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2021-02-15 作業幫

本文由錢志亮工作室授權轉載

ID:qzlgzs

論孩子最讓父母感到頭疼的問題,下面這些一定榜上有名:

上課容易跑神、難以集中注意力;

寫作業時總是要玩玩這摸摸那,拖拖拉拉;

玩起電子產品來就忘乎所以,管不住自己;

不能做到按時起床睡覺,生活習慣比較差;

······

其實這些表現的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缺乏「自制力」

高爾基曾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

自制力,是一個人走向成功十分重要的心理素質。

研究表明,比起智力、性格,自制力對於未來成就的影響更大。

一個孩子是否有較強的自制力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還有人際交往上

有自制力的孩子,通常成績更優異,習慣更好,也更容易贏得友誼。

自制力的培養其實也是毅力、堅持、意志力的培養,這些良好的品質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在孩子自制力發展這個問題上,家長起著關鍵性作用,做好下面這三點很重要

很多父母等到孩子青春期時,表現出很多壞習慣才開始著急,往往有點為時已晚。

因為一個孩子的言行習慣是從小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會越來越根深蒂固,再想糾正需要花費巨大的心力。

喜歡溺愛、放任、縱容的家庭,孩子通常比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

其實孩子的自制力比我們想像中要強。

關鍵在於父母平時有沒有給孩子立規矩,講原則,讓孩子明白自己言行的界限在哪裡。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自制力不行,是父母原則性不夠強。

可能在看到孩子撒嬌、耍賴、哭鬧後,就妥協了,打破了既定的規則,讓孩子嘗到了甜頭。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用太多規矩約束了孩子的探索行為,但是一些必需的規矩還是要有,比如對於零食、電子產品、作息時間的要求等。

建立規則時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討論,由孩子自己說出來的規矩,他會更樂意去執行。

定下了規則,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語氣、情緒可以很溫和,但是態度和立場必須堅定。

比如:規定了孩子每天只能玩10分鐘電子產品,如果孩子玩了20分鐘,那麼第二天就不許玩,不管孩子怎麼要求都要拒絕。


在適當的規矩中,孩子會慢慢由他律變為自律,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能超過多長時間,自制力得到發展。

當孩子做出專注、有自制力的行為時,家長可以給予鼓勵和讚美,可以更有效地發掘孩子的潛力,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曾明確指出:

在童年和少年的早期,在7-11歲時,就要教會一個人的自我管理,還要讓孩子們學會「強制自己」的能力。

若是錯過了這個時期,以後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重新教育』」問題。

孩子的自制力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緩慢的過程,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中慢慢培養。

首先,父母應該給孩子做好榜樣

讓孩子看到父母規律生活、說到做到、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有良好的管理和約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其次,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自制力發展。

父母應做到不粗暴對待孩子,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孩子「不做了」、「乖乖聽話」,並不能起到本質作用。

這就需要父母平時對待孩子有足夠的耐心,不用情緒壓制孩子,而是要循循善誘。

對於孩子反抗、挫敗的情緒,父母應表現出理解和接納:

「我認同你的情緒,

可以幫助你疏解,

但我也要堅持我的原則。」

在正面管教下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也有規矩的約束,會充滿安全感。

這樣才能發展出更加穩定的自我,從內心生出源源不斷的力量來更好地管理自我。

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投入越多,孩子自制力通常會發展的更好。

這就告誡家長平時要捨得花時間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的想法。

讓孩子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開始,可以逐漸訓練出更好的自制力。

父母不要過分放縱孩子,反之,也不能過多控制孩子。

很多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好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孩子處於一種被控制的狀態,不能有自己自由做主的空間,很少有機會鍛鍊自我控制。

這樣嚴格、一板一眼的管控不利於孩子自制力的發展。

不僅容易引發孩子的反叛心理,而且一旦當孩子處於一種充分自由的狀態下,他反而會變本加厲地「放縱自我」。

孩子在感到自己做主的事情上,會表現出更強的自制力。

在一些事情上,家長可以給孩子適當的自主權,讓他有做選擇、做決定的自由空間。

比如放假了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玩,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允許孩子有放鬆和盡情玩耍的時間。

在這種狀態下的孩子,是主動的、自覺的,做事情時才會有高注意力和高效率。

家長也可以幫助和提醒孩子養成有計劃地做事的習慣,學會放眼未來,享受掌控感和自由度。

想養出優秀的孩子,

就從培養他的自制力開始吧!

