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0 到 1 做 MOOK」這個題目可以追溯到 2017 年 5 月的一場做書者說,在那次活動中,剛剛經歷了一場車禍的蘇靜,臉上帶著傷,神採飛揚地講了很久,關於他這些年做 MOOK 的經歷。
點擊大圖,查看傷口
兩年後,我們又請到了蘇靜,讓他將這 8 年來創立《知日》《日和手帖》《食帖》和《知中》經驗總結成了線上的音頻課程。如果你也對 MOOK 出版感興趣,那可要來聽一聽。
長按掃碼,試聽課程
MOOK 的歷史
首先還是要簡單講下 MOOK 的源流,對比起書籍和雜誌的歷史,MOOK 其實算是一種相當新的出版物形態。作為 Magezine+Book 的融合概念,它第一次出現應該是 1971 年,在倫敦舉辦的國際期刊聯盟(FIPP)的一次會議上。雖然概念提出是在歐洲,但是後來被發揚光大卻是在日本。
1972 年由主婦之友社發行的主婦之友生活系列中的《家務和整理的 1000 種智慧》被認為是日本的第一本 MOOK。
1973 年石油危機後,MOOK 作為一種出版成本較低、易於管理和流通的商品,普遍出現在市場上。大概在八九十年代,日本學界開始對 MOOK 做出了一些明確的特徵定義,這個概念也開始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別冊太陽,於1972年創刊的經典的mook形態的出版物,每期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非常接近我們現在對mook的定義,也有人認為它是雜誌。
至於國內,1996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算是 MOOK 的發端,只是當時並沒多少人將這套連續出版的叢刊與 MOOK 聯繫起來,MOOK 概念真正開始為大眾所認知,大概要到 06 年前後,以《最小說》為首的一眾青春文學雜誌的井噴,這些出版物利用 MOOK 這一新銳概念進行了一大波營銷。另外《讀庫》也於同年創立。
相比起來,2011年創立的《知日》算是後輩了,但是作為一本專注介紹日本文化的 MOOK,在日系 MOOK 這個概念的普及上,它做了不少貢獻。
而當眾多上一代的 MOOK 已退出歷史舞臺,《知日》卻在網際網路的浪潮中風生水起,在此基礎上,團隊又孵化了《日和手帖》《食帖》《知中》,合計已經出版了近 120 本。
為什麼是 MOOK?
《知日》創立於 2011 年,也算是比較有標誌性的一年,智慧型手機在這年開始普及,「紙書/紙媒將死」的聲音更是長久以來不絕於耳。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做一本 MOOK?
無論身處網際網路還是出版,我們無差別地面對著前所未有的信息豐富,由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碎片化和前所未有的信息接受壓力。所以我們現在前所未有地需要篩選和優化內容。
這個背景中,只有出版業、編輯充分發揮「過濾器」的功能,信息傳播才會更高效。由此,《知日》的核心概念便誕生了。
所以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到要做 MOOK,而是意識到了一些問題以後,作為一個編輯,思考如何用出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然後想到了 MOOK 這種形式。
MOOK 模式的 5 個關鍵
經過 8 年的發展,成功創立了知日等內容品牌以後,蘇靜總結出了一套比較明確的方法論。
1. 定位
作為一本 MOOK ,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因為這是用戶的購買邏輯,它解決了現在社交媒體信息流的結構深度問題。比如《知日》專注介紹日本文化,《知中》介紹中國文化,《日和手帖》偏向日系生活方式,《食帖》是本有關食物的 MOOK。
2. 選題
在一個明確的定位之下,每期 MOOK 還需要發掘一個明確的選題,這一點更接近書籍的購買邏輯,而非雜誌。MOOK 在這點上可以理解為「主題書」,從封面開始就將主題明確體現出來。
每期知日都有一個特定的選題
3. 內容組織形式
