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天空還沒有放亮,鞭炮聲聲便穿過層層霧靄響徹大地,呼喚著新年的到來。晨星寥寥眨著惺忪的眼睛,看著虔誠、樸實的農民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舊迎新。
清河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地處黑龍港流域,東靠衛運河與山東夏津縣交界。清河屬衝擊平原,系古黃河、海河等水系衝積而成,地面開闊,地勢較為平坦;方言屬冀魯官話區石濟片聊泰小片。
筆者通過詳細記錄清河縣謝爐鎮謝葫蘆營村村民春節期間迎神、供神、送神等民俗,讓讀者管窺冀東南區域的風俗民情。
一、上供
上供是農村家家戶戶開啟春節民俗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迎神的準備。
上供一般分為家堂供(家堂,清河俗稱拄(音)子,是寫有列祖列宗的布畫,上面用脈絡形式詳細記錄上幾代先人的姓名,是供奉專用的,比家譜收錄的信息量少)
上供有牛頭供、豬頭供和雞魚供,但以豬頭供和雞魚供較為普遍。家境比較殷實的家庭供牛頭供、豬頭供,又稱大供,普通人家都供雞魚肉。舊時條件較差,物質匱乏,沒有雞魚肉可供,人們就用麵粉蒸製的魚型(俗稱面魚)、塗上顏料用來上供。如今村民春節上供必用饃饃桃(用白面蒸製,桃型,塗有顏料)也是從那個年代傳下來的。
上大供時無論是供奉牛頭還是豬頭,都供奉在天帝供前,卻不供在家堂前,而雞、魚、肉塊則分別供在家堂和天帝供上,這一點說明人們對天帝的敬畏高於祖上。
(一)家堂供,俗稱爺爺奶奶供。家堂供在正屋正堂對著屋門的方桌上,方桌後面有條幾,條幾後面的牆上則掛著家堂。條幾和方桌上放著供品。供品的位置很有講究,自裡向外依次分為幾排,下面一一列述:
第一排供品有:成盤的水果(一般二至四種,蘋果、桔子、香蕉等每樣一盤。)水果盤的中間放著兩隻泡著茶的水杯、兩隻倒著酒的酒杯。水果盤的兩旁分別放著兩雙筷子。筷子的兩旁是用白面蒸製的棗山。棗山旁是離世較近的先人的放大鏡框照片。
第二排放著下酒菜,一般分別是豬肝、豬頭肉、豆腐盒、藕盒等,上面分別放著蔥花和香菜。
第三排放著四個蒸製的饃饃桃。
第四排放著糖塊、糕點、餅乾等小食品。
第五排放著盤雞、整魚、成方的豬肉等。雞、魚上面分別抹上醬,放上香菜。
第六排則是放著焚香的香爐,家堂前燒四柱香。
家堂供的方桌前用一塊布圍在前面。
這是一般家庭家堂供常設的供品,供品的數量也根據自身條件豐簡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家堂供是根據平時待客習慣而設的。
家堂供也不是每家都要供奉的,家中有父母的在父母家供奉;父母雙亡後兄弟幾人則分別供奉。
(二)天帝供,俗稱老天爺爺供。天帝供在家常供的左側。供品有盤雞(或牛頭、豬頭)、整條魚、成塊的方肉(豬肉)、兩個饃饃桃,放三雙筷子,燒三柱香。為什麼老天爺爺供前要放三雙筷子、燒三柱香呢?這是因為天帝供前實際是供奉著主管天、地和人間三界的神仙,由於天帝最大也最有權威,所以簡稱為天帝供。
(三)財神供,俗稱財神爺爺供,是家中常設供。財神供在家常供的右側,供一碗肉片,一個饃饃桃,立一雙筷子,燒一柱香。
做生意的人家一般都供著財神,而普通的村民家裡供著「上官下神」,供品同財神。
(四)觀音供,俗稱菩薩奶奶供,是家中常設供。觀音供在財神供的右側,供一碗豆腐,一個饃饃桃,立一雙筷子,燒一柱香。
(五)灶王供,俗稱灶王爺爺供。灶王供在廚房灶臺一側上方,供一碗豆腐盒(幹豆腐加上肉沫蒸製)、一個饃饃桃,立一雙筷子,燒一柱香。