—END—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在看給你比心

相關焦點

  • 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就姑且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從小開始學網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吧!在很多家長眼裡,給孩子報一個「網球」興趣班與那些「畫畫」「舞蹈」「桌球」「鋼琴」差不多,只是去「玩玩」,去培養孩子的「興趣」而已。絕少有家長一開始就抱著走專業、甚至職業的目標去讓孩子學網球的。
  • 擁有強自制力的人更容易成功
    但是一旦面臨意外變故,就像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樣,那麼擁有強自制力且擁有一些積蓄的人的日子過得絕對要比那些自制力很差的人、平常基本都是月光甚至是月欠族的人的日子要強得多。畢竟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時間並不算短,人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要呆在家裡,不能夠上班,自然在這段時間裡是沒有收入的。
  • 那些被逼婚的女孩,後來都怎麼樣了?
    從小被灌輸「相夫教子」的觀念,長大後職場上經歷著性別歧視,甚至性騷擾,還有更糟糕的,連婚姻幸福都無權左右,一直被家人父母逼婚.如今,那些曾經被逼婚的女孩都怎麼樣了?在海南省瓊中縣,黎族山區,有這麼一群姑娘,正在被父母逼婚。
  • 【健康撫州】那些斷舍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健康撫州】那些斷舍離的人,後來怎麼樣了?輔導班不能停,萬一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聯繫人先不刪,萬一哪天幫得上忙呢!……仔細想想,你為了生活中的多少個「萬一」,把自己的日子搞得千頭萬緒,苦累不堪!享受清爽人生,愛自己,就要斷舍離。
  • 堅持早起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嚴歌苓說:「我當過兵,對自己是有紀律要求的,當你懂得自律,那些困難都不算什麼。」正是這份自律和堅持,給了她源源不斷的創作力,寫出一部又一部優秀的作品。其實,當一個人決定早起的那一刻,他就已經跑在了絕大數人前面。利用早起的那段時間,合理規劃安排自己的時間與生活,這樣的人往往也能更好的謀劃自己的現在與未來。
  • 那些事業單位的臨時工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人的經歷,那些事業單位的臨時工們後來都怎麼樣了?匿名網友一做了兩年臨時工,今年終於上岸了,來分享一下我的感受。第一,沒有考公的決心,不要做臨時工。我認為臨時工就是為了考公務員過渡,沒有第二種原因。有的人當了臨時工會有一種自己是公務員的錯覺,感覺自己跟正式工除了工資低點好像沒什麼區別,慢慢把臨時工真的當成一份工作來做。
  • 被情緒暴力傷害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太多孩子因為父母的情緒暴力而變得戰戰兢兢,膽小甚微。他們面對父母的情緒暴力,不敢還嘴,不敢反擊,甚至一個反抗的眼神都不敢有。知乎上曾有一個問答:那些長期遭受情緒暴力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她說,從自己記事起,總會無緣無故地被父母兇,甚至遭遇冷暴力。有次,媽媽叫自己洗碗,自己因為作業多沒洗。為此媽媽非常生氣,邊洗邊罵自己,後來自己實在聽不下去了,對媽媽說道:算了,你別洗了,我洗。
  • 那些3歲識千字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不要再輕信謠言了!
    前段時間在網上經常看到一些言論說,「不要讓孩子太早識字,6歲之前沒有必要「,「那些3歲之前就認識上千字的孩子,後來也沒發展多好。」我看到這些言論總是聞到一股酸酸的味道。要不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那些3歲識千字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希望大家看完之後不再輕易相信」不要太早識字「這樣的謠言!
  • 那些嫁給有錢人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我從小就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家窮,沒錢供我上學。後來我意外懷孕,她才勉強同意了我們的婚事。 生下了兒子,我以為自己在他們家的地位會高一些。沒想到一年後,他媽媽給我50萬分手費讓我離婚,我老公沒有出面阻止,對我的態度也大不如前。當時我就隱隱覺得那是他跟他媽合夥的計謀。 於是我收下錢,離了婚,扔下了兒子。 關上門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好像得到了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得到。
  • 那些做情婦或小三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身邊總是流傳著一個又一個關於小三情婦的故事,這些做小三或者情婦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呢?今天給大家分享兩個故事,讓各位看官略微了解了解。lisa不是個美女,她之前有過一段婚史,老公會打她,後來她忍無可忍就離婚了。她把孩子給她哥哥撫養,一個人跑到深圳去打工。在深圳認識了一個有錢人,也不知道怎麼就勾搭上了。
