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有次從健身房出來發現忘帶了手機,於是回公司去取。剛走到辦公室門口,就聽到尖利的女聲在訓斥著什麼人。
我尋聲音找過去,看到送外賣的小哥正一臉懊喪地連連道歉,手中捧著個帶湯的塑料餐盒,已灑了一些,湯汁還在順著他的手套往下滴,那個女聲依舊不依不饒:
「我不管,反正這份我不要了,我要投訴你,送個外賣都不會,你還能幹嘛?」
無視外賣小哥一臉無奈的賠笑,她轉身就往裡走,正巧和準備看熱鬧的我撞個正著。她是個來公司還沒多久的新人,平時端的是一副溫柔婉順小白兔的樣子,見我撞破局面,她尷尬不已,急忙跟我解釋:
「我六點鐘叫的外賣,現在都七點半了才送來,就想喝口湯,還灑了這麼多,袋子上汁汁水水的,看上去好噁心。」
見我笑而不語,她又說:「我今天真的太倒黴了,早上遲到被老闆撞個正著,做個一半的PPT正好趕上電腦藍屏,加班到這會兒好不容易快弄完了,又累又餓,這才沒忍住發了火。」
認識一個男生,一向是朋友圈裡的好好先生,認識他兩年多,屢次聚會吃飯,席間多有出格的玩笑話,卻從沒見過他跟誰紅過眼翻過臉,堪稱脾氣好修養好的典範。
直到一次聚餐,他當著眾人跟心儀的姑娘表白,被拒絕,立刻便起身告辭。我跟另一位朋友正好在外面聊天,看到他從車庫出來,老遠就不耐煩地按起喇叭,車庫的管理員手上慢了一些,他就從車窗裡探出頭破口大罵。
那天正好下著雨,路邊多有積水,而他依然不管不顧地加速,從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學生身邊揚長而過,濺了那小孩一身泥水。
我們兩個旁觀了全程,驚得目瞪口呆。
他可是走在路上都會主動撿起菸頭扔向垃圾箱,是即便跟耳背又頑固的大爺大媽說話都能始終面帶微笑,連服務員過來收碗筷都不忘記說謝謝的人啊。
這一晚,卻像是成了另一個人。
最考驗人性的,卻偏不是在這些順遂如意的時刻,而是看一個人失意之時,會如何安放他的善良。
我很喜歡《紅樓夢》裡那個片段,黛玉和寶玉拌了嘴,生著氣,還不忘叮囑侍女紫鵑:「看那大燕子回來,再把帘子放下來,拿石獅子倚住。」
那個平時有點尖酸,心眼又小又講話不留情面的姑娘,在自己氣到「哭了半晌」的時刻,猶能記得要等燕子歸來再放下門帘。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踢貓效應」,指的就是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而在失意之時,也能不輕賤比自己弱小的人或物,不拿別人撒氣,在翻湧的情緒中依然保留一絲悲憫與自製,這是善良。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掉落過人生的低谷,想尖叫,想罵人,想砸東西,想拉著全世界陪自己一哭,都是人之常情。
而我們常常談論修養,也從來不是一個裝點門面的大詞兒。
不是春風得意之時的隨手施捨,也不是人生順遂之時的呼朋盡歡。
它不在於穿著巴寶莉的套裝坐在咖啡廳優雅地對侍應生說著謝謝,而在於窮困潦倒又氣急敗壞之際,是否會去踢鄰家的貓。
得意而不張狂已是很難,失意卻不帶戾氣更甚。在可以隨意發洩的時候懂得克制,在惡念一閃的時候堅守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