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有光滑白皙的肌膚
但總有一個東西從中作梗
那就是痘痘
青春不在了痘還在
這是每個愛美人士心中的痛
手擠、針清、刷酸、凃藥……
為了戰「痘」可謂不擇手段
不過
臉上的小疙瘩可不止痘痘一種
誤把其他皮膚病當成痘痘
按你的「老辦法」處置它
很可能會讓你的皮膚越來越糟糕
因此,要學會辨別
你臉上的那些到底是痘
還是其他皮膚疾病
我們常說的「痘痘」,其實它的學名叫痤瘡,它的發生與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和炎症反應等因素密切相關。
痤瘡的皮損主要分為炎性丘疹和粉刺,粉刺又分為開放性和閉合性粉刺。
• 閉合性粉刺:即白頭,是約1毫米大小、沒有明顯毛囊開口的膚色丘疹。
• 開放性粉刺:即黑頭,是有著明顯擴張毛囊開口的圓頂狀丘疹。
炎性丘疹呈紅色,直徑1~5毫米不等;膿皰大小一致,其中充滿了白色膿液。
• 注意日常的皮膚清潔,每日一到兩次溫水洗臉。
• 選擇適合自己的、溫和的護膚品
•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外用藥:①維甲酸類,例如阿達帕林凝膠等;②過氧化苯甲醯凝膠;③抗生素,如克林黴素、夫西地等;④二硫化硒洗劑,可配合用語潔淨皮膚
•其他手段:①紅藍光祛痘,對炎症丘疹效果好;②果酸活膚,對丘疹及粉刺有較好療效;③光動力
對於嚴重的痤瘡,建議先看醫生後再採用合適的治療方法。
特別提醒:切勿用手擠壓痘痘,否則易致感染、化膿,可能會留下難看的色素沉澱及疤痕。
粟丘疹就是我們俗稱的「脂肪粒」,它又稱白色痤瘡,主要表現為白色或淡黃色圓形小丘疹,直徑1~2毫米,無痛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和性別,也見於新生兒。
粟丘疹可分為原髮型和繼髮型兩種類型。
• 原髮型:從新生兒開始發生,由未發育的皮脂腺形成,損害可自然消失(無明確發病原因,有的患者有遺傳傾向)。
• 繼髮型:多伴發於面部皮炎、大皰性皮膚病、外傷、面部手術等。
做好皮膚護理,可以減少粟丘疹的發生,甚至不發生。對於容易出現粟丘疹的人,皮膚護理應做到以下注意事項。
儘量少用或不用粉狀、油類化妝品和護膚品,這些產品易造成汗腺、皮脂腺等皮膚附屬器腺管的堵塞,形成粟丘疹。
不要過度清潔。過度清潔皮膚,會使皮膚缺乏脂膜應有的保護,造成上皮過度脫落,容易栓塞附屬器腺管,形成粟丘疹。
• 建議前往醫院,將患部用75%酒精消毒後,用針挑破表皮,擠出白色小顆粒即可。
• 可用雷射治療,無疤無痕。
• 用細針作電乾燥法。
特別提醒:出現粟丘疹,切勿用手擠壓、去除,以免出現色素沉著、發炎、水腫等。
在家中,無論是環境,還是工具、患處,都無法做到像醫院的消毒、無菌狀態。如果不是在消毒狀態下自行針挑,易造成發炎、感染、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的形成。因此出現粟丘疹,應及時到醫院處理,以免出現上述問題。
汗管瘤是小汗腺末端導管分化的一種腺瘤,也常被我們誤稱為「脂肪粒」,其皮損表現為膚色、淡黃色或褐黃色半球形或扁平丘疹,一般情況下,沒有疼痛、瘙癢等自覺症狀。
汗管瘤病因不明,多見於女性,於青春期、妊娠及月經期病情加重,所以與內分泌有一定關係,也與家族遺傳有一定關係。
避免面部皮膚過度清潔、乾燥,以免刺激小汗腺導管上皮過度增殖、分化,促進汗管瘤生成。
儘量少用粉類、油類的化妝品或護膚品,以免造成小汗腺管栓塞,促進汗管瘤形成。
汗管瘤是皮膚科的一種良性腫瘤,不經處理是不會自愈的,其病程慢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皮損逐漸增多、擴散。
汗管瘤好發於眼瞼、前額、雙頰等暴露部位,嚴重影響美觀,而且生殖器汗管瘤瘙癢明顯,明顯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應積極治療。
• 治療的方法有雷射、電解法、冷凍等。
特別提醒:汗管瘤的治療需要的技術較為嚴格,否則極易留下色素沉著或瘢痕,所以建議選擇正規醫院、經驗較為豐富的專業醫生進行治療。
扁平疣乍一看,既像青春痘,又像雀斑,其皮損表現為大小不等(呈圓形、橢圓形或多角形)的扁平隆起性丘疹,正常膚色、淡褐色或淡紅色,常突然出現,數目較多。
扁平疣多發於兒童和青壯年的面部、上肢等,一般無自覺症狀,部分患者會有輕微瘙癢。
扁平疣不但影響面部美觀而且具有傳染性,給人造成很大精神壓力和情緒影響,其發病時間越長,越容易形成嚴重的色素沉著,且易誘發其他嚴重後果,因此要積極進行治療:
• 外用藥物治療:維A酸軟膏、咪喹莫特軟膏等。
• 物理治療:雷射、冷凍、電灼等。
• 系統藥物治療: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藥物治療,可試用免疫調節劑(如幹擾素、左旋咪唑等),中藥有時可有較好的療效,多以清熱解毒、散風平肝、散結為治則。
特別提醒:患有扁平疣,應注意避免搔抓、防止外傷,洗臉、洗澡時應選用柔軟的毛巾、浴巾,洗浴時應動作輕柔,以免造成皮損擴散。
不宜過勞,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飲食,多食用新鮮果蔬,避免菸酒、辛辣刺激性食物。精神不可過於緊張、焦慮。
並且,要積極、早期並選擇正規醫院的專業醫生進行治療。
毛髮上皮瘤又稱囊性腺樣上皮瘤,是皮膚的一種良性腫瘤。
皮損常發於面部,特別是面中部,如鼻唇溝,皮損表現為半球形或圓錐形,堅實、透明,呈黃色或粉紅色,有的中央有凹陷,皮損較大者表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
它分為兩種類型:
• 多發性毛髮上皮瘤:與遺傳有關,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 孤立性毛髮上皮瘤:未見家族史,女性多見。
一般情況下,用雷射治療為佳,考慮經濟情況可用電凝治療;單發者也可手術切除。
馬拉色菌毛囊炎又稱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由真菌引起,好發於胸背和上臂,偶見於面部。
皮損為圓頂毛囊性丘疹或膿包樣損害,直徑2-4mm,沒有粉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或疼痛,也可能不痛不癢。
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或廣譜抗生素,多汗,皮膚油膩是重要誘因。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出汗及時擦乾,少吃油膩食物。
• 皮損比較局限者一般外用抗真菌藥膏或藥水,例如聯苯苄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
• 嚴重者需要口服抗真菌藥,例如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等。
臉上長了小疙瘩
別再一股腦說它是痘痘啦
如果它和一般的痘痘不一樣
千萬別隨手亂擠
快去看靠譜醫生吧
你有戰「痘」的經歷嗎
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