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日本某食品公司宣布計劃在東京開一家全新的壽司餐廳,這家餐廳會使用全新的壽司機器人,根據客人喜好3D列印專屬壽司。
雖然不知道味道咋樣,但這個方式,的確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討論!有人覺得酷斃了,有的人就覺得這樣的壽司沒有靈魂。
可無論贊也好,踩也好,這都說明了壽司在吃貨們心中的地位。
那麼這個看似簡單的「日本國民美食」,究竟有啥故事呢?
壽司是一種經過多地、多次發展的食物。它起源的時間和地點版本很多,但是主流觀點認為壽司起源於東南亞,經過中國才傳入日本。
在古代中國,人們將鹽、米和魚一起做成某種食物。並稱之為「鮨」或者「鮓」。這兩個字後來就跟著壽司一起傳到了日本,至今還在使用。
壽司一傳到日本,就很受歡迎。這原因嘛……可能是因為實在管飽。只要將魚處理後洗乾淨,用鹽醃製一下,然後一層魚肉一層米飯地疊加起來,再用大石頭壓在上面,發酵後就能吃了。這樣處理過的魚肉雖然有股酸味,但是保質期大大延長了。資源短缺的日本人,就把這種魚飯壽司「當成了寶貝」!甚至還作為「極品」向朝廷進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米飯在長期發酵後會變成臭漿糊。所以其實這種食物主要還是吃魚。
然而,為了保質魚肉而犧牲大米,是不是有些浪費呢?於是在日本吃貨的嘗試下,二代壽司誕生了!這裡面有一種新食材強勢加入,那就是醋。醋不僅能讓發酵時間變短,還不會讓米變漿糊,更重要的是,這道菜比之前更好吃了!這樣實惠又美味的食物一下贏得了更多人的心。
不過壽司並沒有就此停下進化的腳步。傳說在19世紀初,一個人的巧妙改造更是將壽司送上了制霸之路。這個人就是「華屋與衛兵」。他是蔬菜市場老闆的兒子,本來是在金融領域工作,不知為啥就賣起了壽司。當時的壽司是把加醋的飯放在盒子裡鋪上魚或者貝,用蓋子壓緊後,再取出切好。這聽上去簡單但做起來卻要大概一天的時間。這讓華屋很不耐煩,於是他搗鼓出了一種「速食」的「握壽司」。以新鮮魚和貝做菜碼加米飯現場握制,顧客來了就現點、現握、現吃。而且他握壽司的手法本身還十分酷炫,跟忍者在結印一樣,這樣的壽司果然擊中了客人的心裡。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流傳,「握壽司」也慢慢紅遍全日本,不僅款式、種類變多,也讓壽司逐漸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當然,除了在日本蓬勃發展,壽司在國外也風生水起。
比如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依西方人的口味製作出的壽司「加州卷」就在北美大受追捧,最後甚至反傳回日本成為了新潮流……
到如今,北至冰島,南抵南非,幾乎隨處可見壽司店的身影,甚至廣州都有很多家壽司,比如啊本壽司店。從只顧溫飽的簡餐到席捲全球的美食,壽司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並且還在不停地為我們帶來驚喜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