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無門就業碰壁,孤獨當了7個月「民科」後,我的論文中了頂會

2020-12-07 量子位

賴可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一位丹麥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的機器學習研究生,沒有申請到博士學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

他決定給自己8個月的時間,在頂會上發表一篇論文,不然就去做程序猿。

最終他做到了!

他收到了超過100條私信,來問怎樣像他一樣做個「獨立研究者」。

於是他把自己的經歷詳細寫了下來,還給了忠告:這條路太苦了,能不走就別走。

申請碰壁

在distill.pub發表了一篇論文之後,Andreas小哥天真地以為,有了獨立發表的論文,加上自己的碩士學位,就可以申請到一個博士學位了,不然也能申請到軟體工程師、ML工程師之類的職位。

他以唯一作者的身份在distill.pub上發表了論文《在RNN中的可視化記憶》,展示了兩個準確度相似的模型在NLP的顯著交互可視性有很大不同。

他一邊寫信給教授,一邊寫給各種大廠,像谷歌、微軟、Rakuten、ElementAI,英偉達、Hypefactors,英特爾,京東,亞馬遜,三星,Shift Technology,Corti都試了,還請認識的人幫忙推薦。最後得到的結果是:

沒有一篇頂會發表的文章,很難申請到好的AI博士項目。

而這位小哥在丹麥大學完成碩士學業,學校並不鼓勵他們發論文。

當然他也沒有收到任何公司的offer,連一個面試電話都沒有。

碰了一圈壁之後,小哥明白了:

想做博士,又沒有圈內人推薦,你需要提前做等同於博士學位一半的工作

申請季過去,2019年4月,他決定背水一戰:

到2020年1月前,如果沒有在NeurIPS或ICLR上發表文章,就去做JavaScrip程序猿。

一邊賺錢養自己一邊做研究

此前的一年,小哥是一個自由職業者。因此找到活幹養自己並不太困難。

之前他就通過朋友接到了一個NearForm項目。要求是:了解Node.js的內部結構,統計背景 ,Web可視化技能。他既滿足這些要求,又能獲得不錯的薪水。

到了2019年,原來的項目又給了他新的活,開發在NodeConf EU 2019上發布的IoT智能手錶及胸牌的TensorFlow部分。這讓他保持在2019年繼續有收入。

生活問題解決了,想發表論文的第一個困難是要確定研究方向

機緣總是會提前埋下伏筆。

畢業後,他曾經到自己學校AI學生協會的開幕式上找導師談博士學位的事情,卻沒有成功。不過,他遇到了後來的貴人:助理研究員Alexander。

和對方的通信中,Alexander告訴他,有幾個學生試圖複製DeepMind的論文「 NALU」(神經算術邏輯單元),但沒有成功。問他是不是可以試一試這個方向,也許可以成為NeurIPS論文。

他想起自己之前的論文也一直在優化別人的研究。這樣的工作他也挺感興趣。

幾乎所有出版物都誇大了它們的表現。改善他人的工作是一種可行的研究策略。

孤獨前行

人是社會動物,需要來自環境的支持和鼓勵。博士寫論文很苦逼,但是至少周圍還有一群跟你一樣苦逼的人。

而一個人做研究寫論文,可以想像有多孤獨。孤獨到走過這條路的小哥建議大家不要再這麼做:

沒有支持網絡,經歷作為第一作者寫論文的掙扎痛苦,這是我不建議做獨立研究員的第一個原因。不要以為你可以連續7個月沒有任何鼓勵。

那Andreas是如何撐過這7個月的呢?

1、每周一次和Alexander見面,討論研究。這對他幫助很大,Alexander有很好的批判性思維,會對他的研究提出質疑。這樣的督促作用是,讓自己不要想偷懶走捷徑。

2、同時做一些其它的小項目。不把所有的時間都押注在研究上。編寫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工具,實現一個已知的論文,等等。這樣階段性的小成就,更容易獲得其它研究員的鼓勵,讓自己有一些正反饋。

不要怕拒絕,反覆投,反覆改

論文初稿完成後,Andreas進行了三波投稿。

第一波,投石問路。他把論文投給了他發表過論文的distill.pub,被拒絕了。

修改了以後,再次投給distill.pub,這次他得到了非常有價值的評審建議。他覺得,如果沒有來自distill.pub兩位評審的意見,論文最後可能就不能進入ICLR。

至於他的目標是NeurIPS或ICLR,那就一個一個試。

於是第二波,他投了NeurlPS,也被拒絕了。

研究本身是對來自Deepmind的NALU的優化,質疑的意見也大多與此有關:

