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謝某兩年前開始出現咳嗽、咳痰、氣促的狀況,在當地行肺部CT檢查提示雙肺間質性肺炎、肺氣腫、肺大皰,當地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間質性肺炎。在醫院進行抗感染、化痰、霧化等治療後症狀好轉出院,出院後戒菸,長期吸入噻託溴銨粉霧劑治療,間斷吸氧,同時遵醫囑規律治療COPD。
近1年,謝某感覺氣促逐步加重,一般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當時複查肺部CT提示雙肺間質性肺炎較前有進展,但患者未接收任何間質性肺炎的治療。不久前,謝某再次出現氣促,靜息吸氧狀態下仍有氣促不適,由家人送入南華大學附屬長沙市中心醫院急診科,急診查肺部CT提示雙肺間質性肺炎較前明顯進展。
在該院呼吸與危重症三區,住院後詳細詢問病史,排除環境及藥物因素,結締組織疾病相關檢查均為陰性,由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劉勝崗牽頭,組織了一次MDT討論,經各科專家討論後診斷考慮為IPF可能性大,建議患者啟動抗肺纖維化治療。
據悉,肺間質纖維化是以肺部疤痕化為主要特徵的疾病,主要影響呼吸和肺的功能;一旦患病,會逐漸加重,預後差,IPF患者的生存時間中位數為38個月,且易誤診和漏診。肺纖維化多在40-50歲發病,男性多發於女性,呼吸困難是肺纖維化最常見的症狀,呼吸困難可進行性加重,其他症狀有乾咳、乏力,部分患者有杵狀指和發紺。
「超過1/3的患者在確診前有2次誤診,43%患者在症狀初發至最終診斷的時間至少延遲了1年,且近1/5的患者延遲至少3年。」專家表示,肺纖維化患者確診延誤時間越長,死亡風險也會越高,對於肺纖維化,應當防患於未然,並注重早期診斷。
專家表示,經確診的肺纖維化患者,仍有50%患者未接受抗纖維化治療,究其原因,近一半醫生認為症狀較輕,病情穩定,肺功能較好的患者不需要進行抗纖維化藥物治療,但全國肺纖維化專家均一致認為在診斷肺纖維化時,無論疾病分期如何,都應儘早開始抗纖維化治療,應到相應的醫院就診治療。
肺纖維化患者如何進行自我調理?醫生提醒,患者要按醫囑定時服藥,定期隨診,及時與醫生討論症狀的變化。其次,戒菸,如果戒菸存在困難,可向醫生求助幫助。同時,及時注射流感、肺炎鏈球菌和醫生推薦的其它疫苗。建議少食多餐,飲食均衡,注意營養。定期鍛鍊,可行肺功能鍛鍊及肺康復訓練。
通訊員劉勝崗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