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進入老年期,身體的各方面技能都會不斷下降,這時候就是許多常見病就會侵入他們的身體,溼氣就是其中一種。
老年人溼氣重經常會出現睏倦、身體沉重、沒有食慾、皮膚黏膩不舒服等情況。
1、起床後昏沉、乏力,整日嗜睡;
2、口臭,睡覺流口水,打呼嚕;
3、舌苔厚重、黏膩,舌頭邊緣有齒痕;
4、食欲不振,時常胃脹;
5、虛胖,水腫;
6、手腳冰涼,愛出虛汗;
7、大便溏稀不成形,粘連在馬桶壁上,很難衝乾淨或者經常便秘;
8、耳內潮溼、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
在秋冬季節,我們吃的多,運動的少;再加上天氣逐漸寒冷,尤其南方地區溼冷的氣候影響,寒溼侵襲,脾虛胃弱、平時有溼氣的人會進一步加重症狀。
在中醫看來,溼氣是最為不好處理的,因為溼氣過多在平時只是會影響人的狀態,但是當人受寒之後,就會轉變成溼寒,而當人受熱之後,則會轉變成溼熱,遇風之後就變成了風溼。因此,溼氣不除,有可能導致風溼等極難根治的頑疾。
一般來說,溼氣是從體內產生的,主要和日常的飲食有關,飲食上的各種惡習,傷到了脾胃,溼氣代謝跟脾最有關係,自然就導致了溼氣內生。
當體內累積太多代謝不掉的溼氣,也會和脾胃功能形成惡性循環!中醫說脾臟喜燥惡溼,在溼氣重的環境裡面,脾臟無法好好工作,使得體內溼氣累積得更快更多,脾胃功能又更虛弱。
因此,想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不僅要努力排溼,更要改變飲食習慣好好健脾,雙管齊下,才能從根源減少溼氣產生。否則紅豆薏米吃得再多,體溼依然不會改善。
寒涼、生冷飲食自帶寒氣,本就屬於寒邪之物,過食過飲會損耗脾胃陽氣,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或加重脾胃虛寒。
從中醫角度來說,糖屬甘味。甘入脾,可滋養脾胃。但如果偏嗜甘甜,會因偏於滋膩而阻礙脾之運化,甚至使脾胃受損,引起聚溼生痰。臨床上也發現,脾胃病患者多半嗜甘。除了損及脾胃,飲食過甜還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胃病。
過食肥膩肉類,會加重腸胃負擔,易導致食滯不化、消化功能紊亂,大傷脾胃。因此,應儘量控制肥膩肉類的攝入量,可適當多吃一些禽肉。
《黃帝內經》上說「五穀為養」,從中醫角度說,糧食都是入脾經的,是對脾最好的食物,如果長期不吃主食,脾得不到滋養,反而負擔過重,自然脾虛生溼。因此,適量吃主食,對於去溼氣也是有幫助的。
材料:淮山20克、芡實15克、炒薏米30克、北芪15克、豬排骨15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去掉硫黃之味。薏米用鍋炒至微黃,排骨洗淨斬件,芡實、北芪用清水洗淨。將全部材料放進湯煲內,煲一個半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祛溼抗疲勞,尤適宜脾虛溼重、精神不振、大便爛溏者。便秘者不適宜。
材料:蓮子(帶心)10克、扁豆10克、豬瘦肉150-200克、陳皮1.5克。
做法:所有材料一起煮湯,煮一小時左右,加少許鹽,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祛溼、清心火,適用於出現食欲不振、煩躁易怒、大便不暢、舌苔白厚的兒童飲用。
材料: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
做法: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淨,放進湯煲內,煲一個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利溼,尤適宜溼久化熱、口苦、尿黃、舌苔黃膩者。
體內溼氣重的人還要遠離潮溼陰冷的環境,避免溼氣入侵體內。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作者:三頂養生網、吉林大藥房
聲明:本文中部分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微信號 : 不老情報局 | 新浪微博:@熟年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