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圖》:人鹹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

2021-02-23 藝術商業

《女史箴圖》,中國東晉繪畫作品。作者顧愷之。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藏於大英博物館。另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代摹本,水平稍遜,而多出樊姬、衛女2段,亦有研究價值。顧愷之畫論包含的美學思想頗為豐富,迄今仍然很有借鑑價值。但顧愷之傳神美學中「以形寫神」的理論,留個後人的影響與爭議同樣巨大。

《女史箴圖》現有兩個絹本,一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是南宋摹本,藝術性較差;另一本藝術性較強,更能體現顧愷之畫風與《女史箴圖》原貌,專家認為可能為唐人摹本,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左右滑動,觀看唐代臨摹《女史箴圖》全卷▶

唐代摹本藏於大英博物館,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348.2釐米。

唐本的《女史箴圖》於1900年,八國聯軍焚燒頤和園之際被英軍大尉基勇松盜往英國,後存大英博物館。於此《女史箴圖》高24.8釐米,長348.2釐米,橫卷。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

《女史箴圖》唐代的摹本,神韻最接近顧愷之的原畫,因而被後人奉為經典摹本。它曾被許多文人墨客收藏過,畫面上可以看到項子京題記,唐弘文館「弘文之印」,還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女史箴》詞句11行。畫本身及裝裱部分壓有宋、金、明、清內府藏印,及明清歷代收藏者的私人鑑藏印。

為減少開卷,大英博物館將《女史箴圖》攔腰裁為兩截,裱在板上懸掛。由於《女史箴圖》更適合平放而非懸掛,已經出現了掉渣情況。

◀左右滑動,觀看宋代臨摹《女史箴圖》全卷

宋代摹本版本藏於故宮博物院,紙本,墨筆,縱27.9cm,橫600.5cm

此卷為宋人摹本,全圖有畫11段,分別為「樊姬感莊」、「衛女矯桓」、「馮婕妤擋熊」、「班婕妤辭輦」、「防微慮遠」、「知飾其性」、「出其言善」、「靈監無象」、「歡不可以瀆」、「靜恭自思」、「女史司箴」。


引首為乾隆帝御書「王化之始」四字,後有包希魯、謝詢、張美和、趙謙等題記。本幅鈐乾隆、嘉慶、宣統、梁清標等印22方。

因為《女史箴圖》末署「顧愷之畫」,因而一直被視作顧愷之傳世名畫,為歷代皇宮貴族珍藏。「女史」一詞出自《周禮》,是指掌王后之禮,書內令的女性史官。晉初惠帝時,賈后專權,極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文人張華便以歷代賢記事跡撰文《女史箴》以為鑑戒,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正是據此編繪而成。

顧愷之,東晉畫家。目前為止,是有作品傳世的最早的畫家,是中國畫史中,有作品可考的第一位知名畫家。文獻資料中,《女史箴圖》第一次歸於顧愷之名下,是在宋朝的《宣和畫譜》,書中明確記載,《女史箴圖》是宋徽宗所收藏的顧愷之的九幅作品之一。時光穿越千年,《女史箴圖》作為顧愷之的代表作,已載入史冊,也被世代的學者所接受。雖然近年,書畫鑑定界對《女史箴圖》也出現了許多爭論,但也從未真正動搖過顧愷之作為原畫作者的地位。

《女史箴圖》畫面主要描寫古代宮廷仕女的節儀行為,宣揚封建社會的女性道德。畫中人物形神兼備,同時還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以求得人物和整體布局的統一。

晉以前的中國畫家就善於用細線勾勒人物,這種線條均勻而有節奏,連綿纏繞,顧愷之則將這一技法推向極致。特別是他明確提出了「以形寫神」,使人物畫向著「神形兼備」的方向發展。後世學者稱其勾勒輪廓和衣褶所用的線條「如春蠶吐絲」,也被形容為「春雲浮空,流水行地」。在筆法上,《女史箴圖》中保留了這種線條的連綿不斷、悠緩自然、非常均和的節奏感,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其作品中絕妙柔美的線條及作品的細膩受人推崇備至。


第一段「玄熊攀檻、馮媛趨進」,描繪馮媛以身阻熊,護衛漢元帝的故事,一念之間的心意,往往最令人感戴


第二段畫漢成帝班婕妤辭輦的故事,插題箴文 「班婕有辭,割驩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后妃之德也令人動容

第三段畫岡巒重疊,人物射獵於山間。插題箴文「道無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日中則昃,月滿則微;祟猶塵積,替若駭機。」,意思是日月有常、天下萬物莫不盛極而衰,維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舉,也是一種美德

第四段畫兩女相對妝容。插題箴文人鹹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性之不飾,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聖」,千載之下,仍擲地有聲

第五段畫床幃間夫婦相背,男子揭幃作倉猝而起狀。插題箴文「出其言善,千裡應之苟達斯義,同衾以疑」,咫尺成千裡,最遠的距離莫過於此乎?