(六)關公供,俗稱關二爺供,是家中常設供。在大門底下的關帝像前,供品同財神。
上供前要先餾供,也就是要將雞、魚、肉,饅饅桃等供品在鍋裡熱一熱。供品在上供後,塗抹黑醬(或甜麵醬),放蔥花或香菜,然後按上述分別排列放好,這一項工作算是結束了。
上供期間有許多忌諱:供品在上供期間一般不能隨便吃;上供前打掃衛生後,上供期間有供奉的屋內不能打掃;已出嫁的閨女是不能看娘家的家堂;不要隨意去他人家看家堂;夜間不能關燈;不能在供家哭泣等等。
二、請「爺爺奶奶」
上好供後,家裡的男主人要領著家中男丁去請「爺爺奶奶」(本文中的「爺爺奶奶」全部指已過世的先人)。人們把已過世的先作為神明供奉,這不僅是對先人的敬重和思念,也是佛家輪迴、報應等思想和儒家孝為大等倫理觀念在民間的影響。
請「爺爺奶奶」一般要在大年三十太陽升起之前,大約在清晨五點至七點之間。
這一天,農村人都起比較早,早早地上好供,把房門、大門口敞開,就去請「爺爺奶奶」,以示對過世老人的尊敬和思念。
請「爺爺奶奶」時要拿著幾柱甚至一把燃著的香,還要拿著燒紙和鞭炮。
男主人一行朝著墳地的方向走去,走到離墳地較近的路旁,把幾柱香插在路邊,剩下的拿回家,然後跪在地上,焚燒火紙,並燃放鞭炮,意為讓「爺爺奶奶」知曉並請他們回家。
放完鞭炮後,就領著「爺爺奶奶」回家,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在大門前放一根擋門棍,意為不能讓「爺爺奶奶」走了。
進屋門後,要把拿回的香,按要求分別插在香爐,然後燒紙錢、放鞭炮。
三、吃團圓飯
舊時,物資匱乏,農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孩子們都盼望著過年。無非是想吃點肉食,飽享口福,那時的團圓飯非常簡單,大年三十吃頓肉菜,大年初一吃頓餃子。如今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團圓飯也很講究,吃的東西也五花八門。
吃團圓飯要在正屋家堂供前吃,意為一家人團團圓圓,請先人們放心。
請來「爺爺奶奶」後,家人才能吃早飯。
早飯吃炒幹豆腐、青菜,喝麵條、吃饅頭,但不能喝白粥(玉米粥,意為一年糊塗),也不能喝稀飯(意為一年日子過得窮)。
吃了早飯後,一家人開始拾掇午飯,午飯很豐盛,雞、鴨、魚、肉應有盡有。早些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一年不吃肉,過年吃個夠」,所以年節由於吃食過度,得病的人較多。這幾年,村中又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每天都吃肉,見肉就說夠(意思是不想吃肉)」,年三十這頓團圓飯,一家人推杯換盞,其樂融融。
午飯後,女主人開始帶著家人剁肉、整餡子、包餃子,另外還要要擀些麵條。
晚飯較為簡單,無非把中午吃不了的菜品再回回鍋,愛喝酒的又拿起酒杯。不喝酒的則吃餃子、喝麵條。餃子煮熟後全家人都不能動筷,就算孩子饞著想吃也得先忍著。第一碗餃子必須先敬「爺爺奶奶」和諸鬼神,即把餃子放到供桌上,然後焚香、燒紙、放鞭炮。燒紙時,家中主婦在跪在地上祈禱,祈禱語是「爺爺奶奶、眾神仙都來這裡請錢吧,保佑全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等等。家中如有專事需要祈求,祈禱語則因事而發,比如「保佑兒子娶一房好兒媳婦、求女兒考上大學、求婆婆早日康復」等等。在整個春節燒紙時,一般都重複同樣的祈禱語。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開始,這天凌晨在拜年之前,都要煮餃子先讓「爺爺奶奶」和眾神靈享用,然後焚香、放炮。
