缺氧的高原,也可保持活力。於是,吾甫浪溝成為全軍唯一只能騎乘犛牛巡邏的線路。
對於紅其拉甫邊防連班長劉宗鑫來說,犛牛不僅僅是騎乘工具,更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他永遠也不會忘記,犛牛「白英雄」曾在這條巡邏路上救了他的命。
那次巡邏在經過一處陡坡時,一面是懸崖峭壁,一面是百米深淵,全憑犛牛在崖壁上踩出一條窄窄的小道供隊伍側身通過。突然,「白英雄」蹄子打滑,騎在它背上的劉宗鑫側翻落地。生死瞬間,劉宗鑫緊緊抓住韁繩。「白英雄」依舊沉著冷靜,走兩步,停一下,穩步拖拽著抓著韁繩的劉宗鑫向陡坡攀爬,嘴裡不停地喘著粗氣。終於,在戰友合力救助下,劉宗鑫轉危為安。
在距離點位還有3公裡的地方,由於身馱沉重的物資,加之勞累過度,「白英雄」腰椎斷裂,荒山野嶺,它已無力返回。按照巡邏計劃,戰士們必須趕在天黑前到達下一個巡邏點宿營,大家把「白英雄」推到長有青草的冰河邊,希望它能多堅持幾天。離開前,所有人紅著眼眶整齊列隊,向「白英雄」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望著戰士們過河的背影,「白英雄」聲嘶力竭地發出哀吼,似是不舍,似是告別。劉宗鑫心如刀絞,「就像是自己的戰友犧牲在了巡邏路上。」
第二年,連隊巡邏經過此處時,劉宗鑫和戰友在河邊找到了一副牛骨架。此後,每次巡邏,劉宗鑫都會沿途採上一把野花,祭奠這名「無言戰友」。
整天跟犛牛待在一起,劉宗鑫也遇到過撓頭事,「馴服犛牛不同於馴服軍馬,犛牛略顯野性,偶爾也會發發『牛脾氣』。」
一次巡邏路上,平日裡總是領頭的犛牛「衝鋒」,在蹚過一條刺骨的冰河時,無論劉宗鑫怎樣下令,「衝鋒」就是不肯前進一步。劉宗鑫知道,犛牛長時間未參加巡邏,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地僵持了半個多小時,儘管用鞭子抽打,可「衝鋒」就是衝鋒不起來。「犛牛也有靈性,抽打在它身上,卻疼在我心裡。」其實,每次巡邏若非必要,劉宗鑫都會跳下牛背,寧願自己腳底磨出血泡,也要牽著犛牛和它一起走。休息時,他顧不上自己吃喝,也要先把犛牛照料好。這些細節,大家看在眼裡,犛牛也記在心裡。
「紅其拉甫很高很高,紅其拉甫很遠很遠,我們這個地方叫邊關。界碑樹在雲裡面,我們這個地方在天上,伸手能摸到太陽的臉……」每當劉宗鑫唱起這首連歌,犛牛都會有節奏地踏著蹄子,像是為他伴奏。
又到了老兵退伍的日子,連隊的犛牛與官兵一起列隊參加,退役老兵抱著它們依依惜別。仔細打量就能發現,犛牛的眼眶裡也噙滿了淚水。
懷念「戰友」
■張 俊
【人物名片】曾清萍,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四級軍士長,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先後4次被評為優秀士官,多次被評為邊防執勤先進個人。
「老夥計,我們來看你了……」在初冬的一次巡邏途中,曾清萍掏出事先準備好的火腿腸,輕撫著路旁的一處簡易墓碑,喃喃自語。
曾清萍口中的老夥計名叫「建民」,是一隻有著12年軍齡的軍犬。在兩年前的一次巡邏途中,「建民」倒在了邊防線上,戰士們就近埋葬了它並立了一塊小墓碑,以此緬懷這位「無言戰友」。
2006年,一隻虎頭虎腦的小黑狗和列兵曾清萍一前一後來到邊防連。連隊的老兵開玩笑說:「小曾,要照顧好你的『同年兵』!」小曾說:「我把它當弟弟,我弟弟叫『建民』,它以後就叫『建民』」。
連隊駐守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南邊陲,常年擔負守邊巡邊任務。巡邏往返一趟需要7天6夜,途中要翻越兩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穿過10多公裡的沼澤地,蹚過多條冰河和多處泥石流衝溝……「最難走的路,也是最磨礪人的路。」新兵下連後,曾清萍就立志要徵服這條不平凡的路。
為了早日走上巡邏路,曾清萍主動加練體能。那段時間,「建民」是他最忠實的夥伴,日日夜夜陪伴著他。轉過年,曾清萍順利通過層層考核,被正式批准執行巡邏任務。「建民」也跟隨著他第一次踏上了巡邏路。
初次巡邏,這對年輕的搭檔對路上的一草一木都充滿新奇,精神飽滿地大步向前。可沒多久,曾清萍就感覺身體有些吃不消了,「建民」也放慢了腳步,亂石磨爛了它的小爪子,滲出點點血跡。曾清萍心疼壞了,想抱著它走,可平時乖巧的「建民」此時卻拼命掙扎,仿佛不願意給他添加負擔。看著它一瘸一拐地堅持行走,曾清萍也加快了腳步。