第六段畫夫婦並坐,妾侍圍坐,群嬰羅膝。插題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則繁爾類」,意指后妃不妒忌則子孫繁多

第七段畫男女二人相向對立,男子對女子舉手做相拒之勢。插題箴文「歡不可以瀆,寵不可以專……實此之由」,規勸女子不能刻意爭寵,專寵必生傲慢

第八段畫一妃端坐,有貞靜之態。插題箴文是「靜恭自思,榮顯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貴,必須謹言慎行,尤其要「慎獨」

第九段畫一女史端立,執筆而書,前有兩姬相伴而行,相顧而語。插題箴文是「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兩句。宮廷女官在勸導嬪妃們慎言善行,普天下女子也可以此為鑑

顧愷之創作的《女史箴圖》,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筆法如春蠶吐絲,形神兼備。他所採用的遊絲描手法,使得畫面典雅、寧靜又不失明麗、活潑。畫面中的線條循環婉轉,均勻優美,人物衣帶飄灑,形象生動。畫中將線條與美麗的色彩配合起來,創造了色彩與線條的複雜韻律,波狀翻轉的衣褶、飄帶,精心梳理的髮型等都表現出感性和飄逸動感的活力。女史們下擺寬大的衣裙修長飄逸,每款都配以形態各異、顏色豔麗的飄帶,顯現出飄飄欲仙、雍容華貴的氣派。

文字整理/《藝術商業》 蘇盛鑫

【推薦閱讀】


回顧第一季皇室秘賞(東晉——宋)


回顧第二季皇室秘賞(元、明)


關於《遊春圖》的那些事


清皇帝的書畫家底(愛亂蓋章的乾隆)


戰國帛畫:御龍引鳳欲升天


讓|藝|術|贊|美|生|活

關於我們——這是一頁掌上日報

承接權威專業雜誌《藝術商業》的優良基因

立足藝商獨特的關注視角

用耳目一新的藝術細節裝點您的生活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
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即可訂閱雜誌