初一中午的飯菜又有些分化,有的單純煮餃子,有的還和年三十中午一樣享用雞鴨魚肉,然後再煮餃子。
但是供奉「爺爺奶奶」和諸神靈還是必須的,又要放炮、焚香、燒紙。
關於上供後為何放炮、焚香、燒紙的傳統有來已久了,問老人這是怎麼回事,都說不清楚。有人猜測,上供後放炮、焚香、燒紙是為了提醒「爺爺奶奶」和諸神靈都來享用供奉。
初一的晚飯和年三十的晚飯一樣,不再贅述。
四、守歲
守歲其時就是守神。
舊時,農村娛樂項目較少,過年較為普遍的娛樂項目就是聽戲、拉呱(聊天)、打牌等等,都在單調的活動中守歲。電氣化時代進入鄉村後,人們娛樂項目逐漸多了起來,除傳統的守歲項目之外,看春晚、上網等新興娛樂項目較為普遍。2016年猴年大部分年輕人都在搶紅包中守歲。
說起守歲,想起一個真實的笑話。小時候,家裡沒電,人們點著油燈守歲,本家一個小叔都十五歲了,有一個毛病就是愛尿坑,每晚必尿。大年三十這天晚上,父母叮囑他,讓他不睡覺堅持守歲,省得尿坑,要不初一沒法曬被子。小叔「嗯」了一聲就坐在杌子上聽大人們胡侃八拉,終於過了12點,大人們都去放炮,卻發現他在牆角睡著了,新穿上的大棉褲尿溼了還不算,地下還見了水窪……
原先,農村的日子都很單調,沒有副業,生活過得很窮,時間卻很富裕,過年的興致也很濃,每一道程序都做得有板有眼,守歲也是一件大事,都生怕自己的不恭會得罪神明而受到懲罰。如今,人們對守歲這道程式越來越隨意,春晚節目好看、搶紅包的機率大、聊友話題廣,就多待一會兒,以此來消磨時間。反之,願睡就睡,少了守歲的內涵和意義。就算守歲,新年鐘聲一響,就開始放鞭炮,然後洗洗就進了被窩,不再有整夜無眠的亢奮了。
五、拜年
有句俗話叫「吃了餃子不拜年裝混蛋」。看來吃了餃子又長了一歲就要相互拜年。這個地方把拜年詮釋為「一年到頭了,鄉裡鄉親的要互相串串門、認認輩兒!」
一個村莊的組成,最初是由一家人或者關係較近的幾家人組建的,村民間有難以割捨的千絲萬縷的關係,村莊的發展過程中,村民間又有聯姻、相交、投親等變化過程,所以說一個村落就是一個大家庭。
舊時,拜年是個辛苦活。對同姓間輩份大、年齡長的一律行跪拜大禮,對異姓人家中的街坊、關係較為密切的輩份大、年齡長的也要磕頭。那時拜年開始時間也較早,有甚者從新年鐘聲敲響後就開始行動,足足要轉幾個小時,串上上百戶人家,磕幾百個頭才結束。
磕頭久了自然膝蓋要疼,聰明的村民想出了在膝蓋處墊個棉墊子的辦法,儘管如此,一圈下來,年齡大的身體也吃不消。拜年是個非常傳統的文化,也有一套程式。拜年分為內拜和外拜。內拜就是一家人之間小輩向長輩、年幼的向年長的雙膝跪拜。家中的男丁和結婚的婦女都要如此,拜完年後,長輩要視情況給晚輩發壓歲錢,數目視情況而定。
外拜就是一家人(家中男子及結婚的婦女)向其他村民拜年。拜年時年長者在最前面帶隊,到每一戶人家走到家堂前,先給「爺爺奶奶」拜年,然後按輩份、年齡逐一磕頭,磕頭時要喊著對長者的尊稱。被跪拜者也要客氣般地說道「別磕了,來了就算」,邊說邊要拉拜年者。拜年者則邊磕頭邊答道:「一年一個,不能少。」當然被跪拜者也要給前來拜年的人遞煙、給孩子送糖果等。
村民間拜年如此,串親戚拜年也要磕頭行大禮。
近年來,拜年的風俗越來越弱化,經倡導,拜年的範圍也越來越小。
拜年不僅是村民間融合關係的一種方式,也是互相對已過世的先人一種敬仰。
六、拜廟祈福
大年初一,縣內各個廟宇香火最旺,新年鐘聲敲響後,人們就開始湧向附近廟宇祈福,據說這個時候祈福最為靈驗。
