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圖集
新疆阿克蘇累計完成治理荒灘戈壁和植樹造林238.48萬畝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荒灘變果園、戈壁成綠洲、城鄉空氣品質逐年好轉、人均綠地和森林覆蓋率持續增加、溼地遊園隨處可見……位於沙漠邊緣的新疆阿克蘇地區近年來投資30多億元,出動幹部群眾上百萬人次,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如今,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近4萬平方公裡,累計完成治理荒灘戈壁和植樹造林238.48萬畝。
薪火相傳綠化家園
今年秋天,地處阿克蘇市東北部的柯柯牙果園又是一派豐收景象。「幾十年前,這裡還是戈壁荒灘,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已經變成農民增收的『聚寶盆』。」阿克蘇地區林業和草原局黨委書記李新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柯柯牙,維吾爾語意為「青色懸崖」。30多年前,這裡溝壑縱橫,經常發生的沙塵暴令阿克蘇人苦不堪言,阿克蘇軍民掀起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荒漠綠化大會戰,實現了「人進沙退」「綠進沙退」。從原始貧瘠的鹽鹼地到瓜果飄香的綠洲果園,從風沙蔽日、戈壁荒原到綠色林海,如今一幅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畫卷在西部邊疆徐徐展開。
一有時間,阿克蘇地委辦公室幹部黃椿楓都會開著車去柯柯牙看看,看鑽天的白楊、聽林濤的聲音,每次去感受都不一樣。1998年,黃椿楓的父親去世,作為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的第一代參與者,老人去世前唯一的要求就是讓自己長眠於柯柯牙。
「父親去世後,按照他的遺願,我們把他的骨灰撒在柯柯牙,母親離世後也是如此。」黃椿楓說,從父親那一輩起,阿克蘇的荒漠綠化工程就沒停止過。荒漠變綠洲,改變的背後承載著地區各族幹部群眾巨大的付出。如今,柯柯牙已是綠樹成蔭、果香滿園的增收寶地。
如今,阿克蘇地區已呈現以柯柯牙為原點,1737萬餘畝森林遍布地區全境,國土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6.8%提高到目前8.8%;風沙天氣由30年前的100多天降至如今的30天,優良天數達到35.8%;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一年接著一年幹
「只要我們一年接著一年幹,戈壁荒灘早晚都會變成綠洲。」這是今年春季植樹時,阿克蘇地區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幹部王明華的一番話。 王明華今年即將退休,可在植樹造林的路上,他一次都沒落下。王明華見證了生態文明工程建設帶來的變化。
據了解,阿克蘇地區在開展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塔裡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項目建設的同時,利用春秋兩季,在各地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 「把線拉直一些,埂子不能打歪」「來,你扶著樹苗,我來填土」。每年的植樹現場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幹部群眾用辛勤的汗水精心種下每一株樹苗。
剛入職不久就積極報名參加植樹造林,來自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片區管委會南苑社區的幹部宋凱在植樹中磨破了手,但他仍咬牙堅持;巾幗不讓鬚眉,雖然是女同志,但來自阿克蘇工務段的幹部馬亞琴,在植樹中一點不輸男生,和同事合力種下一株株樹苗;從拿筆桿子到拿鐵鍁,地委辦公室幹部楊倩頂著烈日,直至完成植樹任務才離開……
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監測數據顯示,阿克蘇地區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由2014年的10.12萬平方公裡減少到如今的6.17萬平方公裡,荒漠化佔比由77%下降為46.99%。
「現在果園裡綠油油的」
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特色林果業發展,如今,阿克蘇不僅建設成為南疆環塔裡木盆地最大的優質果品生產基地,而且還探索出一條經濟生態並重、以林養林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道路,而特色林果業也成為廣大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阿克蘇市紅旗坡片區管委會紅旗坡社區果農楊芝玲告訴記者:「我家的蘋果註冊了商標,通過線下線上兩種途徑銷售,去年收入30萬元以上。」義務植樹34年,從過去種生態林到如今種植經濟林,身為紅旗坡片區管委會蘋果園社區的果農王永福既收穫了綠色又收穫了財富。
「以前這裡全是荒灘,現在果園裡綠油油的,每天出門轉一圈,心情特別舒暢。」王永福說,如今的一切,均得益於發展特色林果業給果農帶來的實惠。如今,阿克蘇林果種植面積達450萬畝,果品總產量達244.16萬噸,產值141.79億元,林果產業成為阿克蘇地區改善生態環境、推進脫貧攻堅、帶動鄉村振興的新經濟增長點。(記者 吳鐸思 本報通訊員 劉紅文 徐龍)
責任編輯: 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