1、一些評論者認為新研究無法成功複製 NALU的結果。一個反覆出現的問題是「為什麼原始論文的結果要比你提案中的結果好得多」。

2、一些評論者還提議,做NALU論文聲稱要做的所有事情。但是論文中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表明NALU模型並不能令人滿意地完成所有工作。

小哥從被拒絕的經驗中總結:

評審員傾向於支持已經發表的結論。他們會嚴格地對待你提交的內容,但不會對先前發表過的內容這樣。尤其是已發表的內容來自DeepMind的時候。

再接再厲,小哥再次把論文進行了修改,增加了更多證據和實例,投了ICLR。

此外,他還做了一件為自己的研究爭取好評的事情:

將實驗設定和復現結果投給了 NeurlIPS 2019的SEDL workshop。然後他發了一條twitter,標記了NALU的第一作者A. Trask,結果對方回復了:Great work! 有了好的基準,才能繼續提升。

在ICLR評審上,小哥的論文得到了4條評審意見,分別是3,6,6,8。

其中一位評審人之前在NeurIPS就讀過他的研究,對他研究的接受度也增加了,從NeurIPS的Weak Reject 到ICLR的Weak Accept ,最後變成了Accept。

最終,區域主席給的決定是接受(spotlight)

評語是:

本文擴展了關於NALU的工作,提供了一對性能優於NALU的單元,審稿人廣泛贊成該論文。儘管修訂中已解決了要點,一位異議的審核者似乎沒有時間重新考慮分數。我很樂意在這裡保持樂觀,並假設他們會對討論所帶來的變化感到滿意,並建議接受。

經驗總結

小哥認為,自己的經歷有一個重要的背景:

在2017年以後,碩士申請博士的門檻提高了,不再像之前那樣隨隨便便就可以申請到。申請到博士學位甚至比完成博士還要難。

申請博士需要1到2篇在頂會發表的論文,最好還要有著名的合作者。同樣,對相關行業從業者的要求也在提高。小哥在碩士畢業沒有申請到合適的大廠職位,而在2013~2015年,碩士學位也可以應聘成為google的研究員。

最後,小哥總結出三條經驗:

1、與別人合作。找到可以對研究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人很重要,此外,在大學裡找到可以使用大量計算資源人的人也很必要。作為助理研究員的Alexander給小哥的研究提供了計算資源。

2、不要灰心, 也要給自己留備選項。目前投稿的接收率大概是20%,做獨立研究,被接受的機會可能更少,但是不要因為一次拒絕就灰心。同時也要進行其它項目,這樣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感到完全浪費時間。

3、說一千道一萬:有別的選擇,就不要走這條路。

One more thing

有人問他:要取得spotlight,還需要額外做什麼?

小哥回:說實話,我覺得主要是運氣。

他還回答了別的問題:

Q:你這些漂亮的圖是什麼做的?

A:我所有的圖都是用 R 庫的 ggplot2 繪製的。

Q:你的工作沒有什麼用,你就是個笑話。

A:謝謝你,你有想過成為一名評審者嗎?

Q:你花了多長時間?

A:在這篇論文上,我每周大約花 48 個小時,有時候達到 100 個小時。但要記住一點,我也做了業餘項目和自由工作。

Q:你的計算資源來自哪裡?

A:Alexander 可以為我們提供計算資源,因為他是一名助理研究員。

Q:我的導師要給我一個讀博的機會,我是否應該接受?

A:如果你真的想做研究,也許你應該接受。現在競爭很激烈,我認為你應該接受你所能得到的。

Q:我現在正在實習,但我感覺什麼都學不到,因為我的導師不管我。

A:你要對自己負責,不要指望你的導師主動來找你。很高興你能得到實習機會,我之前沒有得到。可以開始著手安排會面,但也要記住,除了導師,你還可以向別人請教。

Q:我是碩士在讀,要怎麼為發論文做準備?

A: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對此持開放態度的導師,那就嘗試發表。同時,注意在學習期間找實習工作。大多數實習工作只對學生開放。我曾經得到過實習機會但卻去不了,因為我已經畢業了。

Q:我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編程技巧?

A:我多年來一直在堅持寫開原始碼,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優秀程式設計師的指導。

Q:我看到一些人拿到碩士學位就進了谷歌當研究員,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A:是有這種情況,而且黃金時期是 2013 年到 2015 年。如果當時你拿到了碩士學位並且足夠幸運,你就可以走得很遠。

機器學習研究之路對任何人而言都漫長。然而,如果你不著手開始,就似乎不可能。如果你真的想,就花精力來尋找其它方法。

聽了Andreas小哥的故事,是不是有所觸動呢?

