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女史箴圖》和中國書畫,大英博物館新增30萬張藝術品數據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身在中國,卻想一探大英博物館?別擔心,博物館這一舉措可能會讓你夢想成真。

近日,大英博物館上線了30萬張館藏藝術品圖像,包括擁有1600年歷史的《女史箴圖》、復活節島雕塑《Hoa Hakananai』a》,以及館內在2019年9月購得的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勃魯茲無盡之死》(The Death of Breuze Sans Pitié)。此外,博物館為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的諸多藝術品提供高解析度圖像,在線資料庫的訪問也更快、更流暢。

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搜索頁面

這是大英博物館在2007年推出在線目錄後首次可以讓用戶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訪問。這意味著,觀眾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內超過450萬個對象和190萬張藝術品圖像。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圖片均可以免費下載和用於非商業目的。其中一些高解析度圖像,即便在現場,觀眾也很難通過肉眼觀看到。「我們很高興能夠及早公布這項重大改建,希望藝術能夠在這個困難的時期提供靈感、反思,與片刻安寧」,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菲舍爾說道。

資料庫龐大,流量自然喜人。大英博物館表示,在線目錄的增多肯定會增加博物館的在線流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大英博物館的在線流量已經增長了120%。

兩大鎮館之寶上線

令人驚喜的是,此次上線的30萬張藝術品圖像中包括大英博物館兩大鎮館之寶:《女史箴圖》與》《羅塞塔石碑》。

《女史箴圖》局部圖

《女史箴圖》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作為中國現存已知的最早繪畫長卷之一,它在清代時藏於宮廷,八國聯軍入侵時被盜,後來以25英鎊(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000英鎊)的價格出售給大英博物館。由於文物的脆弱性,這件名作始終保存在庫房內,很少露面。此次上線,無疑給了觀眾一個大福利。遺憾的是,博物館方並未上線該作的高清大圖。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是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原作根據魏晉時期張華的《女史箴》內容繪製,後者為勸誡晉惠帝之後賈氏遵守女德,收集各代先賢聖女事跡寫作而成,內有漢代馮媛以身擋熊;有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王貪戀女色而誤朝政等。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與《女史箴》相同,都是為了勸誡女性遵守婦德,具有說教意味。但《女史箴圖》對上層婦女梳妝妝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繪,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貴族婦女的嬌柔、矜持,無論身姿、儀態、服飾都合乎她們的身份和個性,不僅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宮廷婦女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婦女生活情景。

《女史箴圖》局部

上次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進入中國公眾視野,還是在2014年。那時,大英博物館將館內所藏《女史箴圖》割裂開來,裱褙成平板式多段進行展示,並稱其為「日式折屏手法」。這種裱褙方式已經造成畫面明顯的開裂和掉粉。在線圖中,依舊能夠看到開裂的痕跡。

大英博物館展廳內的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的不同塊面

羅塞塔石碑,於大英博物館4號展廳展出,高1.14米,寬0.73米,製作於公元前196年,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發現,也因此得名羅塞塔石碑。它在英法兩國戰爭時輾轉到英國,自1802年起保存於大英博物館中並公開展示。

羅塞塔石碑上的銘文

羅塞塔石碑上的圖像

該碑上刻有時任埃及國王託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詔書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書和古希臘文三種文字書寫。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字意義與結構,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裡程碑。

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裡的中國繪畫

作為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現收藏中國文物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編,跨越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等。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畫 絹本設色 明清時期

不管是文化距離,還是地理距離,英國與中國都十分遙遠。雖然這樣的文化隔膜,導致大英博物館對《女史箴圖》等中國文物進行了不當處理,但也讓其得以用西方文化視角觀看中國藝術。這在中國繪畫的收藏與展示方面,體現最為明顯。

文人畫作為中國畫的高峰與典範,歷來是中國傳統類博物館的展陳重點。青綠山水、水墨山水類的展覽門庭若市。由文人書寫的中國藝術史,佔據了當今傳統博物館敘事的主要部分。然而,在漫長的中國藝術史中,其他主體創造的藝術如何?高峰之外,中國藝術史又有哪些不為人熟知的部分?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向我們打開了這扇大門。

工筆畫

在大英博物館在線資料庫的中國繪畫中,工筆畫佔據了半壁江山。庫中不僅展示了許多在中國繪畫史上鼎鼎有名的青綠山水,更有很多借鑑了透視原理及西洋畫法的山水與亭臺樓閣。後者在中國藝術史上很少被提及。

