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紅色圖標即可收聽姚老師原聲微課
尊敬的師父,各位家人早上好!美好歡喜的一天開始了,讓我們帶著美好的歡喜心來學習家庭教育。
我們的課程是根據,找好處,知道人的性,知人善用,學習鮑叔牙的格局找好處生響亮金,鮑叔牙有義氣,能包容。聖賢讓我們學習,鮑叔牙和管仲互相之間關係相處,因為鮑叔牙的大度,包容,會找人的好處。找好處生真金,有義氣能包容,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來學習與朋友之間如何把握尺度,才能相處得和諧?
聖賢說:近人要遠點,遠人要近一點。因為近人近了好欺人,又是你的命,好歹都要認命,只能憑德性感化。對於近人,好也不許說,歹也不許說,還不許尋思。只許勸、不許管,勸也有數,勸妻一次,勸兒女三次,勸弟兄四次,朋友五次,勸父母沒次數,近人近了是心,遠人近了是意,神是一切都近、近而遠之,佛是一切都遠、遠而近之,像世人對我,不都成為近人了嗎?
聖賢對於最近的人如何相處說了幾個層面:
對於最近的人只許勸,不許管,還不許尋思。勸也有數,近人都是我們的命,聖賢讓我們認命才能改命,只有認命才會不抱怨,心甘情願的去改變自己的命運。近人都是我們的命,只能憑德性感化,打罵怨恨都是不管用的。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與兄弟姊妹之間如何相處,勸兒女只能勸3次。勸多了他當耳旁風,而且會逆反,對立反而會不聽話。勸兄弟姊妹勸4次。
正文: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學習古人與朋友相處,如何把握好尺度?讓我們學習一下管仲與鮑叔牙相處的過程:
1、鮑叔牙的故事——管鮑之交
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鮑叔牙在包容管仲讓別人佩服他的格局,值得我們學習。
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他總能有寬廣的胸懷去包容管仲)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鮑叔牙一直在找朋友的好處,既不貶低他,又能理解他,也就自然而然託起了他,值得我們學習)
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
鮑叔牙找到好處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鮑叔牙找管仲的好處為他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弱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
家人們,鮑叔牙和朋友相處胸懷寬廣,能包容人,理解體貼人,會找人好處,感動了好朋友管仲。兩個人成為了莫逆之交,值得學習。
2、鮑叔牙的故事——勿忘在莒
公元前667年,鄭國與齊國結盟,回國後,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曾在一起飲酒,飲到高興時,桓公對鮑叔說:「為什麼不給我祝酒?」
鮑叔捧杯而起說:「希望您別忘記流亡在莒國的時候,希望管仲別忘記被綁在魯國的時候,希望寧戚別忘記車下餵牛的時候。」桓公離席再拜說:「我和兩位大夫能夠不忘記您的忠告,國家就一定沒有危險了。」鮑叔牙的祝酒詞是告訴我們得志莫忘恩,成功莫忘苦修時。不要驕傲自滿,得意忘形。要知恩報恩不忘恩,尤其不忘記祖國。
3、鮑叔牙的故事——推薦管仲
齊襄(香)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桓公打敗公子糾,穩定局面,開始治理齊國。這個時候他想任用一直追隨自己的鮑叔牙為齊相。對此,鮑叔牙做了兩件事,一是將管仲從魯國手裡救出來;二是婉拒齊國宰相之位,反而推薦當年差點要了齊桓公性命的管仲為齊國宰相。
鮑叔牙深怕魯國因向齊國謝罪而殺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給魯國說:「管仲是齊國國君的死仇,齊國國君必要親手殺死他。」魯國新敗,只得囚送管仲回齊國。小白做了國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殺管仲。
鮑叔牙先去見桓公賀喜說:「管仲天下奇才,齊國得到他,豈不可賀。」桓公切齒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焉能用他!」
叔牙正色勸說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桓公點點頭說:「好吧,我暫且聽你的話,先不殺他」。
齊桓公欲拜叔牙為相,鮑叔牙誠懇地辭謝說:「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如想建樹王霸天下的不世功業,那非用管仲不可!」
齊桓公問:「為什麼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鮑叔牙說:以我與管仲相比,我有五點是不如他的:寬厚仁慈,能安撫百姓,這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結於諸侯,我不如他。
能給國家制定規範和禮儀,我不如他;能站在軍門前指揮練武,使將士勇氣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這五個強項,所以要是他當宰相的話,一定可以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桓公沉吟說:「那我得先試探一下他的學問再說。
鮑叔牙搖搖頭,進言說:「非常的人,必須以非常的禮節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賢禮士,不計私怨,會有更多的人來齊國效忠盡智!」
齊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擇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禮,親自迎接管仲並同車進城。桓公與管仲一連談論三日三夜,句句投機,即拜管仲為相國,且尊稱為「仲父」。
有了這樣美滿的結局都是由於鮑叔牙會找人好處,會看人的性,避其短處用人長處,舉賢納士,胸懷寬廣能包容理解。和管仲相處的過程,讓我們學習到了和人相處的尺度和距離。
溫馨提示:本公眾平臺所發布的"經典文章"和"每日一語"來源於網絡和轉發,以及姚老師巡講過程中感悟的精華內容。現特整理出來與大眾分享,希望更多的人們能夠受益。其中部分文章、圖片版權歸原文作者所有。若原作者不允許轉發,請聯繫本平臺。本平臺會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