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人事無常,我們都說哭鬧著來,平靜的離開,歸於歷史,到最後換得一方淨土,永遠的長眠,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在古代人和人身份不同,皇室貴族有很大的皇陵,自然就會有一種人去看守它,我們把他們稱為「守墓人」,蘇軾曾說:「守其初心,始終不變」這就話用來形容守墓人是最合適的了,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就是這樣一位一直堅守初心的人,他就是周德瑞。
守墓人的產生,歷史久遠
守墓人這種在古代可以被稱之為職業的身份到底是怎樣由來的呢?帶著好奇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其實守墓人這種身份一開始只是在封建社會為統治者服務的人,後來由於我們傳統的文化觀念,以及對祖先的尊敬,慢慢的在民間,一些大家族也會有守墓人。
一般我們印象中的守墓人都是年邁的老人,在一個大的家族把逝去的親人葬在一起後,方便祭祀就會有人管理,一般都是與家族關係較遠的孤寡老人,瘦削的身體,穿著黑衣黑褲,白天打理墓地,晚上看守,防止遭受偷盜破壞。他的生活所需費用均由請他的家族所出,本來也是個比較安穩的職業,可是畢竟古代思想比較傳統,崇尚鬼神,加上幹這個的人給人一種陰森森的感覺,所以幹這個的人還是比較少的。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化,這個職業就更加少見了,可是凡事也有意外,有的人守護就不是不是將它看做工作,而是把它看做精神的傳承。
守護的東西特殊,不能含糊
我們今天介紹的老人,周德瑞,其實和傳統觀念裡的守墓人有些不一樣,他守護的不是墓地,而是一塊石碑,無字的碑。這塊石碑高一米左右,其實也是個墓,是他們家族代代守護下來的,堅守了那麼多年,不單單是還因為裡面的東西很重要,還有那一代代長輩的託付。
本來所有人都不知道這裡面是什麼,甚至不知道有這塊石碑的存在,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考古學家為了進一步了解證明上古文明中涿鹿之戰的真實性,來到了河北省,經過一番查找,最終發現了,這個石碑,面對專家的詢問周德瑞是閉口不回,堅決不說這是什麼東西,後來他們又仔細的調查到了涿鹿縣礬山鎮塔寺村,發現這個石碑應該是當年戰爭中某一方的墓穴,看老人這般重視想必裡面的人來頭應該不小。
在專家的一再保證絕對不會對墓做什麼後,老人才說出了真相,這個墓中存放的是蚩尤的屍身。說起蚩尤我們一定不陌生,他和黃帝是是同一時期的人物,在很多年一起一直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面,後來經過多放查證發現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先祖之一,我們現在人口最多的漢族,有一部分部分就是他的後代。
守護的不光是眼前的東西,還有自己的心
周德瑞老人,曾經問專家記者,你們認為蚩尤是什麼樣子的,是禍害嗎?得到回答讓他再次放心,「蚩尤也是我們的先祖之一」,其實蚩尤和黃帝炎帝一樣,在當時都是偉大的統治者,蚩尤統治著九黎部落,作為統治者自然想要為百姓們爭取最好的資源這樣一來,就與黃帝炎帝的部落產生了糾紛,就有了上文中專家考察的涿鹿之戰。《史記》中提到「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帥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經過後人的種種查證,發現那場戰爭也是真實存在的。
後來,蚩尤戰敗,九黎部落有一部分臣服與其他兩個部落,與他們融合發展,就有了我們一部分漢族祖先也是蚩尤的現象,也有一部分不屈服,從中原地區向南遷徙,現在的雲南一帶的很多人就認為自己是蚩尤的後代,所以蚩尤也可以成為我們華夏的先祖,這個論題是完全成立的。
周德瑞老人稱,他們家族守護的就是蚩尤的屍身,為了更好的保護這座意義非凡的墓,他們家族就在深山中生活,減少它的曝光度,就連他們家族的人,也只有在上一代守墓人年邁後才會將這個秘密告訴下一個守墓人,就這樣一直堅持。守護的除了裡邊的東西,還有自己的心,日復一日的守護,檢查,是這個家族日復一日的堅持。
代代流傳,精神不滅
之所以將這個真相公之於眾也是因為現在人們思想的改變與提升,我們不斷的了解歷史,與歷史上的真相不斷揭秘,越來越理性的看待問題,正是因為這些改變才讓周德瑞說出了真相。他講,開始蚩尤的形象被醜話了,他怕說出來受人的破壞 才一直不敢聲張。
但是說出裡面的東西他是會堅決拒絕一切開採,不論是專家還是心懷不軌的小人,他都會堅決的保護這座墓,這個家族守護了這座墓已經有五千年了,經歷了多少時代風雨洗禮,從未離去,這是守墓人家族代代相傳的精神,也是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品格。
與傳統的守墓人一樣,周德瑞家族也是只有老人才會承擔,周德瑞在他六十一歲的時候擔任了這項有責任的任務,時間過的飛快,現在周德瑞的工作,也快到了結束的時候,但是傳承還是要繼續的,周德瑞的兒子在年輕的時候不幸離開了,這項工作便傳到了他女婿的手上,相信他的女婿也會繼承他的各位先祖的精神,做好守墓人的工作。
我們所說的守護其實不單單是對於裡面的東西,更多的是精神,我們傳承的東西亦然,這是我們中華兒女最寶貴的東西,希望可以永遠的流傳下去。
結語:
對待歷史我們要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那些過往的種種都應該記住,那塊石碑對於周德瑞家族來說是值得代代守護的東西,對於我們來說也是,那也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精神,我們能做的就是不去破壞,減輕守墓人的工作難度,讓石碑可以更加完好的得到保存,上更多的後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