清河縣內最大的廟宇就是隆興寺。據史料記載,隆興寺位於清河古貝城西南,建於隋朝。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發跡時,曾在舍利塔下困臥,太祖即位後,建隆二年(962年)赦令重修隆興寺,並賜御匾。後幾經戰亂寺廟損毀無存。2009年,在各方居士和功德主的捐助下重新修建隆興寺,修建總投資達1億元人民幣。目前,寺廟已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普賢殿、文殊殿、觀音殿、地藏殿及念佛堂。新建的隆興寺,氣勢恢宏、古樸清幽,念佛堂面積達4900平方米,寺院內叢林掩映、石徑苔合,殿寶樓閣密疏有間,紅牆赭瓦相映成輝。裡面有僧眾幾十人,在當地頗有影響。
另外還有元侯祠、冢子古廟等。
元侯祠在清河縣油坊鎮滕蒿林村。據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清河縣出了一位傳奇少年滕小聖,他從小聰穎過人,記憶超凡,雙手能書,過目不忘,出口成章,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人物,至今在運河兩岸流傳著許多關於滕小聖的故事。清河舊縣誌記載:「滕小聖自幼聰穎,十二歲補弟子員,號稱神童。明嘉靖二十二年(1544年)去順天府應試,因科考失意,返程中在天津附近投運河身亡,享年23歲。其亡後,明朝嘉靖皇帝追封其為「北河平浪小聖」,清朝康熙皇帝追封其為「護國鎮海顯佑濟運平浪元侯靈應尊神。」後人為了紀念他建成了元侯祠。
大年初一拜廟時,要帶上紙錢、香和供品,在神像前跪拜祈禱,祈求一年平安順利。有的廟宇還指定專門燃放煙花炮竹的地方,香客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捐助香火錢。
當地還有大年初一爬冢子的習俗。冢子在壩營鎮冢子村西有一座大圓形土丘,俗名冢子。冢子周圍原有8座小冢子,並稱清河九冢。8座小冢子已毀壞。現存冢底部直徑60米,高15米,方圓十裡之內均可看見。據說,東漢章帝之清河孝王劉慶的生母宋貴人之墓。因宋貴人在宮中失寵,來清河(當時劉慶的封地)居住,死後葬於此。根據已被毀壞的8座小冢子的出土文物斷定,此冢子為漢代冢。198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初一爬冢子祛病健康,十裡八鄉的人們都湧向這裡,爬了冢子頂祈求一年的健康。還有傳說,用冢子上的枯草燒火,一年不腿痛、不腰痛。有不少人都拔上面覆蓋的枯草,後來,為了保護古蹟生態,這種行為慢慢被阻止。
此外,縣內還有不少村莊都建有小廟宇,村民都前往祈福求願。
大年初一還有佔卜一年興衰的習俗。據傳,大年初一各家都供奉了神靈,神明會毫不隱瞞地將新一年的興衰告訴你。當然這是「天機」,只是知曉「天機」的人才知道,也就是佔卜者。
大年初一這天,縣內「能掐會算」的佔卜者異常忙碌,從早到晚叨叨不停,也會撈取新年第一桶金。
七、燒井
清河縣地處平原地區,村民們用上自來水的時間約莫十年左右,之前飲用水全部來自自打的淺井。因此,水井與村民們的聯繫較為廣泛。
當地有「初一不打水、正月不涮缸」的習俗。
「初一不打水」,就是為了敬重井神,井神一年到頭為村民們提供水源,到大年初一也該休息了。
