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面貼餅子》
布衣閒人
寒露已過,農村到了秋收的大忙季節,也就是新的玉米下來磨成面吃貼餅子的好時候了。小時候,玉米是我吃的最多又是記憶最深的食物,凡是與玉米相關的玉米面窩頭、玉米粥、玉米面貼餅子都是我眼中的美食。說來這一大愛好還是從小時候就養成的了,我家鄉主要盛產玉米、高粱和大豆。記憶中六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還是衣食不周,吃白面極少,過年時能上吃一頓是好人家,口糧主要是玉米,其中玉米面貼餅子是家家戶戶的家常便飯。
那時,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看母親做貼餅子。貼餅子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面,再加上少量的豆面。母親先用開水把玉米面燙一下,然後加上豆面和一小團發酵的麵團,全部揉成一團,放在一邊,發酵一會兒,然後切成幾個麵團,用手拍成大餅的樣子。餅做好了,接下來就是放在鍋裡烙了。那時農村用的都是土灶、大鍋,先用從農田裡撿來的玉米秸稈之類的柴禾生火,我的任務就是往灶裡填柴禾。然後看著黃澄澄的餅出鍋,還沒等餅放涼就急急地揪一塊往嘴裡塞,最好吃的是糊嘎巴,又香又脆。母親說做貼餅子有兩個竅門,一是玉米面要用水燙一下,這樣吃的時候就不卡嗓子,二是不用擀麵杖擀餅,而是用手拍成餅,這樣烙出的餅很鬆軟。
天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後第一件事就是拿上半個玉米面貼餅子,跑出家門找村裡的孩子們玩。從高中開始我就到距家步行二個小時的常勝公社去上學,開始住校,一周回一次家,看母親做貼餅子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每次回家,母親都算好時間,等我到家的時候就把一盤香噴噴的貼餅子擺在桌子上等我享用。後來,冬天太冷,兩周才能回一趟家。有一次進了家門,母親急急地問,「餓了吧,想吃什麼我這就給你做去」,我說,「是餓了,想吃貼餅子」。母親聽罷趕忙張羅著和面去了,照例我在一旁幫忙,點火填柴禾,一邊有一搭無一搭地跟母親說著話兒。貼餅出鍋了,我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不知不覺間吃掉了兩個大餅。抬頭看母親,卻發現她滿眼含淚。見我看著她,她一邊抹眼淚,一邊說,「看把你餓的,在學校吃不飽吧,給你錢少,讓你在學校吃不飽」,說著話兒,母親臉上的淚珠斷了線。
不忍看母親的臉,我自顧埋著頭說,「沒,我在學校吃飽著呢,今天是路上時間長,餓了,好長時間沒吃著娘做的貼餅子了。」我語無倫次地解釋著,試圖給母親一個寬慰。現在想起來這些話是多麼的無力,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母親傾其全力支撐起一個家,對孩子沒有抱怨,還因為沒能給孩子足夠的「溫飽」而滿心愧疚、自責,這就是母親的心,母親的愛。黃澄澄的貼餅子、那一幕就這樣定格在我的記憶裡……(2016年8月下旬寫於老家科左後旗)
記憶中的往事——通過回顧往事,交流情感經歷,分享人生感悟,展示生活優美,嚮往美好未來。講述真實情感事,傳遞人生正能量……本平臺不登廣告,原創文章不打賞!
長按二維碼,輕鬆關注
閱讀更多原創作品的請關注
「記憶中的往事」,
喜歡本文的請在頁尾點個
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