人物,是在線資料庫中不可不提的主題。不同於我們熟知的唐寅之仕女圖、周昉之貴族女子圖,大英博物館典藏的女子畫像部分為民間女子。沒有《簪花仕女圖》中女子的雍容華貴,也沒有唐寅畫中女子詩情才意,這些民間女子更具煙火氣息,更像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風俗畫

公眾對於風俗畫的印象是諸如《清明上河圖》這般藝術性與歷史性皆備的上乘之作。誠然,論中國藝術史中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確是頂峰。但在這頂峰背後,亦有許多或許藝術性並不那麼突出的風俗畫,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了那個時代,記錄了那段歷史。

「物品所講述的歷史比僅靠文字還原的歷史更為公正」是大英博物館信奉的理念,這新增的30萬藝術作品圖,定能讓人們通過網絡看到更加公正的歷史。因為,儘管這些繪畫藝術性不高,但它們確實在歷史上存在過,確實構成了中國藝術史中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於大英博物館官網。雅昌專稿,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雅 | 昌 | 推 | 薦

張輝:傳統書房的三個功能

無論遊覽古典園林

還是閱讀傳統文學作品

往往會與"書房"相遇

人們一般會按照今天書房的概念

把書房理解成主人的"讀書之所"

其實這是種想當然的誤解

如果留意《長物志》等著作的相關內容

就不難發現"書房"也稱"書齋"、"山齋"

其功能並不局限於藏書、讀書、寫作

那麼,傳統的書房究竟有哪些功能呢?

