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北京市海澱區大寨渠濱河公園,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忙碌地砌築觀景步道、澆灌栽種好的河岸植物,這座坐落於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大寨渠濱河公園已經初見成果。清澈的湖面、獨具特色的舟塢、種滿水生植物的生態浮島,將服務公園半徑500米左右範圍內的周邊居住組團和北部高科技產業組團。
六大特色景觀節點 講述城市記憶
記者從海澱區水務局獲悉,大寨渠濱河公園總面積為13.70公頃,其中水體面積為2.29公頃,綠化用地面積為9.41公頃,園路及鋪裝場地面積為1.80公頃,建築佔地0.2公頃,場地內構築物包含6座廊架、2座景亭;體育活動場地包含1個五人制足球場和3個半場籃球場,以及一個兒童活動場地。
公園包含西石小駐、索園憶昔、舟塢記憶、清風掠影、槐蔭棋語和古荷清音等6個主要景觀節點。公園入口廣場是花崗巖大條石入口景牆,叫作西石小駐。據記載,宅園西牆即現在太舟塢村北至東埠頭村大道西邊,曾出土過一塊西山花崗巖大條石,出土條石的位置正是園中水座建築遺址。從入口往裡走,就是觀景平臺——索園憶昔,第三處標誌性景觀就是3隻舟塢組成的親水平臺。據史料記載,索額圖選擇距京師三十餘裡的太舟塢村,在村北修建了他的宅園,索額圖花園,索額圖花園佔地面積50餘畝,是典型的前宅後園格局,是一座以水景為主的私家園林。記者站在舟塢上看到,一側是層巒疊嶂的西山,一側是高樓迭起的科技園、居民區,眼前是清澈的湖面,無論是休閒娛樂,還是拍照留念,都是不可多得的好去處。
在公園記憶廣場上,有一組老照片牆,這處景觀叫清風掠影。景觀廊架整體採用折線形式,同時配合坐凳、頂棚的設計,為遊人提供舒適、良好的觀賞、休憩空間。廊架內設有老照片牆,用現代的材料和手法演繹記憶中的老照片,印刻引起共鳴的歷史故事。附近居民們回憶,「每到夏天的夜晚,村民走出家門,坐到老槐樹下乘涼、聊天,家長裡短,好不熱鬧。」老槐樹一直安靜地、耐心地陪伴著人們,成為村民們記憶的一部分。公園裡建成槐樹廣場,設置棋盤,讓老鄰居們坐在槐樹下乘涼、下棋,那棵老槐樹也陪著一代代人成長。
大寨渠治理為濱河公園提供良好源頭
「大寨渠濱河公園位於海澱區溫泉鎮大寨渠上遊,翠湖科技綠心西側,北部為中關村創客小鎮,水體面積為2.29公頃,可滿足周邊居民、企業員工、學校師生等不同群體的休閒娛樂需求,填補中關村科學城北區大型休閒公園的空白,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海澱區水務局工程建設科李玉明告訴記者。
據介紹,大寨渠濱河公園位於大寨渠上遊。現狀大寨渠南起東埠頭路,向北流經屯佃村,蘇家坨東部,承擔著屯佃村以及蘇家坨東部地區的排水任務,是該地區的主要排水河道。為解決大寨渠局部河道斷面較小,部分河段河道內雜草叢生等問題,海澱區水務局把大寨渠定位為一條集防洪、景觀、生態、休閒一體的生態濱水綠廊來進行治理,實現「顯山、露水、綠色」的生態目標。具體設計理念可以用「城市之扣」來高度概括,即縫合城市和自然,打造一條連結城市與自然,營造植物空間,建設賞心悅目的城市景觀走廊;連結自然與生態,重建植物群落和生態功能完備的生態廊道;連結休閒與自然,把休閒、觀賞、科普等元素系統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慢行廊道。
目前大寨渠渠首段已經治理完成,也初顯成效。通過治理,首先確保了周邊地區的防洪排水安全,解決了翠湖科技園和溫泉鎮回遷房排水問題;通過渠首段大寨渠濱水公園建設,改善區域水生態環境,增加綠地面積,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美麗的水環境。
大寨渠治理是我區「水清岸綠」行動計劃的一項重要工作,海澱區水務局還將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加強支撐,確保大寨渠後續工程有序推進,同步加大海澱區域內供水、排水、蓄水等水務項目建設,為建成「河暢景美、水清岸綠」的優美水環境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李洪亞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