出師不利,讓曾清萍認識到自己的差距,從此他訓練更加刻苦,每次巡邏都搶著去。隨著巡邏次數的增多,曾清萍逐漸成長為一名「老邊防」,「建民」也成了連隊的「老兵」。這對老搭檔一起攀峭壁、蹚冰河、穿叢林、爬雪山,在巡邏路上相伴走過11個春秋。
曾清萍永遠忘不了「建民」的最後一次巡邏。從出發開始,「建民」就精神不振,氣喘籲籲,但它倔強地堅持著。官兵放慢腳步,想等等這位「老兵」。曾清萍護在它的身旁,一路無言。
終於到達了點位,官兵展開鮮豔的五星紅旗宣誓,「邊關有我,安然無恙」!鏗鏘有力的誓言穿透雲層。而這一次,「建民」再也沒有歡快地跳躍,它已臥倒在地,再沒起來。那天,曾清萍淚如雨下,把「建民」抱在懷裡久久不願放下。
當年年底,曾清萍和「建民」作為搭檔當選「邊防執勤標兵」。頒獎晚會上,曾清萍為它寫下頒獎詞:「軍犬『建民』在它短暫的一生中,參加巡邏500餘次,巡邊8000多公裡,它是一名優秀的戰士,更是我們的好戰友。」
那天晚上,曾清萍做了一個很長的夢,夢到第一次和「建民」相見的場景,夢到跟「建民」一起在藍天下快樂地奔跑,夢到和「建民」一起光榮地執行任務……
駱駝精神
■李洪斌
【人物名片】王金龍,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連上士,先後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1次,先後5次被評為優秀士官。
祖國北疆浩瀚的阿拉善沙漠,漫天黃沙中一串串悠揚的駝鈴聲越來越近,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上士王金龍和軍駝「旋風」。迎著冬日的寒風,擔任頭駝的「旋風」頗有王者風範。它應著主人的口令昂起頭,邁著不緊不慢的步伐引領著駝隊前行。
「能夠順利完成執勤任務,『旋風』功不可沒。」王金龍樸實地笑道。「旋風」耐力驚人,即使在狂風中也總是昂著頭,經過亂石、沙窩,它都能熟練地避開。
王金龍所在邊防連駐守的地方,曾被聯合國評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現在雖然大部分地區已能乘車巡邏,但仍有一些地方需依靠騎乘駱駝完成巡邏任務。
3年前,老兵白楊臨近退伍,將「旋風」交到王金龍手中。「旋風」似乎感覺到老夥計即將離開,一連幾天不吃不喝,也不肯讓王金龍騎乘。直到白楊對它說:「你是軍駝,要守衛邊疆,不能有脾氣。」「旋風」好像聽懂了,眼角竟流下了淚水。王金龍的心被深深觸動了,他決心照顧好「旋風」,和它成為巡邏執勤的好搭檔。可「旋風」卻對王金龍愛答不理,有時候鼻子都被鼻棍牽扯得流血,就是不配合王金龍的口令。
「軍駝有靈性,不敢硬著來。」連長一句話點醒了火急火燎的王金龍。王金龍收起急性子,一有時間就跟「旋風」待在一起,給它餵食餵水、陪它說會兒話。漸漸地,「旋風」不那麼牴觸他了,開始跪下讓他騎。「現在我們是配合默契的戰友,也是最佳巡邏搭檔。」王金龍摟著「旋風」的脖子笑道,「旋風」也像表示贊同似的,打了個響亮的鼻息。
如今的王金龍不僅是熟練掌握執勤技能的「老邊防」,也是連隊的訓駝能手。「暴風」是去年剛入伍的一峰軍駝,桀驁不馴,難以接近。王金龍的倔脾氣瞬間上來了,一人一駝在訓練場上不斷較著勁,最終人困駝乏,「暴風」臥了下來。王金龍抓住機會迅速騎上駝背,「暴風」立刻站起來,不停地奔跑跳躍。只見王金龍脖子一梗,青筋暴起,右手抓緊韁繩,左手抱緊駝峰,愣是在駝背上顛了20多分鐘。「暴風」漸漸安靜下來,再加上口令調教,「暴風」很快被馴服了。
在王金龍心裡,軍駝不僅是工作上的搭檔,更是生死相依的戰友。有一次執行潛伏任務,戈壁灘上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王金龍和戰友們被凍得渾身發抖、手腳麻木。這時,臥在地上的「旋風」緩緩移動到戰士們身後,用自己的身體為戰士們遮擋寒風。直到任務結束,「旋風」都一動未動,長長的睫毛上掛滿了冰霜。那一刻,王金龍對於「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負重、特別能奉獻」的「駱駝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浩瀚的沙漠、長長的邊境線,還有那群日夜相伴的軍駝,早已成為王金龍生命裡的一部分。
攝 影:樊文斌、姬文志、吳家萬、李洪斌 圖片製作:孫 鑫
責任編輯:劉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