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出來了,就鮑叔牙舉薦管仲,齊桓公放下「一劍之仇」而後管仲輔助齊桓公成為一代霸主這個故事,講講對哪個人物感觸最深。
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鮑叔牙。鮑叔牙留給世人的感慨最多的就是知己這個形象吧。
在《史記》裡,管晏列傳第二,有管仲的原話,據說是鮑叔牙去世之後,管仲大慟,動情地對身邊人說起和鮑叔牙過往,翻譯過來是這樣的:
「我和鮑叔牙相識於微時,和鮑叔牙一起在南陽做生意,到分財利的時候,我給自己多分一點,鮑叔牙不以為我是一個貪婪的人,因為他知道我家裡貧困。
我曾為鮑叔牙出謀劃策,結果搞得事情更加糟糕,鮑叔牙不以為我是一個愚蠢的人,因為他知道時機有利和有不利的。
我曾經三次出仕,都被君主趕出來了,鮑叔牙不以為我是個無能的人,因為他知道,我只不過生不逢時而已。
我曾經三次參加戰鬥,三次都臨陣逃脫,鮑叔牙不以為我是一個怯懦的人,因為我家裡有老母親在。
公子糾被殺,同為他老師的召忽隨之自殺,我淪為階下囚,受盡屈辱,鮑叔牙不以為我是一個沒有羞恥心的人,因為他知道,我是不以功名顯天下為羞恥的人,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就這麼一段短短的話語,概括了管鮑之交的淵源。世人皆知管仲窮困潦倒,貪財怯懦,是不成功的商人,不合格的士兵,不稱職的官員,不忠義的臣僚,唯有鮑叔牙知道,管仲志存高遠,有治世之能。
這個信任從哪裡來,或者是很多個夜晚,明月下,小舟上,二人同酌,談及對於未來的設想,對政治的思索。讓鮑叔牙對管仲深深的了解,並且欣賞又推崇。管仲的言語裡有鮑叔牙的理想,他們的志向是一致的。
除了無條件的信任,鮑叔牙還為管仲精心籌劃,逆轉乾坤,把管仲從一個階下囚變成一個宰相。歷史上這段猶為精彩,事情是這樣的。
說齊僖公去世後,他的長子齊襄公即位,齊襄公荒淫無道,昏庸無能,成功把自己作死了。然後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去爭奪君位。途中相遇,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倒地裝死,實際快馬加鞭回國,先一步登上了君位。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齊桓公的對頭基本是沒有活路的,公子糾,管仲一個也逃不掉。這個時候鮑叔牙對齊桓公說,管仲射你一劍,那是忠君之事,您如果捐棄前嫌,使他成為你的臣子,他也會忠於你的。而且管仲是難得的人才,魯國也知道,如果他在魯國掌權,那麼對齊國是大不利的。齊桓公覺得有道理,又說,這人現在不再我這邊啊,鮑叔牙說這事我來搞定。
鮑叔牙就帶領一支軍隊出使到魯國,他對魯莊公說,我們國家有兩個不法的人在你們這裡,公子糾是主犯,但他是國君的兄弟,國君不忍親手殺自己的兄弟,所以你們把他殺了。迫於威勢,魯莊公就把公子糾殺了。鮑叔牙又說管仲是我們國君的死敵,一定要把他帶回齊國,等候我們君主的發落。
這個時候魯國的一個謀士建議魯莊公,一定不能把管仲放回齊國,他說管仲和鮑叔牙的交情,天下誰人不知呀,(原來那時候管鮑之交就很有名氣呢),管仲要是回到齊國,肯定不會被殺掉,既然不能為我國所用,也不能為齊國所用,給他個屍體就好了。
魯莊公覺得有道理,就把管仲綁上來,準備下刀,鮑叔牙說,且慢,管仲是我國君主的死敵,一定要由我國君主,當著眾大臣的面殺了他,才能起到警策作用,如果現在把他處死,就不是我這次出使貴國的目的了。魯莊公迫不得已,只好把管仲交給了鮑叔牙。
管仲就這樣被帶回了齊國。史筆簡豔,寥寥數語。卻可以想像當時是怎樣的一個生死時速,命懸一線。如果沒有鮑叔牙的周密籌劃,步步為營,管仲隨時都可能被兩隻大佬捏死,然而鮑叔牙做到了,與死神博弈,他搶到了管仲。
這令人落淚的知己情!
由鮑叔牙推薦,管仲當上了宰相,事實上, 他確實給齊桓公挖了一個寶藏。管仲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提出了一系列利於民生的改革。輔助齊桓公一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孔子評「民到如今受其賜」。可以看出,管仲對於民生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雲追月得知己。何其有幸,顛沛流離,有人陪 ; 生死一刻,有人助 ; 才華未展,有人信。管仲得遇鮑叔牙,此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