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銀兵
生活中,人們時常會被人嫉妒,也常常或偶爾會嫉妒別人。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狐狸的這種心理就是人們常說的嫉妒。試想,如果當時狐狸吃到了葡萄,結局會剛好相反,狐狸吃到了葡萄,不但不會說葡萄酸,而且會說葡萄很甜。
在心理學當中,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是一種自我安慰,也是種自我保護,假如狐狸認為葡萄是甜的,而自己沒吃到,這種心理恐怕是痛苦的。於是為了避免產生痛苦感,狐狸在語言上否定了葡萄的價值,說葡萄是酸的,是沒價值的,所以自己沒吃到,是因為不想去獲得這種低價值的東西。既然是低價值的,失去了或沒得到,也就沒什麼可惜的,更不會產生痛苦了。也因此,狐狸的這種自我安慰的心理,成功的防衛了本該受傷和失落的心,從而維護了心理平衡。
從這個故事可以擴展到生活中的人事物,一個女生因嫉妒另一個女生的美貌,就會藉由說該女生沒有內涵而貶低其外在的美貌。一個男生遭到女生拒絕,就會脫口而出「這種女生我是不會喜歡的,追她不過是想玩玩罷了」。一個人打架打輸了,事後就找各種理由來自我安慰,「當時我飯沒吃飽,沒在狀態,不然的話他早就……」。
諸如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人往往會因為求不得而生嫉妒,繼而攻擊或詆毀對方或目標,使得自身心理趨向平衡。人天生就有自我保護的能力,不論是用何種方式來防衛自己,那麼某些求而不得的人,在某些場合下,就會使用嫉妒攻擊這一防禦工具來保護自己,使自己的內心不遭受創傷,避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