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2020-12-15 中國政府網

一片片樟子松、沙柳、檸條、花棒綠意盎然,牢牢拴住腳底黃沙;

一群群牛羊進了棚圈、舍飼圈養,富民產業既治沙又治窮;

一座座沙丘或止步不前,或變矮變小,或徹底消失……

這是金秋時節記者在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採訪時,看到的情景。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從2004年以來,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均保持縮減態勢。「十三五」以來,全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昔日的「沙進人退」變成了如今的「綠進沙退」。國際社會紛紛點讚:「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毛烏素沙地

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困難面前絕不低頭

「這棵樹是1989年種下的。」指著一棵幾十米高的楊樹,殷玉珍對記者說。她伸出雙臂摟這棵樹,發現還差幾十釐米才能環抱得過來。道路兩側,兩行楊樹整齊排列,綠樹成蔭。

楊樹、旱柳、沙柳……「這片林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殷玉珍說。她1985年嫁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薩拉烏蘇村。這裡地處毛烏素沙漠腹地,當時黃沙漫漫,一片荒涼。一個半掩在荒沙裡、隨時可能被沙子吞沒的「地窨子」,就是殷玉珍和丈夫白萬祥的新房。

「這輩子寧肯種樹治沙累死,也不能讓風沙給欺負死!」從1985年開始,殷玉珍和白萬祥持之以恆在沙地種樹治沙。寒來暑往,他們把6萬多畝荒沙變成了生態莊園。

雖然早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勞模、治沙女傑,54歲的殷玉珍仍然在治沙一線勞作。今年春季,她帶領50多名農民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種下了2000多畝樟子松。「戴上口罩,做好防護,我和大伙兒一起加班加點地幹。種樹可一點兒都耽誤不得!」殷玉珍說。

殷玉珍的脖子上,有一大塊貼過膏藥的痕跡。「背樹挑水壓出了頸椎病,脖子這塊兒僵硬著呢。」長期的勞累使她落下了不少病痛,不過她說,「不奮鬥,哪能過上好日子?種樹治沙,我還要堅持幹下去!」

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毛烏素沙地綠色延展、沙丘退卻的滄桑巨變,正是殷玉珍們鍥而不捨、持續奮鬥的結果。

毛烏素沙地南緣,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城東北30多公裡處,有個地方名叫「狼窩沙」。如今年近古稀的定邊縣農民石光銀,從小在這一帶的沙窩裡長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就開始嘗試造林治沙。1984年,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臺後,他帶領妻兒,把家搬到沙區,和鄉政府籤訂了承包治沙3000畝的合同。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業,活著就要把治沙進行下去!」石光銀說。經過幾十年艱苦努力,石光銀和鄉親們營造出一道綠色生態屏障。石光銀成為「治沙英雄」,「狼窩沙」成了滿目青翠的「金沙窩」。

毛烏素沙地橫亙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陝西榆林市、寧夏鹽池縣。一代代治沙人紮根荒漠、造林綠化,一步步遏制住肆虐的風沙。

「1957年建園時,這裡全是流動沙地,植被蓋度僅為1.8%,只有20多種植物。」在地處榆林市榆陽區的紅石峽沙地植物園裡,陝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說,「經過幾代人60多年艱苦奮鬥,這裡現在已全部改造為固定沙地,這個園子成為我國沙旱生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目前保存超過500種優良固沙植物,形成喬灌草結合的穩定林分,森林覆蓋率達到67%。」

樟子松林茁壯生長,樹下灌木和雜草生機勃發。用腳撥開林下黑色的腐殖層,只見幾釐米厚的腐殖層下,就是黃沙。這片樟子松林,是陝西省治沙研究所1964年從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紅花爾基引進栽植的。經過不懈努力引種成功的樟子松,成為我國北方多個地區造林治沙的主要樹種,僅榆林市樟子松成林面積就達150萬畝。

這裡向南3公裡,就是榆林城區。「歷史上,毛烏素沙地風沙南侵,榆林城曾3次南遷,風沙威脅著人民的生產生活。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持之以恆的防沙治沙,如今綠色不斷往北面的沙地擴展。」石長春說。