專家課堂|藝典圖志|藝術生活|人物|全景展覽|視界|市場趨勢

📍

本微信平臺刊登文圖所有權歸《藝術商業》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雜誌

相關焦點

  • 女史箴圖
    西晉惠帝司馬衷患痴呆症,國家大權為其皇后賈氏獨攬,其人善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張華便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跡寫成了九段《女史箴》,以為勸誡和警示,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流傳甚廣。後來顧愷之就根據文章的內容分段為畫,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
  • 《女史箴圖》——圖看中國美術史(03)
    此圖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節,所畫亦為十二段,現存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由於英國方面知識欠缺,保管不善,將其攔腰截為兩段,並出現了掉渣現象。故宮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紙本墨色,水平稍遜,而多出樊姬、衛女2段。
  • 《女史箴圖》,行走的「古代女子圖鑑」!
    朝中大臣張華便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跡寫成了《女史箴》,以為勸誡和警示,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流傳甚廣。顧愷之後來顧愷之就根據文章的內容分段為畫,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曠世名作由此問世。
  • 詳解傳世名作《女史箴圖》(多圖)
    《女史箴圖》長卷,傳為晉顧愷之的作品,但現代學者普遍認為該畫卷為5世紀到8世紀時期的摹品。樊姬感莊,不食鮮禽。  此場景為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第一個場景馮婕妤,馮媛,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在虎圈觀獸搏鬥,妃嬪都在座奉陪。
  • 傳世名作《女史箴圖》詳解
    《女史箴圖》長卷,傳為晉顧愷之的作品,但現代學者普遍認為該畫卷為5世紀到8世紀時期的摹品。此畫根據晉詩人張華所公元292年作《女史箴》一文所繪,《女史箴》用於告誡皇帝後宮中的女性尊崇婦德,此畫卷表現了張華的詩歌。
  • 中國國寶《女史箴圖》:蔣介石一個抉擇終成永遠遺憾
    後來,英國政府為了表達感謝,就選擇《女史箴圖》或一艘潛艇作為禮物,讓國民政府二選一。最終,國民政府毫無疑慮地選擇了潛艇。從此,這件中國最早長卷畫國寶《女史箴圖》回歸祖國的唯一一次機會,就這樣錯過了。其實處在戰爭年代的國民政府選擇潛艇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它對當時國家的意義重大。
  • 含《女史箴圖》和中國書畫,大英博物館新增30萬張藝術品數據
    資料庫龐大,流量自然喜人。大英博物館表示,在線目錄的增多肯定會增加博物館的在線流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大英博物館的在線流量已經增長了120%。兩大鎮館之寶上線令人驚喜的是,此次上線的30萬張藝術品圖像中包括大英博物館兩大鎮館之寶:《女史箴圖》與》《羅塞塔石碑》。
  • 文藝百家丨一個沒文化的英國上尉,以25英鎊將《女史箴圖》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畫《女史箴圖》的顧愷之,是中國繪畫史上最前端的一位著名畫家。他確立了中國繪畫審美的價值觀,確立了形神論,確立了中國美學的基礎。▲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第一次知道顧愷之,是在大學時期的美術史課程。《女史箴圖》靜靜地平放在案子上,工作人員輕輕地捲起覆蓋在上面的宣紙而露出了尊榮,此情此景,至今歷歷在目。我一直好奇,它在展廳中該是什麼樣的情況?《女史箴圖》現在暫時不對公眾開放了。出於保護的要求,此前是每年展出八周,在一年中分三個時段展出,保證公眾能有機會看到。但這對於旅行到倫敦的中國公眾來說,能夠碰到展出的時間也是很不容易的。
  • 鑑賞丨從《女史箴圖》中的長尾鳥說起,關於中國花鳥畫的發展
    文丨于非闇從象形文字的創造,到東晉顧愷之傳世的人物畫《女史箴圖》中兩隻朱紅色的長尾鳥,再到民間畫家遺蹟上出現的豐富、生動活潑的花鳥畫和花鳥圖案畫,我國花鳥畫的現實主義傳統——寫生傳統,可以說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 明鏡本清淨 莫使染塵埃——仕女與銅鏡之緣
    東晉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唐摹本) 絹本設色 24.8cm×348.2cm  《女史箴圖》是依據張華的《女史箴》一文繪製的長卷,是較早表現女性照鏡場景的作品。圖中繪乾隆皇帝的妃子對鏡梳妝的場景,她注視著面前的銅鏡,正在精心地往頭上戴金釵。妃子對妝容的優美極為重視,因為它是顯示其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正所謂:「鑄銅為鑑,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李尤《鏡銘》)
  • 「女史」是個怎樣的稱呼?
    啊不,馬賽克)一時間大家很好奇,這個「女史」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寫錯了,把「女士」寫成了「女史」?我就去維基百科查了下,還真不是……首先介紹一下,寄信人是日本人,誒,有點意思了。女史,實際上是一個稱謂,類似於「女士」,是對「知識女性」的尊稱。
  • 周燕芬女史印象
    周女史之善飲善謳兩端,憾皆未親歷,益覺與其「臉熟」云云,原系謙稱,竟成謬託。或因周女史優雅如恆,遂一直錯覺其過於「嚴整」、無甚「意趣」吧,而餘素喜謔,遇「肅容」者輒走避之,遇周亦是。後知,此見真是何等膚淺乃爾,畢竟,絕知此人需讀書,欲知其人卻不讀其書,可乎?當然是而必須是,讀後始更知其人。
  • 女史,一部梳理中西特異風俗的感官史
    另一方面,《女史》在材料採集和體例上的某些特點也並非沒有出處來源,《女史》的筆記部分讓我想到了葉靈鳳的《書淫豔異錄》;這裡還須提一下明人紀振倫(署名秦淮寓客)所編的《綠窗女史》(首篇《色鬼》的注釋中也提到了),這部書是叢書的體例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有何奧秘?
    一千個中國人讀《山海經》可能有800個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個中國人讀《道德經》可能有一千種理解,有的從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陰謀詭計,有的看到修身養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稱為「三知三守」,出自《道德經》。原句是這樣: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