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AnasonHealth
細胞療法是眾所期待的明日新星,不過不少專家指出,細胞療法未來的關鍵或許在「細胞」之外!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應用空間有望更大。
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暨分子遺傳學黃效民博士分析,幹細胞治療疾病、修復身體機能,可以分為3個層面(3R),分別是Replace、Repair以及Regenerate。
-Replace(幹細胞替代原有細胞):幹細胞可以分化成特定功能的細胞,可以取代受損部位已經死亡的細胞。
-Repair(修護受傷但還沒有死亡的細胞):伴隨幹細胞以及幹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細胞激素和「外泌體」,修護受損但是還沒有死亡的細胞。
-Regenerate(自體細胞再生):因為輸入的幹細胞數量有限,要利用外來的幹細胞喚起受損部位的再生功能,促使自體長出細胞,才是治療的根本目的。
其中,幹細胞想要發揮Repair的效果,就需要外泌體的參與。
外泌體具備3大優勢
那麼,外泌體究竟是什麼?在培養幹細胞的過程中,科學家就在培養基中發現了許多的外泌體在其中,就像是小泡泡一樣充滿在其中。過去以為是外泌體只是細胞代謝的廢棄物,但外泌體其實有3大好處。
-分子小:外泌體的平均大小,大約是在 30 ~ 100nm,屬於柰米等級,因為分子小,所以有容易被吸收的特性。
-脂質雙層:因具有脂質雙層的構造,所以與其它細胞容易兼容,可對身體帶來一些再生修復的作用。
-傳遞細胞間的訊息:外泌體存在的最大功能,就是傳遞細胞與細胞之間的傳令者,舉例來說,像是當皮膚細胞出現異常情形時,就會釋出外泌體,去跟其它的細胞傳達需要救援的訊息,讓健康的細胞到有問題的地方進行再生修復的作業。
外泌體不是細胞,好保存
近年來雖然已經有很多研究指出,幹細胞有希望能修復神經系統損傷,不過細胞不容易保存,外泌體在這方面更具有優勢。
外泌體是對抗發炎利器,未來有望治療多種「不治之症」
身體的過度發炎反應導致身體損害,不過「抗發炎」就是外泌體的專長。這個研究顯示幹細胞外泌體較間質幹細胞更具有促進組織再生的能力,又能避免細胞植入手術的風險及副作用,對再生醫療帶來新的突破。
此系列研究已分別於2019、2020年發表於國際再生醫學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並獲得國外媒體專欄報導。
目前幹細胞外泌體的研究範圍雖然僅限於治療神經相關疾病,但未來可望用於治療退化性疾病、組織或器官損傷、細胞缺陷、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
「杜氏刀法」發明人杜元坤用外泌體協助神經重建
以「杜氏刀法」拯救癱瘓病人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近年來更是開始合併使用細胞療法,幫助病人的神經細胞重建。
「雞湯理論」解釋外泌體(exosome)與幹細胞關聯
杜元坤解釋,可以把外泌體想成雞湯、雞精,幹細胞就是雞肉。在經過適當的處理後,營養其實都到了雞湯或是雞精中,這就體現了外泌體的重要性。
參考數據:
https://stemcell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ctm.18-0284https://stemcell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ctm.19-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