雅昌得藏為各位藝術愛好者及藏家

帶來了全新收藏利器

雅昌雲展小程序上線啦

戳連結查看高清大圖

_

商 | 務 | 合 | 作

藝術頭條APP及電商平臺 | 雅昌拍賣圖錄APP及拍賣收藏 | 得藝Artplus電商平臺 | 雅昌藝術圖書 | 美術 | 藝術家服務中心 | 文博數位化

商業合作請聯繫:ad@artron.net閱讀原文

原標題:《熱點 | 含《女史箴圖》和中國書畫!大英博物館新增30萬張藝術品數據》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文藝百家丨一個沒文化的英國上尉,以25英鎊將《女史箴圖》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包括這本書的三位編著者在內,很多研究中國古代美術史或者學過中國古代美術史的畫家,都沒有機會看到原作,因為它深藏於大英博物館之中。那時候連出國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怎麼可能奢望能夠在大英博物館中看到《女史箴圖》?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得之於偶然。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書畫,令人心碎!
    同時,大英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其中就包括不少精品書畫,如顧愷之《女史箴圖》、敦煌壁畫等。《女史箴圖》 局部《女史箴圖》為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3段已佚散,現存僅剩9段。此畫根據晉代詩人張華於公元292年寫的《女史箴》所繪,用歷代賢妃的故事來告誡宮廷婦女需遵守婦德。
  • 大英博物館重新開館,你最期待見到哪件中國藝術品?
    大英博物館8月27日,經歷了五個多月的沉寂後,大英博物館將重開,其中的中國藝術藏品也將再次與公眾見面。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商代晚期羊尊青銅器、漢白玉佛像、唐劉廷荀墓三彩俑……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藝術品類之豐富,數量之繁多(共計2.3萬件),即便放在國內,也不是一個小數目,更別提其中曠古絕倫的稀世珍品了。
  • 大英博物館更新升級線上觀展 足不出戶近450萬件珍貴藏品細細看
    觀眾能夠免費「參觀」近450萬件珍貴藏品,圖檔共計190萬張,搜索更直觀,圖像清晰度更高——包括《女史箴圖》等眾多珍貴中國藝術藏品在內。  希望藝術能夠在這個困難的時期  提供靈感、反思與片刻安寧  成立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
  • 女史箴圖
    朝中大臣張華便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跡寫成了九段《女史箴》,以為勸誡和警示,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流傳甚廣。後來顧愷之就根據文章的內容分段為畫,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
  • 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拯救《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唐摹本,是《女史箴圖》現存於世的最早摹本,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而《女史箴圖》能夠重見天日,回到公眾視野,要完全歸功於邱錦仙的巧手匠心。邱錦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女史箴圖》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當時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英國軍官克拉倫斯·詹森獲得了這幅作品。1905年,詹森將《女史箴圖》帶到大英博物館,想要賣掉畫上的玉扣。在博物館工作的歷史學家西德尼·考爾文等人意識到這幅畫的價值,用25英鎊買下了這幅《女史箴圖》。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多達百萬件。而該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
  • 中國國寶《女史箴圖》:蔣介石一個抉擇終成永遠遺憾
    從此,這件中國最早長卷畫國寶《女史箴圖》回歸祖國的唯一一次機會,就這樣錯過了。其實處在戰爭年代的國民政府選擇潛艇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它對當時國家的意義重大。但從那以後,這個200年前屬於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女史箴圖》就被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鮮于示人了。《女史箴圖》唐摹本《女史箴圖》作者是東晉畫家顧愷之,由於年代久遠,現僅存兩幅臨摹本。
  • 傳世名作《女史箴圖》詳解
    《女史箴圖》長卷,傳為晉顧愷之的作品,但現代學者普遍認為該畫卷為5世紀到8世紀時期的摹品。此畫根據晉詩人張華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繪,《女史箴》用於告誡皇帝後宮中的女性尊崇婦德,此畫卷表現了張華的詩歌。
  • 多圖實拍:打卡大英博物館,裡頭的中國珍寶,美
    博物館,是最接地氣的藝術課堂。有統計稱如果大英博物館每年把展出的藏品更換一遍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全部展完古希臘式主樓大英博物館,又稱不列顛博物館,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四大博物館之一明亮的大中庭據統計,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所有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詳解傳世名作《女史箴圖》(多圖)
    《女史箴圖》長卷,傳為晉顧愷之的作品,但現代學者普遍認為該畫卷為5世紀到8世紀時期的摹品。此畫根據晉詩人張華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繪,《女史箴》用於告誡皇帝後宮中的女性尊崇婦德,此畫卷表現了張華的詩歌。  此畫藏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國畫長卷之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書畫作品之一,此畫作最早見於記錄是宋徽宗時期,傳世幾百年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後成為了乾隆皇帝的收藏,1899年中國發生義和團事件,畫卷被一英國軍官盜走後出售給大英博物館。
  • 《女史箴圖》:人鹹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
    《女史箴圖》現有兩個絹本,一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是南宋摹本,藝術性較差;另一本藝術性較強,更能體現顧愷之畫風與《女史箴圖》原貌,專家認為可能為唐人摹本,為大英博物館收藏。◀左右滑動,觀看唐代臨摹《女史箴圖》全卷▶唐代摹本藏於大英博物館,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348.2釐米。
  • 大英博物館——800萬件展品和每年600萬觀眾
    《女史箴圖》局部。資料圖片不過,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文物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出自東晉畫家顧愷之之手,原作早已佚失。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摹本創作於公元5至7世紀。  2014年,博物館為修復後的《女史箴圖》製作了特殊的展櫃,長期存放在第91a號展館。在幽暗的燈光中,仕女妃子相貌清秀,衣袂翩翩,舉止靈動。
  • 《女史箴圖》——圖看中國美術史(03)
    《女史箴圖》為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此圖原為清內府所藏,公元1900年庚子之役,八國聯軍入北京,為英軍所掠。現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全卷長348.2cm,高24.8cm,絹本設色,內容共分9段。      此圖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節,所畫亦為十二段,現存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由於英國方面知識欠缺,保管不善,將其攔腰截為兩段,並出現了掉渣現象。
  • 中國的國寶都流失到哪裡:大英博物館最多,丹楓白露宮最精
    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藏有中國文物青銅器,瓷器,書畫,雕刻品等2萬餘件,還有20世紀由盜寶者從敦煌帶走的大量敦煌文物。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瓷器其中,最有名氣的應該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這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重要的中國畫,也是現存的中國最早的絹本之一。
  •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2萬多件被掠奪的中國文物,卻未保管妥善!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於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的 罕見中國珍貴文物無緣歸故土
    大英博物館目前據藏品劃分為10個研究和專業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埃及館、民族館、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東方館、史前及歐洲館、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94個展廳。大英博物館的這番自辯難以服人。據《光明日報》2009年的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分別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其中很大一部分為瓷器,堪稱除中國的博物館以外瓷器最多的博物館,實在讓人大飽眼福。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據統計,流失到國外的中國文物達164萬件,被全球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是大英博物館,高達2萬3千多件,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涵蓋了中國各個藝術類別,跨越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藏品包括陶器、青銅器、飾品、玉器書畫、刻本等。
  • 《女史箴圖》,行走的「古代女子圖鑑」!
    《女史箴圖》為中國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繪畫作品。
  • 大英博物館: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博物館,更是座「戰利品大寶庫」
    在大英博物館中,收藏著世界各地近800萬件的寶貴文物和書畫珍品,最珍貴的包括出土於埃及、解密古埃及文及埃及四千多年歷史的鑰匙——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包括曾藏於我國圓明園、當今存世最早的我國絹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摹本,以及大幅被鑿下的敦煌壁畫;包括希臘雅典衛城中帕特農神廟(Parthenon Temple)裡最精華的「命運三女神」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