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曾經人群扎堆的村口,前方望不到頭的柏油馬路一直通向遠方燈火通明的城市中去,村裡的年輕人都著了魔似的沿著這條路逃離了這片土地;家家戶戶開灶燒飯,搬著小板凳坐在村口說著家長裡短的景象已經被封存在了記憶中。
流過村子的小溪被蓋上了一層灰色的棉被,飛鳥成群的藍天也摻雜著不遠處飄來的濃煙。當鄉村「廁所革命」又重新在中國被提起時,對鄉村的改造,已然被提上了日程。在全面現代化推進的今天,城鎮化建設越來越快,而與之相反的,鄉村已經成為了國人不得不面對的疼痛。
老鄰居的農村改造
日本作為中國的老鄰居,自隋朝起就有了兩國互相來往的記錄,曾經的日本越過重洋來到中國學習這個王朝的文化與政治制度。不止是中國,日本人的學習好像從來沒有停止過的,中國、美國、歐洲,這些都是日本的學習對象。
歷史書上遣唐使來華仍舊是國人至今都津津樂道的,自豪與驕傲從心底散發出來。但今天,在談到農村的改造時,中國也必須向這位老鄰居取經學習了。
不同於歐美國家的鄉村結構與生活模式,日本的傳統鄉村構架與中國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也因此,日本對農村的成功改造對中國來說有著極大的借鑑價值。
在上世紀50~70年代,跟如今的中國類似,城市化在日本境內如火如荼地展開,大量的農村人口不斷地湧向新興的城市中去,青年勞動力大量流失,傳統的農村裡也只剩下老幼病殘在堅守著。
當人口數量持續低於宜居人口數量時,地區的荒廢與衰退就已經註定了。留不住人的傳統農村與現在的中國農村一樣,煙火氣淡了,荒涼感重了,農村成為了日本城市化的犧牲品。
除此之外,人口湧入大城市,建造一個舒適宜居的城市環境成為城市發展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排汙嚴重、不美觀的大型工廠自然不能繼續在城市中繼續生存,而工廠搬遷的第一個目的地便是被拋棄的農村。
打著提高就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旗號,越來越多的大型工廠轟轟烈烈地佔領了農村地區,遠離監管、人口少,這些都成為諸多大型工廠隨意排汙,不按規定降汙降噪的條件,溪流、天空、空氣,也都改變了原先的樣貌。
這是日本城市化道路前期農村的狀況,與現今的中國有著許多共同之處。意識到農村問題的日本,開始了自己的農村改造。到今天,日本的農村已經成為一個吸引著所有人的宜居、舒適的世外桃源,日本的農村也成為日本的標誌之一。
由表及裡,層層深入
率先進行改造的,是古川町的瀨戶川地區,河流被嚴重汙染怎麼辦?中國的做法是,加強對農村工廠的監管力度,嚴格排汙標準。而瀨戶川地區的做法是大多數人想破腦袋也沒辦法想到的。
將三千多條錦鯉投入被汙染的河流中。也許對於國人來講,錦鯉也只是好看的一種魚類罷了,但於日本國民來說,錦鯉乃是日本的國魚,常常作為日本的象徵出席各種國際的展覽會,可以說,這是日本人心中的寶貝。
將自己視若珍寶的錦鯉投進被汙染的河流中去,看似瘋狂的舉動,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農村的居民自發得去清理河中漂浮的垃圾,對河流的保護也看得更為重要了,養錦鯉已經成為了這一地區居民的公務。
為了養活錦鯉,順便治理了河流,解決了困擾已久的河流汙染問題。以河流汙染為代表,在解決了表面的農村汙染問題之後,日本政府開始了長期的深層次的農村改造。
要解決問題,首先需要明白問題出在哪裡,而農村的改造也正是如此。青年勞動力的大量流失是農村荒涼的最直接也是最關鍵的原因。而如何吸引人才回歸,是農村改造面臨的重大難題。
吸引人口回流,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農村的優勢與亮點。與新興的城市相比,經濟水平、娛樂設施、科技機遇……農村顯然是無法與之比擬的。因此要吸引人口的回流,必須找到農村自己的優勢與亮點。
日本農村選擇的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但同時又必須保證農村地區自己的特色。說起來容易,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又必須克服許多的困難。
政府的宏觀調控與一定的強制措施,是保障農村改造繼續進行的堅實後盾。所謂回歸傳統,在建築上需要延續日本農村原先的建築風格,更需要保障建築風格的一致性,這種傳統的建築風格是打造農村特色的基本條件。
房子高度不能超過三層,選用木質結構,不用鐵釘而用榫卯固定。日本的農村按照一定的標準,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為鼓勵村民的積極性,政府為配合改造的人家發放了巨大的福利。
在這種上下一心的改造下,農村的外觀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與城市的鋼筋水泥形成巨大的反差,成功打造了農村自己的建築特色。
房屋建築採用傳統風格,但生活的便利與舒適同樣需要現代技術的參與。外觀保持著傳統的模樣,但在建築物內部,裝配著現代化的家電,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甚至還配備了煤氣,不同於傳統的生火做飯,為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除了生活條件上的改善外,結合農村的傳統與特色的風格吸引資本、提高經濟水平是農村適應現代化社會的基本需求。
在農村內,日本政府建立了配套的商業街,其中大多都是販賣當地的特色食品與紀念品,這一舉措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還為傳統手工匠人提供了平臺,對傳統技藝是極大的保護。
在這種由表及裡,層層深入的改造舉措下,日本的農村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旅遊,而與之配套的民宿、旅遊等各種項目也都被帶動起來,日本的農村找到了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發展模式,改變了以往髒亂差的環境,吸引了人口的回流。
學習借鑑,突破困境
現今中國的農村改造,仍舊處在不斷摸索的階段,而日本成功的農村改造經驗,對於中國來說,稱得上是一味良藥。
在前文已經提到過,對於河流汙染,中國採取的是最直接的處理方式,加強監管,制定標準。這種做法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筆者認為,要想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在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上,必須抓住民眾的心理,必須考慮到民眾自身的利益,尋求共贏的方案。
投放錦鯉,正是抓住了日本民眾對錦鯉的高度重視,以此來使得民眾自發地治理被汙染的河流,轉移了大型工廠利益與政府政策的衝突,同時又高效地解決了河流汙染的問題。
在保護傳統、打造特色方面,中國已經在不斷探索與前進了。依託本地的傳統項目,大力發展旅遊業,這是現今中國農村一直在進行的。但應運而生的,是民宿不達標,居住體驗差的問題。
借鑑日本成功的經驗有利於中國農村改造,但完全的照搬與模仿也同樣是行不通的,國家體制與國家規模的差距,直接導致了政策執行力度的不同。因此,在借鑑與學習的基礎上,中國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改造道路,如此方能突破現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