  • 那些堅持喝茶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堅持喝茶的人,往往比其他同齡人,顯得更年輕態一些。什麼是年輕,有人說是十八歲的青春時光,有人說是二十多歲的風華正茂,有的人認為中年以前都是年輕。誠然,外貌上的美麗,讓我們對年輕有一個清晰的定義,但正如一句話:「一個人40歲以前的臉是父母決定的,但40歲以後的臉卻是自己決定的。」
  • 那些去銀行上班的年輕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去銀行上班的年輕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2020
  • 那些散養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等他自己成家後,比比當時的同班同學,學習成績好的,發展都很不錯,處境明顯要強於那些不努力學習的孩子。 姐夫是鄉鎮學校的老師,雖然在農村屬於文化人,但對孩子的教育,也大多體現在教育孩子要孝順等傳統方面,其他就是和養小雞一樣,吃飽了,任其自由的奔跑于田野(村裡),不問孩子的成績,只要該上學時去上學,放學時回家,沒有在外面惹是生非就行。
  • 那些離婚不要孩子的女人,後來都過得怎麼樣了?
    霞姐,離婚4年「不是不想要,而是要不到」我離婚是因為我的婆婆,見不到孩子,也是因為她。我是未婚先孕,所以匆忙扯的證,不僅酒席沒辦,婆婆連彩禮也沒給。等到女兒生下來,他們一家人就開始翻臉了。整個月子期間,他們家沒有帶過一次孩子,更沒有給孩子換過一次尿布。孩子哭得厲害,婆婆只會在旁邊冷嘲熱諷說我沒奶給孩子吃。還天天慫恿他兒子:可是當我爭女兒的撫養權時,他們家卻說,那是他們的後代子孫,不讓我帶走。我不甘心,可是因為沒有工作,沒有房子,法院認為我沒有撫養孩子的能力,最後我還是失去了她。
  • 那些乖巧懂事、善良可愛的女孩,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老師在家人同學眼中始終都是一個品學兼優乖巧懂事乖乖女的形象。然而這樣一個單純善良的人兒,卻在一次陰差陽錯的意外中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性的嫉妒和扭曲,唐小米也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卻要將同樣的傷害強加在易瑤身上,甚至想要侮辱易瑤來達到自己進一步傷害易瑤的目的,其心之毒,令人髮指。那些被誇懂事、乖巧的女孩,後來都怎麼樣了?引述美國心理學家的話:「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按照標籤所標定的那樣去塑造自己。」
  • 「拍女生裸照發群裡,毆打同學,」那些遭受校園暴力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只是聽說要打人,就來了」在最單純最美好的年紀,遭遇一場可怕的噩夢,那些打人者的身影,我相信被打者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忘記。這就是為什麼施暴者愈加猖狂,而被打者選擇忍氣吞聲,獨自承受02那些經歷過校園暴力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那些咬指甲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有不少媽媽給我留言,說孩子愛啃指甲的事兒:@如茉莉:我家姑娘都上初二了,一直咬指甲,手指頭都變形了,無法可施。@琳兒:我兒子嚴重時手指頭皮都是破的。@清荷:我到現在還啃手指。心理學認為,最初孩子用咬指甲來緩解壓力,經過父母強烈的提醒和制止,咬指甲行為反而會被強化,並保留下來,變成用來釋放情緒的固定行為,甚至愈演愈烈,變本加厲。如果想盡辦法,拼命制止也沒能改變孩子,你白費力氣,孩子還要遭罪,說明思路和方法都有誤。因此,面對孩子咬指甲,父母的處理很關鍵。
  • 足購愛:那些做足療技師的姑娘,後來都怎麼樣了?
    身為社會邊緣人群體之一,足療技師太容易被人忽略,以至於所有人都忘了,在中國,約有3000萬人在從事足療行業。而這其中,又有多少是從農村出來務工的?談及對邊緣人的研究時,社會學中最常用的一個標籤就是「歸屬感」。
  • 那些整容過度的漂亮女明星,後來都怎麼樣了?
    今天小編來和大家聊聊那些整容過度的明星,後來都怎麼樣了?崔智友相信喜歡韓劇的朋友一定看過冬日戀歌,並且認識裡面的惟珍,而她的扮演者就是崔智友。那時的她是80後年代的記憶,氣質純淨,相信每個人都夢想著擁有一張那麼乾淨清純的臉吧!如今的崔智友如軍的崔智友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靈氣和純淨,真是令人遺憾啊!
  • 那些每天晚上跑步減肥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而關於「那些每天晚上跑步減肥的人,後來都瘦下來了嗎?」的問題中,更多的段子手則聊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堅持下去,答應我。一定要破200。不要問我為什麼,我的200就是這樣來的。」「不放棄,至少你會成為一個健康的胖子。」「跑著跑著就到擼串一條街了。」「跑步運動,胃口肯定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