選題模式上靠攏書籍,內容組織形式上則要學習雜誌,做碎版面。碎片化已經成為大眾閱讀習慣。人們已經習慣了閱讀三分鐘然後就去做其他事,那麼在內容組織形式上也應該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
通常這樣做以後,會有人認為內容變「淺」了, 但是碎和淺其實是不衝突的,碎是內容的表現形式,淺則是信息密度小。而同時將內容做得碎且深,這也就需要編輯對內容擁有更強的掌控力,也是編輯的「編輯力」更加強大的表現。
點擊播放 GIF 0.0M
Casa BRUTUS
相比歐美雜誌,日系雜誌在版面切碎上會做得更足
4. 可視化思維
具體到一本 MOOK 而言,如何將內容切碎,使信息能被更加友好、便捷地獲取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人們閱讀文字是需要解碼的,而看圖和圖像化的內容則不需要解碼,或者說解碼速度會大大加快。
當然,這也更加考驗編輯的編排能力,如果只是簡單的文配圖、圖配文,將內容為了切碎而切碎,其實信息傳遞效率並沒有多大提升。
拉頁的編輯是知日的重點
5. 出版周期
穩定的出版周期是一個獨立團隊維持生計的基礎,如果不考慮商業營收的問題,隨意玩兒票兒也是可以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穩定的出版周期可以培養讀者與產品的接觸的習慣,對於品牌印象的建立也是很有幫助的。
6. 編輯流程
(?5 個關鍵有 6 點不是常識嗎)
其實編輯流程並沒有被列到 MOOK 模式的 5 個關鍵裡,但編輯流程跟出版周期是息息相關的,如果編輯流程處理得好,自然出版周期就會穩定。
MOOK 與書的編輯流程核心差異在於,每期 MOOK 的內容是從頭做企劃,而書通常是作者已經全部寫好了。
所以 MOOK 編輯做書時需要更加主動,策劃定版、組稿、收稿確認,都需要編輯更加主動地去尋找內外部資源。同時 MOOK 連續出版的特性也需要編輯擁有更強的時間管理能力。
成為一名 MOOK 編輯
一個成熟的 MOOK 編輯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極度簡化後其實主要就是兩個,一個是時間管理能力,一個是收稿確認能力。
當一本 MOOK 涉及到合計超過二十多個外部採編人員、設計師、畫手、攝影師等等,編輯對於項目的把控一定要非常細緻,面對他們發來的東西,還需要保證對文本和視覺內容的確認。這兩點也難在它們很難單純通過講授的方式來提升,編輯需要在日常和工作中投入時間反覆訓練自己,換言之擁有這樣能力的人也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還如蘇靜所說,除了可以進行邏輯分析和經驗總結的地方,其實工作的相當一部分都是因為愛好和興趣而去做的,比如知日的創立,有他作為一名讀者,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因素在裡面,比如日和手帖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單純就是蘇靜喜歡這這兩個詞,便組合到了一起,比如每本 MOOK 的選題確定,除了需要預估商業營收,也摻入了每個編輯的愛好和興取向。
理性的商業判斷和感性的情感投入,很難說究竟是其中的哪一點支撐知日走到了現在,更多的還是它們共同交織的結果,也許還有一點運氣(也許都是運氣),不光對於知日是這樣,可能對所有的 MOOK 而言都是這樣。
對於 MOOK 這樣一種極大地由編輯主導生產的出版物而言,每個編輯的靈光一閃可能最終都會成為 MOOK 的靈魂所在,而當它抵達萬千讀者手中時,最為歡欣鼓舞的,也就是編輯了吧。
參考資料:
図書館情報學用語辭典 第4版
小學館/日本大百科全書(ニッポニカ)
株式會社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 第2版
中國網/MOOK:圖書出版新形式
點擊播放 GIF 0.0M
所以,朋友,
不來了解一哈 MOOK 嗎?
恰逢雙十二,限時優惠中哇!
限時 128 元
原價 198 元
僅此一天
12.13 恢復原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