大年初一由於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用水量要比平時要多,而又不能去井裡打水這可怎麼辦?村民們就在年三十搶水。這天,打水的人非常多,人們都擔著筲(水桶)擔子叮叮噹噹地把水搶回家裡,不但水缸裡滿滿的,家裡的盆裡、甕裡也全是水。由於水井「超負荷」的工作,最後搶水的人往往擔回家是黑黑的泥水。這種搶水活動直到臨近新年鐘聲敲響,村民們才不敢造次。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我尚在高中就讀,每年家中搶水的活兒都是由我去幹,可是有一年三十這天搶水時不小心把水桶掉到井裡去了,用了好長時間才打撈上來,自己不僅費了功夫還影響了其他村民打水。到了第二年搶水時節,母親特意取消我的搶水權利,說大年三十井裡掉水桶不吉利。
大年初一,人們拜完年就開始燒井,也就是敬井神。舊時,敬井神時有供品,後來都簡化了,無非是在水井口旁燒紙、焚香、放鞭炮,祈求一年風調水順。這項工作一般由家中男主人完成。
大年初二,「休息」了一天的井神又開始緊張的工作,當地有搶福之說,意思是誰在大年初二較早到搶到井水誰在一年中福份就越多。因此剛剛過了大年初一的點兒,村民們又開始搶水,搶得晚了只能擔回家泥白粥。
近些年來,淺水井基本都枯竭了,人們的飲用水都是幾百米以下的深井水,淺水井基本都被掩坉,取而代之的是自來水,然而人們敬井神的習俗還保留著,每年此時,人們或在原井址或在原井的方向燒幾張紙錢,或者在村頭小廟讓井神來請錢。
八、送「爺爺奶奶」
送「爺爺奶奶」又叫上墳,在大年初二的早上進行。這道程序和請「爺爺奶奶」相反又不太一樣。
初二一大早,村民們在家堂和眾神靈前焚上最後一次香火,然後男主人和家中男丁帶上紙錢、鞭炮等,先是把房門打開,把年三十橫在大門洞前的擋門棍拿開,敞開大門,就去墳地方向走去。
走到墳地,開始挨個在每個墳頭燒紙、磕頭,並燃放煙花炮竹。這一天,已出嫁的女子也要給去世不久的父母上墳,時間在本天上午或者下午,也可以此後的幾天內,不過惟一不一樣的是,已婚女子上墳時除燒紙、磕頭、放炮之外,都要帶著水果、糕點等供品,有的隨燒紙燒一些紙衣、紙鞋等冥界用品,燒紙時要將部分水果、糕點投放火中,以供先人享用。
上墳還是一件集體祭奠活動,或是一個大家族男丁一起去上墳,或者是一個家庭的男丁一起去上墳。
上墳的先要燒老墳,所謂老墳就是祖先的墳地,有的老墳在外村也要去那裡上墳,然後按已故先人的輩份由長到幼的順序再燒其他的墳。上墳時不僅要給自家先人的墳頭燒紙,也要給血緣關係較近的先人燒紙。
上完墳之後,回後撤掉供品,摘掉家堂,送「爺爺奶奶」這項活動算是結束了。舊時迷信,村民擔心「爺爺奶奶」把家裡吃窮,大年初一就早早地撤掉供品。
「爺爺奶奶」有迎來送往,家中的供奉的神明也有迎來送往的程式。
大家都知道,民間統一的傳統就是「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西天」,到年三十,灶王爺和老天爺爺又被請回來了,灶王爺的神像在家裡要待到次年的臘月二十三才燒掉,即上天。而老天爺爺的神像卻要等到正月十五看完焰火後再燒掉。財神爺、觀世音、關二爺的神像都是燒制或者塑制,保存的時候較長,要在家裡繼續保佑一家人的平安、富貴。
過年,村民除請來這些知道名字的神明之外,為了不讓其他不知名的神明怪罪,還要請一張「全神」像,「全神」上面印著起名為「大王、二王」之類的許多頭像,全神不供奉,到大年初二送「爺爺奶奶」之時燒掉。
這就是清河縣農村春節期間迎神、供神、送神等民俗。俗話說「三裡不同風,五裡不同俗」,但縣內大致的風俗也差不了多少,然而這些風俗無論怎麼變,都有一個主旨,那就是對神明的敬、對長輩的孝、對先人的思念,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
微甜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