庫布其沙漠

尊重自然,科學治理,植被覆蓋率達到53%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一棵三角葉楊高大挺拔、枝繁葉茂,但在庫布其治沙人看來,這是一棵「失敗的樹」。「我們稱它為『教訓樹』。」億利集團沙漠研究院院長張吉樹對記者說。

這棵楊樹種植於20年前。當時,為了在種樹的同時發展產業,億利人遠赴美國西雅圖,考察同緯度地區的樹種,花費2700萬元引進三角葉楊。結果,種下的大量三角葉楊由於用水量太大而「水土不服」。億利人從中得到了深刻教訓,改為種植以灌木為主的節水、抗旱植物,用這些先鋒物種治理沙漠。

吃一塹,長一智。億利人在此後的治沙過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科學治理,探索運用了許多新方法和技術。

在沙丘上種一株沙柳需要多長時間?億利人給出的答案是10秒鐘!植樹工人將一根長長的硬水管插入沙丘,水壓立刻在沙地上衝出一個深約1米的細小孔洞,拔出水管,沙柳隨即被插入孔洞,栽植完畢。挖坑、栽樹、澆水3個步驟一氣呵成。張吉樹說,採用這種微創氣流植樹法,減少了沙地擾動,可保證沙地墒情,一次最多消耗3升水,比傳統的挖坑栽樹法節水50%,成活率也由40%左右提升到90%以上。

億利集團參與的「風沙災害防治理論與關鍵技術應用」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苦鹹水治理與綜合利用,飛播與無人機治沙,原位土壤修復,光伏提水灌溉,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庫布其治沙人尊重自然規律,依託科技創新,推廣應用許多新模式、新成果,使沙漠得綠色,企業得利潤,農牧民得實惠。

光伏板一塊接著一塊,以往連綿起伏的黃色沙丘,變成了「藍色海洋」……這裡是位於庫布其沙漠中段、達拉特旗昭君鎮柴磴嘎查的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沙漠集中連片光伏發電基地。

「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達拉特旗發改委主任李銳介紹,這個光伏基地已穩定發電16億千瓦時,不光發電,還能固沙治沙。項目採用「林光互補」的模式,在主幹道兩側打造防護綠化帶,在光伏陣列之間種植紅棗等經濟林,穩固流沙、抵禦風沙。

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持續化創新——在這四輪驅動下,庫布其沙漠治理取得顯著進展,沙丘披綠衣、沙土變良田。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到25%以上,植被覆蓋率達到53%,降雨量和生物種類大幅增長,沙塵天氣明顯減少。

「茫茫萬畝沙,從來無片瓦。」這是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以前的真實寫照。官井村被庫布其沙漠包圍,提起幼時的風沙天氣,57歲的高二雲至今心有餘悸:「沙子有時甚至快把房子埋了,順著沙丘一路走,能從後牆進院。」

「老輩人都盼著這裡能綠起來,我父親名叫高林樹,二叔叫高樹林,三叔叫高有樹。」高二雲說,「現在全村有19萬多畝林地,生態改善了,收入增加了。我家去年種了150畝玉米、養了120隻羊,再加上賣沙柳種條,收入40多萬元,在村裡是個中等水平。大伙兒祖祖輩輩過上好日子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渾善達克沙地

系統治理,綜合施治,土地退化沙化趨勢總體遏制、局部好轉

渾善達克沙地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恩克寶力格嘎查牧民阿畢日米德笑容燦爛。他家通過「減羊增牛」、調整結構,在減輕草原生態環境承載壓力的同時,實現了增收致富。

1996年,面對草場退化、風沙逼近的窘況,阿畢日米德將養的300多隻羊賣掉,購進20多頭牛。「羊多、吃草多,草場撐不住,收入還不多。牛少、吃草少,肉多價還高。」今年65歲的阿畢日米德說,「國家還有草畜平衡補貼。如果超載過牧,要對我處罰哩,咱可不幹這虧本買賣。」

