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田間地頭的農特產品展現在「愛心助農精準扶貧」貨柜上。 羅永皓 攝
中新網重慶12月15日電 (王婷婷 張燕)從流轉土地大面積種植金銀花、金絲黃菊,到茶樹蔥蔥鬱鬱,遠銷全國各地,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村集體經濟「百花齊放」,紅了鄉村產業,鼓了農民腰包。
記者本月隨「武陵山鄉美·齊力奔小康——聚焦重慶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暨民族團結進步新風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秀山,探尋當地如何通過「萬企幫萬村」實現村企雙贏,以多樣化方式助力精準脫貧。
「由於秀山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本來就比較深,隨著脫貧攻堅越往後,剩餘貧困人口和深度貧困地區成了最難啃的『硬骨頭』。」中共重慶秀山縣委書記向業順表示,在攻堅克難路上,該縣一是壓緊壓實攻堅責任,二是聚焦聚力政策落實,始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確保沒有一個貧困對象在小康路上掉隊。
自2016年開展精準扶貧行動以來,重慶秀山縣委、縣政府引導民營企業到結對幫扶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調研,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產業發展對策,確保精準有效。以產業扶貧、商貿扶貧、就業扶貧、捐贈扶貧、智力扶貧等扶貧方式助推脫貧攻堅,動員社會力量發揮優勢助力穩定脫貧。
重慶市秀山縣工商聯黨組書記周波介紹,「萬企幫萬村」扶貧重點村精準扶貧行動,以民營企業為幫扶方,以該縣24個重點扶貧村為幫扶對象,以籤約結對、村企共建為主要形式,動員該縣100家民營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參與,幫助24個重點扶貧村加快脫貧進程。
據秀山縣工商聯不完全統計,目前,進入「萬企幫萬村」臺帳資料庫的秀山本地企業60戶,異地企業15戶,實施項目151個,投入資金約8311.75萬元,涉及85個村惠及貧困人口10513人。
黃花、茶葉、皮蛋、菌菇……記者走進秀山大華超市,來自田間地頭的農特產品展現在「愛心助農精準扶貧」貨柜上,吸引不少老百姓前來選購。
大華超市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羅來鵬介紹,該公司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本土民營股份制商業零售企業,重慶市級重點民生物資保供單位,分別在重慶、貴州設有大華超市分公司、大華百貨分公司等多家零售連鎖企業,完成了線上線下立體消費的新零售模式。
為突顯本地農副產品,助農增收,該公司在商場超市顯眼位置打造專屬的「秀山農特產品消費扶貧專櫃」,為近100家農特產品生產企業搭建了一個銷售推廣平臺,並為此投入專項採購流動資金,用於農特產品的採購周轉及整體營銷費用支出。從2018年到2020年,3年間該公司在鄉村採購農副產品分別從50萬、200萬元達到450萬餘元人民幣。
「農超對接達到了農民收入增加,超市銷量增長的雙贏效果。今年以來專櫃月平均銷售40餘萬元,全年銷量預計達到500萬元以上,帶動就業員工1000餘人,其中返鄉農民工佔25%。」羅來鵬說,後續他們將會開拓創新合作模式,不斷推出新產品,打造出具有濃厚特色農產銷售品牌,從而帶動相關農戶農企創收、增效益。
「以訂單農業形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共謀發展,實現企業、貧困戶捆綁式發展,收益雙贏。同時,打造電商扶貧車間,建成投用電商扶貧產業園增強貧困村『造血』功能。」周波說,大華超市只是當地商貿扶貧的縮影,發揮民營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以及渠道和信息優勢,通過採購、代銷、委託加工、農企直通車等形式,幫助結對村對接外部市場,帶動農戶增收。
在就業扶貧方面,秀山縣委統戰部、縣工商聯引導民營企業打造就業平臺,為幫扶對象就近提供就業,實現貧困戶穩定就業增收。
「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改善民生,目前已經服務1000餘家企業,成功孵化培育本地企業17家,帶動500餘人就業。同時,通過網絡平臺推送政策、招聘信息474條,發布招聘崗位9500餘個,促進農村貧困人員創業就業。」巨邦·眾創空間總經理鍾宇稱。
「作為渝東南地區專門從事羊肉灌裝菜品與地方牛肉特色美食生產及銷售的少數民族民貿企業,有30%的少數民族員工及管理幹部,形成『基地+少數民族農戶』的就業模式,直接帶動20戶農戶增收致富。」重慶培君香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天培如是說。
在捐贈扶貧方面,近年來,秀山縣委統戰部、縣工商聯引導民營企業通過救濟貧困、捐資助學等方式積極投身「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35家商會、企業累計捐款捐物403.23萬元。其中,秀山浙江商會每年資助秀山高級中學10名貧困學生,直至大學畢業。秀山湖南商會、餐飲商會、旅遊商會、秀山鍾靈茶業等企業為貧困大學生提供資助30餘萬元。
向業順表示,下一步秀山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將注重打造升級版。突出「接二連三」壯大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著力在穩定基地、延伸鏈條、做強品牌上下功夫,提升農業質量效益;聚焦「特色資源」發展綠色加工製造,打造更大規模的產業集群;立足「集散中心」做強商貿物流,不斷提升質量、擴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