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蘭(左)在車間查看產品
「做塑料製品,為世界最大的快餐企業提供刀叉等產品。」「去年,這家企業去墨西哥開了工廠,以避免美國增加關稅;今年,他們又把工廠開到了印尼,把產品賣到更多的地方。」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諮詢專家、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在演講中屢屢提及的這家公司,正是他長期觀察的一家台州公司:富嶺塑膠。該公司也是台州溫嶺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
1991年,台州富嶺塑膠公司董事長江桂蘭下崗後和丈夫一起辦起了塑料加工廠。2005年,周其仁教授在浙大上課時,看到雜誌上介紹江桂蘭的文章後,連夜趕到溫嶺,雙方交流了兩個多小時。此後十多年間,周其仁參觀過富嶺在美國的工廠。周其仁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江桂蘭不過是眾多浙商中的普通一員。不過,這個由農家女成長為國際市場供貨商的故事,給我這樣研究經濟的人帶來很多啟發。
■ 陳抒怡
「全球作戰」能力越來越強
因為疫情關係,江桂蘭自去年12月從美國返回後,至今沒有去過美國。這是十分罕見的,從2003年開拓美國市場後,江桂蘭頻繁往返中美之間。僅2019年一年,她就去了美國6次。
2014年,富嶺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開建首家境外工廠,它也成為當時首家在賓夕法尼亞設廠的中國企業,並為當地提供了75個就業崗位。
在工廠揭幕剪彩儀式上,江桂蘭的丈夫——富嶺塑膠總經理胡新福解釋,以吸管為例,每一個貨櫃的貨在中國的出口價格不到1萬美元,但運費和關稅卻要4000美元左右。「所以將工廠建在靠近消費者的地方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家明智的選擇。」
這筆帳是算得過來的。富嶺塑膠90%以上的產品出口美國市場,儘管美國工人的人工成本大約是中國工人的7倍,但美國能源相對便宜,為了提高產能、降低人工成本,江桂蘭的美國工廠用上了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機器,即使與美國同類型工廠相比,他們的產品依然有競爭力。
「一旦決策,就要付諸實施,租下場地之後我們馬上改造成工廠。」江桂蘭記得很清楚,2013年10月,浙江省組織企業去美國考察,鼓勵企業走出去,當年公司就籤約,在第二年工廠裝修,第三年就投產。除了降低運輸成本外,在美國設廠也是為了規避一些不可控的風險。2013年上半年,洛杉磯碼頭工人罷工,很多貨物無法及時送達客戶手中,當時,公司的幾大客戶都建議她在美國設廠。
現在回頭來看,在美國建廠的決策是非常明智的,公司不僅減少了以上這些成本,也規避了這之後因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帶來的加徵關稅。
不過,這還遠遠不夠,當得知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對符合條件的產品實施零關稅的消息時,2018年下半年,富嶺又在美墨邊境的墨西哥蒙特雷建廠,「從中國把產品運到美國需要花一個月的時間,從蒙特雷運到美國只需要兩三天,運費也比較便宜。」江桂蘭說。
隨著國際貿易形勢的複雜性增多,富嶺又在東南亞考察並最終落子印度尼西亞。江桂蘭在印尼的工廠已於今年2月開工,前期主要生產吸管,將來將增加醬料杯、打包盒、紙袋和紙杯等產品。
「我感覺我們對貿易摩擦的應對還算順利。」現在,江桂蘭算是略微鬆了一口氣,因為全球布局,公司正將外貿形勢的影響降至最低限度。目前,公司在美國、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擁有6個專業製造工廠。2019年,銷售同比增長20%,利潤同比增長31%,稅收同比增長30%。
在論壇上,周其仁以富嶺的案例來呼籲,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企業的「全球作戰」能力正在越來越強,更需要增加來來往往的頻次。
永遠比別人快一步
江桂蘭總結自己的創業之路,就一句話:比別人快走了一步。當別人做內銷時,她已通過外貿公司做外銷;當別人通過外貿公司做外銷時,她已在國外成立銷售公司;當別人在國外成立銷售公司時,她已在國外建廠。
但是要做到比別人快走一步,談何容易?
江桂蘭有一個被人津津樂道的傳奇經歷:1995年,江桂蘭趕到廣交會,花了4萬元從一家企業分得了1/6的攤位,談成了兩筆生意,開始了外貿之路。但當時,江桂蘭的英語水平基本上是零。那次廣交會上,江桂蘭談生意全靠讓位的攤主幫忙翻譯。
回家後,江桂蘭買了一本《外貿英語》開始自學。儘管被丈夫嘲笑:「你連普通話都說不好,還學英語?」但江桂蘭並不氣餒。2002年,江桂蘭特意到上海金茂大廈裡的一個英語培訓學校上課。每天早上5點起床學習,一直學到晚上12點。
江桂蘭的英語課上了半年後,檢驗她英語水平的機會來了。溫嶺外貿組織到美國參展,不料除江桂蘭一人外,其餘人包括翻譯在內全部遭美國領館拒籤。江桂蘭只身前往拉斯韋加斯交易會,「我不怕難為情,講不好的話我再講,實在不行就打手勢。」那次,就靠著那半年打下的英語基礎,江桂蘭接下了幾十萬美元的訂單。
吃苦,江桂蘭是不怕的。上學時,家裡很窮,供不起學費,江桂蘭就織草帽,靠著賣帽子賺學費;高中畢業後她學做過裁縫、跟著做泥水匠的哥哥做小工、抬石頭,推銷過糖酒煙、做過會計、開過車,10年間換了好幾樣工作;1991年,她工作的一家塑料企業效益滑坡,半年發不出工資,她和丈夫貸了20萬元高利貸,開了一家塑料廠,直到五六年後,才算把這筆高利貸徹底還清……
「我創業時,只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只想著兩個人賺的錢夠一家人生活就好了。現在這樣已經很高興了。不和別人比,我們只要在細分領域做好就很可以了。」
虧損兩年後適應本土製造
現在,江桂蘭可以在溫嶺的辦公室通過視頻電話,遠程指揮美國工廠。其實一開始,工廠的運營卻並不盡如人意,曾連續虧損兩年。
江桂蘭在美國聘請了多名當地人做廠長,但這些廠長們的想法和她不一樣,無法很好地協調各個部門工作。現在,公司吸取教訓,取消廠長一職,由部門負責人負責各部門事宜。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這樣堅決執行。比如,一到冬天,如果雪下得很大,有的美國工人不經請假就不去上班。一開始,這樣的工作態度讓江桂蘭很吃驚,但現在,她已經習慣了:「先讓機器生產,第二天再找人包裝。」
再比如,中國員工接受計件制,但美國員工只接受計時制。為了刺激員工提高工作效率,江桂蘭想了個折中的辦法,規定美國工人8小時內必須做完一定數量,超出部分再進行獎勵。
2005年,周其仁在介紹江桂蘭的故事時提到,了解江桂蘭的故事有助於理解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允許經商、開業自由、農民可以出國做外貿等等,屬制度成本下降的範疇。農家女背英文單詞,是學習能力提高、中國產品質量提高的明證。再加上中國勞動力成本比歐美發達國家要低很多,這些因素就可以解釋中國產品為什麼在國際市場上大行其道。
現在,江桂蘭的故事又有了後續,中國民營企業正通過「走出去」,實現全球布局、實現全球資源配置,規避風險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