去年,阿畢日米德家的牛犢銷售收入加上草畜平衡補貼,有幾十萬元。如今,草場生態恢復如初,阿畢日米德和其他牧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美。

「我們採取『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林草水結合』的方式,探索推行符合錫林郭勒牧區沙區實際的治理模式,以草畜平衡為重點,推行禁牧、休牧、輪牧,減輕沙地生態壓力,將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保護生態的重要舉措。」錫林郭勒盟林業和草原局總工程師鞏和平介紹。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注重草畜平衡,這是渾善達克草場恢復的主要舉措。而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則是提高渾善達克沙地治沙造林成效的「秘訣」。

「豬上房、羊上牆、小孩坐在房簷上,地不打糧、沙子埋房。」幾十年前在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流傳的一段民謠,描繪的正是當地面臨的嚴重沙化問題。2000年,多倫縣風蝕沙化面積達3365平方公裡,佔土地總面積的87%。

近年來,多倫縣實施了百萬畝樟子松造林工程等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累計造林13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現在的37.9%。

穿行於樟子松林間,鞏和平對記者說:「我們分類進行沙地綜合修復治理,將自然恢復和工程治理相結合,遵循植被生長規律,考慮水資源、水生態容量,宜草則草、宜林則林,分類指導、分區施策。」

63歲的馬春青是多倫縣勝利村村民。在他記憶中,小時候渾善達克沙地也曾有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可後來由於氣候乾旱、過度放牧等,當地生態急劇惡化、沙化嚴重。

「為了子孫後代,咱必須得種樹治沙!」1997年,馬春青響應政府號召,承包了1500畝滿是流動沙丘的荒山,帶上一家老小上山種樹。起初,由於土壤沙化嚴重,加上沒有經驗,馬春青栽種的楊樹、榆樹等,成活率很低。馬春青不斷探索、四處請教,最終發現種植樟子松成活率較高,於是改種樟子松,混種楊樹、杏樹等本土樹種,成活率不斷提升。1500畝荒山終於逐漸變為了綠洲。「種樹得講究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馬春青說。

2000年以來,錫林郭勒盟沙地治理成效顯著。渾善達克土地退化沙化趨勢呈現「總體遏制、局部好轉」的良好局面。

科爾沁沙地

發展產業,綠富同興,昔日沙地變成「綠色銀行」

「咱這心血沒有白費,值得!」站在治理過的沙地上,寶秀蘭眼中滿是喜悅。眼前,黃柳、楊樹、榆樹、檸條等競相生長,難以想像,20多年前,這裡只有孤零零的一棵榆樹。

47歲的寶秀蘭是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人。這裡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旗有32個村莊因被沙漠圍困,不得不整體搬遷。27年前,寶秀蘭嫁到奈曼旗南包頭嘎查時,四周儘是沙子,夜裡一陣大風,風沙就會堆上牆。

「再也不能這麼活!」寶秀蘭和丈夫下定決心種樹治沙,解決生計問題。1997年,寶秀蘭和丈夫承包了2500畝沙地。夫妻倆騎著駱駝到50裡外,砍下黃柳枝條運回來,一枝一枝栽進沙窩裡……到2010年,2500畝沙地全部得到治理。

生態好了,日子越過越紅火。寶秀蘭家的牛如今已達100多頭,全部舍飼圈養。「風沙少了,地裡一年能收青貯30萬公斤,檸條平茬後作飼料,省下不少錢。」她說,現在一年收入有30多萬元。在寶秀蘭的影響帶動下,嘎查治理沙地6萬多畝,植被覆蓋率達50%以上,風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為發展沙漠旅遊,嘎查專門留下2萬畝沙地,騎駱駝、牧家樂、民俗美食等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如今,嘎查人均年收入達9500元,16戶貧困戶去年全部脫貧。

近年來,通遼市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生態建設項目,致力於綠與富雙贏,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努古斯臺鎮,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區。曾經寸草不生的50萬畝沙地綜合治理區,如今已長滿了樟子松、五角楓、榆樹和蒙桑,植被覆蓋度由原先的不足5%,增加到現在的80%以上。