相關焦點

  • 頂會論文,怎麼就成了申博的必要條件?
    無導師、無同伴、無資金援助,在這樣的條件下「為發頂會 Paper 而戰」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機器學習領域的獨立研究者 Andreas Madsen 用 7 個月的時間成就一篇 ICLR Spotlight 論文,為黑暗中默默探索的獨立研究者們帶來希望!當然,他本身也是一名技術達人,機會從來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 讀博之惑:學業、就業與家庭,一個都不能少
    經濟上的負擔,科研的壓力,看不見未來的無助感……這些都曾讓葉軍備感壓抑。「如果有重新選擇一次的機會,我不會選擇讀博,風險太大,有種賭博的感覺。」葉軍感慨,最後悔的事就是讀了博士,「但既然選擇了,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好好讀下去」。
  • 我,斯坦福讀博,5年5篇頂會論文,卻依然覺得研究生涯充滿挫折
    本套PhD心法的適用條件 這些經驗是為有志科研卻進展不順的博士生準備的 假如你還在痛苦糾結讀博的必要性或早就萌生退意,那只能去別處尋找答案了。 Andrey一上來就貼出一條時間線,詳細記錄了讀博3年來所有的失敗。
  • 畢業兩年後我才悟到的讀博奧秘:致準博士生
    工作兩年後回想自己讀博的經歷真的是歷歷在目,可能是由於工作的原因,自己對當年讀博的經歷別有一番感悟。1.不要誤以為改變會自動發生,學習也是一項需要習得的技能即使在學校裡浸泡一輩子,如果不思考,不行動,安逸地躲在象牙塔裡,所謂的學歷還真不如一張白紙來得實際。
  • 山東男孩考研3次讀博7年,卻發表物理論文330篇,如今又有新突破
    不,命運的手掌裡面還是有漏網之魚的,現實生活中普通人逆襲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山東就曾有這樣一個男孩,名叫薛其坤,他經歷了考研3次讀博7年,才最終有結果,至今發表物理相關論文330多篇,如今又有新突破。就在今年的2月,薛其坤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成為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的獲得者。他也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第二個來自亞洲地區的科學家。薛其坤為什麼如此優秀?
  • 碩士進高校的尷尬:最終還是得去讀個博
    說實話,我偶爾會有種想要掙脫的感覺。前不久,好幾個群裡的高校教師都在討論去韓國、馬拉西亞讀博,據說這些地方可以「相對容易」的取得學位,暫不討論是否容易,單看高校教師的博士學位情節,原來不止只有自己處在學歷尷尬中,很多人同樣有這樣的憂慮,有時候可以看到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 讀博媽媽的兩難選擇:博士帽與尿不溼
    考慮到後期坐著打字困難,她把大論文寫作計劃提前了兩個月。6月,她挺著孕肚,忙著送盲審、籤字填表。系主任遇到她,笑著問:「一定要如期答辯嗎?」她笑著答:「我試試看。」答辯的前一天,老公開車送她到北京,提前一晚在賓館住下。為了讓她坐得舒適些,老公特意把4個輪胎都換成新的。
  • 讀完研究生後,一定要讀博嗎?至少先想好這兩個問題
    原標題:讀完研究生後,一定要讀博嗎?至少先想好這兩個問題讀完碩士研究生是直接畢業,還是選擇攻讀博士研究生後再畢業,往往意味著在就業起點、就業方向、薪資待遇、專業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整體來講,碩士研究生出去就業,可能比本科生稍微有一定的優勢,但同樣需要看學校和專業,好的學校和熱門的專業自然很容易就業,且薪資真不見得會比博士低。
  • 疫情影響下的大學畢業季,論文、考研、就業問題怎麼辦?
    論文:廣泛開啟線上答辯,靈活處理選題2月20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徐曉茜使用在線會議方式,在家順利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成為南京大學在疫情期間首個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的學生。2月24日,南京大學又舉辦了第二場線上答辯。徐曉茜的導師周東山說:「這個形式是新鮮的,但答辯完整、嚴謹、公平公正、可追溯等原則更重要。
  • 真相無語-科學家,科普,民科,偽科學...
    圖源見水印舷載面小;翼展面積大;無噪音;可以實現區域內垂直升降和空中懸停;能夠實現大於90°角的拐彎;旋轉的外罩不怕與異物接觸;可以像潛水艇和船一樣水中航行,也可以在空氣中飛行,又可以在太空環境中遨遊「九十餘種礦物元素鏈」又是個啥?蝌蚪君隱隱覺得,這裡的「礦物元素」跟我們理解的礦物元素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直到我看到了文末的註解:
  • 寫中國人的孤獨,寫你的孤獨——讀劉震雲小說《一句頂一萬句》
    孤獨是人類固有的精神現象,始終存在於中西方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在生命的旅程中,孤獨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周國平曾坦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讀《一句頂一萬句》的第一個感受就是孤獨。
