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
鎮館之寶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多達百萬件。而該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
目前,該館共收藏有中國文物2.3萬件,涵蓋了中國藝術的各個類別,包括陶瓷、青銅器、玉器、書畫、古籍、造像等,時代從史前到近代,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
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中,商周時期的青銅彝器,魏晉、隋唐的經卷,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各個時期的書法繪畫均屬於特色類別,其中有300餘件中國書畫為清宮舊藏珍品,其他從紫禁城、圓明園等地掠奪而來的清宮文物也是其收藏中的精品。
該館收藏清宮文物中最著名,甚至可以說是鎮館之寶的,就是《女史箴圖》。因為它在一年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次短暫的列展時段,難得一見。
《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是中國東晉顧愷之的名作,其原作已佚,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是唐代的摹本,神韻最接近顧愷之的原畫,因而被後人奉為經典摹本,是《石渠寶笈》明確著錄的清宮藏畫。
《女史箴圖》絹本設色,長(橫)377.9釐米,寬(縱)25.5釐米,全卷分為引首、本幅、尾紙三大部分。
其畫引首中間有乾隆帝御書「彤管芳」三字,本幅畫意源於西晉張華《女史箴》文的內容,一共分為九段,分別描繪了「馮媛擋熊」、「班姬辭輦」、「隆殺盛衰」、「修容飾性」、「同衾以疑」、「微言榮辱」、「黷歡專寵」、「靖恭自思」、「女史司箴,敢告庶姬」九個場景。
這幅畫的繪畫技巧十分豐富,將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特徵描繪非常生動。此外,這幅畫線條靈動,韻律美十足,完美體現了顧愷之的深沉思想和繪畫技巧。
流落到英國
《女史箴圖》自誕生之日起,一直被視作珍品,歷朝歷代都小心珍重,如今在上面還可以看到明清歷代收藏者的私人鑑藏印。被清宮收藏後,乾隆皇帝曾把它當作最愛,卷尾也有其留下的親筆題字。乾隆去世後,《女史箴圖》一直被存放在建福宮的靜怡軒中,妥善封存,後來被慈禧太后移到頤和園。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紫禁城洗劫頤和園,一位名叫詹森的英國軍官搶到《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他將這寶物帶回英國,並以25英鎊的價格賤賣給大英博物館。可是,大英博物館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們對中國藝術了解不多,居然按照日本畫的方式裝裱,並攔腰截成了四段,其中明清文人的題跋都遭到裁剪,著實讓人心疼。
「二選一」的艱難抉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與中國是盟友,而且中國軍隊在緬甸幫英軍解除日軍之圍。英國政府很感激,於是讓中國政府從唐摹本《女史箴圖》和一艘潛水艇中挑一樣作為謝禮。結果,中國政府選了潛水艇。《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便繼續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其實,細想起來完全能理解這樣的選擇。當時國內的經濟狀況和軍事力量都面臨窘境,核潛艇領域還是一片空白,選擇核潛艇不僅對我們的軍事力量有一定的提升,而且對於我們對核潛艇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女史箴圖》被搶走,正是因為當時清朝政府國力衰弱,只能面對列強的凌辱。這樣的深刻教訓讓我們懂得,只有國力強大了,才能保護自己的國土和人民,守護屬於自己的一切,縱然是基於這樣的考慮,也要選核潛艇。或許放到今天,面臨類似二選一的難題,還是會做出這樣的抉擇,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