這片沙地的治理,使努古斯臺嘎查村民春梅一家擺脫了貧困。春梅家有530畝地,以前沙化嚴重,77畝玉米地收成很少,一家6口年收入不足1萬元,成了貧困戶。

前些年,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啟動,春梅將沙化嚴重的土地流轉給國有林場栽樹,拿5萬元流轉費買了4頭基礎母牛,發展養殖。丈夫成為生態護林員、護草員,一年收入兩三萬元。「現在沙地綠了,青貯收成也好,牛有12頭了。一年純收入十幾萬元。」春梅一家實現了穩定脫貧。

「我們實施退耕還林等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發展黃牛養殖等產業,使沙地變寶地,廣大農牧民離土不離鄉,生態更綠、腰包更鼓。」科左後旗旗長何志偉說。

在科爾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鎮錦繡海棠示範基地,果實掛滿枝頭。3000畝沙地變成如今的果園。林農滕大勇說:「錦繡海棠能夠生長25年左右,在防風固沙的同時,一年每畝收入近萬元。」

「科爾沁沙地生態狀況惡化趨勢整體被穩定遏制,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狀況全面好轉。」通遼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呂國華說,「全市200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逐年縮減,沙區植被蓋度明顯增加,糧食和飼草產量增長,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記者 劉毅 張棖)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

