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留住鄉愁。村莊不只是記憶中歡樂的昨天,也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明天。
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百名記者進百村」活動中,大河網記者走進洛寧縣馬店鎮關廟村。
小村故事多,小人物彰顯大時代。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見證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
大河網記者 孫華峰 賀志泉 /文圖 賀志泉 /視頻剪輯
這是關廟村裡五個年輕人的故事。通過他們,就能夠看到小村未來的樣子。
一
我是麻耀東,洛陽市商務局駐關廟村第一書記。
2020年3月5日,第一天到崗,懷揣著興奮和忐忑。
駐村以來,可以用三個詞概括我的感受:熱情、安靜和熱鬧。
一是熱情。每一個見到我的老鄉都非常關心我,大家對我說,村裡條件不好,下來受苦了,如果不想做飯就去家裡吃。淳樸的語言給我堅強的力量。
二是安靜。夜幕降臨,仰望星空,聆聽著雞鳴狗叫,還有布穀鳥的聲音,這種安靜包裹著我,讓我思考如何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保障群眾收益,做好電商,拓寬金珠沙梨產業鏈,做好鄉村旅遊等。
三是熱鬧。關廟村正在實施汙水管網改造、天然氣安裝、修建小遊園,提升村容村貌……一片熱鬧場景。這是幹事創業的熱鬧,鄉村振興的熱鬧,村民美好生活的熱鬧。
關廟村裡的年輕人。
二
我叫石嵐,國家工信部駐關廟村副支書。
作為在城市長大的90後,對於農村生活一無所知的我,在這裡收穫了很多。
剛來時,看著漫山綠色,腦中想著一句詩,「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半年過去,走訪村民越來越多,翻的山頭越來越遠,我學會了與農民打交道,培養和村民的感情,理解了「不懂農村就不懂中國」。
上學時,不喜歡杜甫的詩,駐村後,才理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所包含的深刻情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就是為什麼要扶貧的答案。
基層工作艱難複雜,事多人少,磨去了我學生時代烏託邦式的理想,讓我更務實,理想更純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隨著基層實踐經驗不斷豐富,讓我懂得了在基層應該怎麼幹。
攻堅克難,決戰決勝全面小康,是擔當,更是成長。
三
我是湯威,洛陽市城市管理局駐村幹部。
駐村快九個月了,感觸最深的是基層幹部的辛苦,「白加黑」「5+2」是常態,因為群眾習慣於在早上、晚上或者周末來辦理業務。
疫情期間,年輕人多滯留在村裡,他們對村裡的發展現狀比較滿意,但是他們在村裡沒有獲得高薪和長足發展的機會。農業對上一輩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於他們仿佛很久遠。年輕人大都出門在外,近在縣城,遠到沿海,或務工、或上學,老人、婦女及孩子構成關廟村的日常架構。
關廟村的幾位年輕人正在梨園內開會,探討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擴大銷售。
我的老家也在農村,常思考中國農村的未來:村莊不只是記憶中歡樂的昨天,也應該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明天。
如今,關廟村的人居環境可以媲美城鎮,如何留住高素質年輕人才,是我們要探索的方向。鄉村振興需要為青年提供更加優質的土壤,才能把新鮮血液注入關廟村的肌體中。
把鄉愁留住,也要把人心留住。
四
我叫李萱萱,是一名新型職業農民,關廟村人。
我的父親李應賢是金珠沙梨培育人,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我決心成為金珠沙梨二代傳承人。曾經,我是一位藝術生,後辭職從城市回到農村,誓要在家鄉的土地上描繪出新的畫卷。
當了農民我才知道,這不是簡單的工作,當好農民並不容易,比我拿畫筆要複雜得多。
金珠沙梨產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市場前景廣闊。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金珠沙梨產品多樣化,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作為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創新精神,敢拼敢闖。成立公司,建200畝新型栽植園,開發金珠沙梨果膏、金珠沙梨果茶、金珠沙梨果乾,對沙梨深加工,做電商,摸索著進行直播帶貨……
我和鄉親們一起,利用一切可能的現代科技和網際網路手段,種植、生產、宣傳、銷售我們的產品。
總書記說,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吸引更多小夥伴,迎著這個方向,我在努力奔跑!
空中俯瞰關廟村,這裡的未來充滿希望。
五
我叫張曉楠,土生土長的關廟村人。
2016年3月,在妻子和很多人的反對中,帶著猶豫和不舍,90後的我放棄國有企業工作,返鄉創業。
少年記憶中,父親經常和鄉親們一起,拉著板車走出山溝,去賣桃子、青菜等農產品,而我坐在車上。辛酸往事是我返鄉的源動力,我希望通過努力讓父輩過上幸福的生活。
回村後,我牽頭成立了洛寧縣馬店金珠沙梨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隨後,做農村電商,開微信公號,註冊系列商標,利用梨花節和採摘節開展休閒旅遊……村裡「金珠沙梨」產業鏈正在逐步完善。
我的母親是關廟村黨支部書記,在她眼中,年輕人學歷高、腦子活、懂科技,吸引更多年輕人回來,關廟村才有未來。而我,就是她動員的結果。
我經常會夢到關廟村未來的美好生活:環境美,收入高,配套設施全,村民安居樂業。
新農村,新農民,我希望和村裡人一起,活出科技感、現代感和新鮮感。
結束語:
五個年輕人,三個是碩士學歷,兩個是本科學歷。
關廟村的未來,就在這些年輕人肩上扛著。鄉村振興的大幕已經拉開,屬於他們的精彩才剛剛開始。
你瞧,他們來了。(完)
相關推薦
· 小康路上的關廟村①:新時代「栓寶」李應賢
· 小康路上的關廟村②:「三不怕」女人安民香
· 小康路上的關廟村③:脫貧戶霍春霞的「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