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一直都是學校為了規範管理而要求統一的著裝,也影響到學校的形象,學生穿校服也象徵著他們的青春年代。而香港這個地區,他們的校服又有一段怎樣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呢?
香港的學校,由幼稚園起至中學都規定學生穿校服,所謂整齊如一。校服多分為冬夏兩季,冬季都穿短衫、西褲、西裙,或加上外套西裝,打領結,要穿皮鞋。有些女校,仍然提倡穿中國(改良)的旗袍。這些打扮,源於很尊重「讀書人」,自少便教導穿著有體面的服裝。英國本土原是非常守舊作風的土地,穿著以表明階級,十分講究。是否流行款式,並不是主旋律了。
香港人普遍認為這種「英式風格」值得保留。為什麼這麼說?國內,多數學生都穿「運動服」、失去了「準紳士、準淑女」的形象。記憶中,自小穿起校服,戴上紅領巾,人便立得直直了。這是衣服對人的行為儀態的心理影響。猶如士兵,穿上軍服,心理上、行為上頓時改變成軍士、戰士了(其他的紀律部隊也是一樣的)。運動服沒有這種神秘的力量,反而「制服」卻有這種心理導向。
在香港舊時代,各校對於「名譽」非常重視,恐怕被社會冠以「校店」、「飛仔溫床」等壞名號。那時起校長、訓導主任等人,每天早上都站在學校大門檢查來校學生的儀態、髮飾、服裝、鞋子等等。如男生頭髮過長,蓋過衣領,則被要求去修剪才可上學。女生的裙子不可以「迷你」、過短也受驅逐。至於「不分年紀」(扮飛仔、飛女)皆一律不允許的。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很多愛好時髦的年輕人,自有辦法應付。男生把校章用「啪鈕」釘好,放學便解除校章(不是學生身份了)結群成黨去玩了。女生把長可到達膝部的校裙改成迷你裙,把紮好的頭髮放下來,不再像一個學生的樣子。把校服改成不倫不類,讓校長、訓導主任等瞠目結舌,真是對他們很無奈。
曾幾何時,有一段時期,是全港取消穿校服的。這是「四日一天供水」的悽涼日子呀!那時,大陸尚未供水,淡水湖未啟,港人的飲水問題嚴重。政府限制用水,4天一供,只持續數小時而已。為了節省用水洗衣服,所有學校皆取消穿著校服上課的條例。各學生都可以穿任何衣服上學,這是有史以來首次。那時看見五顏六色衣服上堂,真是奇觀了,個個孩子心花怒放,穿了平時穿的衣服上學。
很多少年都不喜歡校服,心理因素佔多數。以為人家看不起自己的學校。而另外一些人則從小便喜愛校服,有一種歸屬感,屬於一個團體,不再是烏合之眾,遊兵散勇。討厭校服的人,其實恐怕「失威」,因為社會上實行「精英教育制度」。小學會考,按成績篩選精英入讀政府開辦的中學,或者教會辦的名校,令其他的學校成為「二等或三四等」學校。這些挑取英才的計劃,很多考試不順利的學生自然進入了「二三等」中學。他們對自己的學校,不會有濃厚歸屬感,一是自慚形穢,一是不敢大聲公開自己學校名稱,怕別人看扁!後來,再分成「五級」制,第一級的學校成了名校,怎麼吹噓都是香的。稍次的學校,被譏為「學店」,這種稱謂對聲譽影響巨大。
「次等學校」得不到老師、學生、校友的認同和支持,猶如開所商店,不牟利時,還強調穿校服?還有誰有歸屬感?
後來,學校分級取消了,但是,那些名校出身的學生在考試時,某些「奇葩家長」的心目中仍然存在處於優勢的心理!
某次,在參加朋友的喪禮,見到一班穿同一校服、同一領帶,在禮儀中高唱校歌的老人們。死者的「壽衣」,也是該校的校服!上臺講死者過往經歷,也講他在校的軼事。這班老同學個都60歲以上,都以母校為榮,看來並不因為只是名校,不是如此簡單!一定是這學校教育他們個個都成才,也是陪伴他們成長的地方。這一段由12歲至19歲、20歲的感情,是人生中最難忘記的時刻。他們穿著當年的校服,唱頌當年的校歌,就是懷念人生黃金時段的生活和友誼!
一套校服,令人回到不能忘記的時代,永遠的歸屬地,將永遠埋藏在各自的記憶裡。然而,你的學生時代,你喜歡穿校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