相關焦點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成效顯著: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一片片樟子松、沙柳、檸條、花棒綠意盎然,牢牢拴住腳底黃沙;一群群牛羊進了棚圈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陝西:「綠進沙退」 毛烏素千年沙海變綠洲
    【編者按】橫亙陝西、內蒙古、寧夏三地的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昔日的毛烏素,黃沙漫天,「沙進人退」。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人數十年的治理,如今的毛烏素腹地,林木蔥蘢,綠色已成主色調。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毛烏素變綠的秘密是什麼?
  • 新疆阿克蘇: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來源:工人日報圖集 新疆阿克蘇累計完成治理荒灘戈壁和植樹造林238.48萬畝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荒灘變果園、戈壁成綠洲、城鄉空氣品質逐年好轉、人均綠地和森林覆蓋率持續增加、溼地遊園隨處可見……位於沙漠邊緣的新疆阿克蘇地區近年來投資30多億元,出動幹部群眾上百萬人次,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春季防風沙,三北防護林
    主要目標是森林覆蓋率由5%提高到15%;平原、綠洲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蝕模數降低到輕度以下;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積不再擴大;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注意:   在13個省級單位中,內蒙古是唯一一個橫跨三北的省份。   三北防護林面積超過我國領土的四成。
  • 毛烏素沙地是這樣變綠的(深度觀察)
    統計數據表明,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治理率已達七成,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沙塵天氣大幅減少,毛烏素沙地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的歷史性轉變。越來越綠的毛烏素沙地,究竟發生了什麼?巨大變化是怎樣產生的?除了人們的努力,西北地區氣候「暖溼化」趨勢帶來了多大影響?在毛烏素沙地,記者深入探訪,尋找答案。
  • 中國生態修復奇蹟的世界意義
    而這一時間跨度,正好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20年。中國的「綠色奇蹟」,令世界刮目相看。曾經萬裡飛沙的毛烏素沙漠,千餘年後近80%重新穿上綠裝;被稱為「中國魔方」的草方格,緊緊鎖住了寧夏中衛的黃沙,讓「塞上江南」實至名歸;趕漂人變身造林人,金沙江、雅礱江交匯處的三堆子漫山種滿劍麻,涵養著長江上遊的水源……西部大開發的20年,也是西北地區生態環境快速治理的20年。
  • 「十三五」時期我國環境汙染治理成效顯著
    原標題:「十三五」時期我國環境汙染治理成效顯著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
  • 一片即將消失的毛烏素沙漠,堪稱中國奇蹟
    毛烏素沙漠,又稱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內蒙兩省交界,是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毛烏素沙漠被稱為「人造沙漠」。歷史上,這裡曾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甚至5世紀(魏晉南北朝),還是一片物產豐富的大草原,居住者遊牧的匈奴民族。一面是牧民不加節制的開墾,一面是民族間戰亂的衝擊。
  • 毛烏素沙地治理一線報告:久久為功邁向生態文明
    二十世紀80年代末,鄂託克前旗的森林覆蓋率為2.58%,去年已經提高到23.9%,植被覆蓋率也達到60%左右,成功實現由毛烏素沙地生態脆弱典型地區向自治區西南部綠色窗口的靚麗轉身。鄂託克旗、杭錦旗、伊金霍洛旗等旗區,治沙成效同樣顯著,有些旗已看不到明沙。
  • 向沙地宣戰,他們贏了!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綠富同興, 幾十年的探索與奮進、治理與嬗變,沙漠沙地又重新回到它蛻變前的敘事。人進草退,沙逼人走,草原變沙地,滿眼皆是荒涼。從此,沙漠連同吹起它的蒙古風,俱成為人們的黑色記憶。
  • 形成於唐朝的沙漠,要被共和國消滅了
    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四億噸。他們針對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質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帶、片、網」相結合的防風沙體系,使年沙塵日由50年代的7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20多天,呈人進沙退、林茂糧豐的「塞上江南」景象。適用於半乾旱地區荒漠化治理。
  • 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解讀
    人不負綠,綠定不負人——   庫布其沙漠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分別由2002年的0.8%、16.2%增加到2016年的15.7%、53%,沙漠經濟產業方興未艾,10萬農牧民共享到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   庫布其的綠色之變,其影響,也超越了治理成效本身。
  • 沙漠治理變身「奶牛樂園」(5)
    新華社照片,中衛(寧夏),2020年9月15日沙漠治理變身「奶牛樂園」寧夏中衛市沐沙牧場的工作人員駕駛鏟車對青貯玉米進行壓實作業(9月14日攝)。寧夏中衛市騰格里沙漠南緣,歷史上曾長期被風沙困擾,治理沙漠、合理利用沙漠一直是當地產業發展的瓶頸。寧夏中衛市沐沙牧場,經過7年時間,改造沙漠近萬畝。昔日數十米高的流動沙丘經過治理改造,變身飼草玉米種植基地,荒蕪的沙地變身「奶牛樂園」。沙漠牧場,利用沙漠氣候乾燥、病害少的特點發展奶牛養殖產業。
  • 綠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可視化星球畫遍曾有的、現有的、將有的一切「人沙大戰40年」01 強勢存在的沙漠中國是一個多沙國家,茫茫沙漠自西向東延伸我國沙漠沙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青海和甘肅四省區。根據中國西部環境與生態科學中心製作的沙漠空間數據集統計,2006年我國沙漠沙地的面積達到124.23萬km⊃2;,約佔國土面積的13%,著名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便分布其中。
  • 告別黃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
    茫茫無際的沙漠,是人類面對的最可怕也是最頑固的敵人之一。在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一直是困擾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一大難題。經過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昔日的「不毛之地」變身綠色家園,煥發新的生機。生態美則產業興,沙區人民不僅探索出了一條科學治沙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還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現增收致富,為當地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 高臺縣「十三五」期間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高臺「十三五」期間生態建設成效顯著每日甘肅網12月22日訊據張掖日報高臺報導(記者段海)「十三五」期間,高臺縣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理念,強化紅線意識,樹立底線思維,健全長效機制,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久久為功邁向生態文明
    二十世紀80年代末,鄂託克前旗的森林覆蓋率為2.58%,去年已經提高到23.9%,植被覆蓋率也達到60%左右,成功實現由毛烏素沙地生態脆弱典型地區向自治區西南部綠色窗口的靚麗轉身。鄂託克旗、杭錦旗、伊金霍洛旗等旗區,治沙成效同樣顯著,有些旗已看不到明沙。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奈曼旗的經濟崛起,首先源自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了解奈曼旗的人都知道,沒有生態建設,這裡的發展就無從談起。治沙與富民並進,脫貧攻堅,培育新興產業,不斷探索「點沙成金」之路,讓奈曼旗廣袤無垠的沙地成為了農牧民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