  • 導師神總結:讀博失敗的10個作死大法
    在頭兩年裡,學生應該選擇一個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並根據研究興趣跟隨一位導師,然後通過大量論文閱讀後,著手嘗試小型的、探索性的研究項目,而在課程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只會讓你離真正的目標越來越遠。讀博的過程的確需要大量的積累與學習,但有一點千萬要搞明白:博士生的學習是要將精力集中在畢業論文方向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是以形成論文為最終目的的。過多的選修或者旁聽一些與你研究方向無關的課程,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在浪費時間,完全沒必要。
  • 兩個博士相親,男博士私下查了女博士的論文後,說他不配
    博士看博士,竟然先查對方的論文,這不是個別人,之前網上也有類似的例子,這不是偶然,見面後最想了解的信息,就是表明在他們心裡最看重的是什麼?那麼本科,碩士,博士這三個學歷層次,在約會後首先會看對方的什麼呢?
  • 聯繫讀博,怎麼寫郵件?
    因此,我希望能讀您的博士,請問您2021/2022年還有名額嗎?或者還需要我提供其他材料嗎?附件為我的個人簡歷。祝好,盼覆!***(你的名字)--首先,整個郵件的基調是平等客觀,不需要過分吹捧老師。其次,郵件要儘量簡潔且思路清晰,避免大段的言之無物。
  • 女生高中畢業不讀大學,可以選擇學這7門手藝,就業很好!
    高中畢業之後不讀大學的畢業生還是比較多的,有些是本來也不想繼續讀書,覺得浪費時間。有些是因為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沒有辦法支持繼續讀書,雖然現在可以貸款,但是未必就有那麼多的學生願意了。還有一種就是單純的成績不好,覺得沒有必要讀個專科,亦或者還有一種是連專科都考不上。
  • 什麼專業的好就業?
    教育部在12月3日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研究生教育,說到今年,研究生數量超300萬。看到這個數據,大家肯定會有不少問題。比如,哪些專業的研究生最多?哪些專業的就業不錯?好,下面我就來談談。因此,也許幾年之後,碩士逐步演化為一個過渡學位,但不知道會不會廢除碩士的論文要求,跟國外很多大學一樣,碩士只需要修夠一定的學分,不需要寫論文。哪些專業好就業?大部分的學生讀研主要是為了就業,更好找工作,獲得更高的收入。那哪些專業好就業呢?看各個學校的就業報告就一目了然。
  • 《一句頂一萬句》的5個「毒句」,細品後扎心,戳穿中國式孤獨
    16年一部由馮小剛執導,範冰冰、郭濤、大鵬等明星主演的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中國上映。影片一出就引起了很多底層女性觀眾的共鳴。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多共鳴?其實這本書講的也是兩個孤獨的故事,人尋人,話趕話。我們的孤獨,全在不確定的追尋之中。在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是輕鬆搞笑的,可讀的過程中,心裡卻覺得越來越苦澀,書中最「毒」的5句話,初讀不以為然,細品後卻覺得異常扎心。
  • 論文投稿四處碰壁?記住這6個步驟!
    來源 | 社科學術圈 編輯 | 學術君 很多人在發表論文的時候往往四處碰壁,屢投屢敗,那麼到底怎樣投稿才能提高命中率呢
  • 讀博第三年:我想輟學去送外賣!
    「今年是我讀博的第三年,越來越感覺自己不是那塊料,當初選擇讀博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幹嘛,不想讀了,想回老家送外賣可以嗎?感覺那種簡單快樂的生活比較適合我,哪怕累一點窮一點。」這是一例典型的「讀博騎虎難下」案例,當他考上博士的那天,收到了無數的點讚、鮮花和掌聲,雖然還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成就,但「博士生」的身份讓他自帶傲人光環,但後來發現自己好像很難順利畢業,如果硬剛下去可能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如果放棄讀博必定會遭到周圍人的嘲笑和不解,所謂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這位博士生稱自己想回老家當個外賣小哥,可見其對讀博幾乎已經死心
  • AI頂會 「雲」舉行,優必選科技論文入選ICLR
    受全球範圍疫情爆發的影響,原定於4月25日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人工智慧頂會 ICLR 2020,宣布取消線下會議,完全改為線上。此前,2月7日在美國紐約舉辦的人工智慧頂級會議AAAI2020,也採取了部分線上模式,讓不能到場的學者遠程參會。 雖然疫情讓這些人工智慧頂會充滿變數,但絲毫不影響全球人工智慧學者和研究人員的熱情,他們提交了大量重要研究成果的論文。優必選雪梨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今年也有數篇論文被人工智慧頂會接收,其中,ICLR 2020有2篇,AAAI 2020有4篇,CVPR 2020有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