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散文:飯館裡的鄉愁

2020-12-21 南窗閒稿

在瀘州居住的日子,我喜歡去柏楊坪那間「敘永飯店」搓一頓。雖然瀘州餐館眾多,我卻獨愛這間大家俗稱的家鄉人開的「蒼蠅」館,因為這裡的菜是家鄉的味道,酒是產於家鄉的酒,人是來自家鄉的人……

我奇怪的行為,妻子不甚理解。夫妻都是敘永人,在家裡做出來的菜難道給「蒼蠅」館做出來的菜有很大差別?她所不知,對於離開家鄉的人來說,看見家鄉人,看見家鄉人開的飯館,就有一種親切感,不管認識或不認識。

在這裡,熟悉的鄉音如一壺歷久彌新的老酒可以醉倒每一位食客;在這裡,可以無所顧忌地用我們才能聽懂的家鄉話大聲擺「龍門陣」;在這裡,可以隨意用家鄉餐桌上習慣的方式猜拳行令尋找樂趣;在這裡,可以吃到家鄉美食熟悉的味道……所以,每天吃飯的時候,這裡便匯聚了來自這個城市四面八方的家鄉人。

每一次,我都興致勃勃而去。一碗白豆花、一個回鍋肉、一碟花生米、二兩老白乾,慢慢愜意地吃著家鄉味道的佳餚、喝著來自家鄉的酒、聽著老鄉們熟悉的鄉音、聞著熟悉的飯菜味道、看著老鄉見老鄉溫馨的場面,飯館不大的空間充滿了濃濃的鄉音、鄉情、鄉味,那怕是一句簡單的么喝聲都是家鄉人心靈的約會,鄉情的碰撞……

家鄉人開的「蒼蠅」館,駐足著家鄉人揮之不去的鄉愁。我們吃的並不是菜,喝的並不是酒,而是牽掛家鄉的一份鄉愁和對家鄉親人的祝福。吃著家鄉味道的菜、喝著家鄉釀的酒、聽著熟悉的鄉音,如同回到家鄉美麗的原野,在桃紅柳綠間尋找到那份戀戀不捨的鄉情……

鄉愁是什麼?詩人余光中說,鄉愁有時就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什麼?我也不止一次問自己,酒酣之際,我忽然明白,我的鄉愁就是這「蒼蠅」館裡的鄉音、鄉情和鄉味……

作者介紹:冷潤生,號紅巖居士,中國散文家協會、詩賦學會會員,瀘州市作家協會、詩詞學會、評論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獲全國散文徵文獎。小說、散文、詩詞作品發表在全國及海外30多家報刊雜誌;新聞、通訊發表在國家10多家核心媒體、重要媒體、重點新聞網站。作品收入《盛世長謳》《時代頌歌(全國詩歌散文精品大觀)(精)》《中國人文地理散文精選集》《林中鳳凰》《紙上時光·當代優秀散文精品集》《瀘州文藝評論作品選》,著有散文集《狼騰文集》,評論文集《憑窗縱橫》《隨風聽雨》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赤子余光中,散文也鄉愁
    余光中,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他那首《鄉愁》,寫出來多少人的心聲,特別是海峽兩岸統一的美好願望,感動著無數人,「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分裂離別之苦躍然紙上。但其實余光中不僅僅是個詩人,他還是散文家,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這是余光中寫作的四度空間。
  • 博物志·鄉愁與散文自留地——讀戴小雨的《大雪是被子》
    卓今 散文作為一種情感連接物,與人,與自然萬物的對話方式最為貼心,它可以讓人放下一些虛假的包裝,還原一個赤子的姿態。我們想要知道一個作家話語方式和價值立場,不用看其他文體,只需看他的散文。那些花草、樹木、風物掌故、人情風俗,收納在記憶的儲存櫃裡,一件件拿出來,就是一個個鄉愁承載物,它們非常具體,真實可觸,無論是地名還是物件,都能勾起遊子深情的回憶。走過常吉(常德至吉首)高速的人會有一種感覺,這一段有許多奇異的地名,「借母溪」一看就是一個信息量很大的故事,「筲箕灣」就是地形與用具的類比,「且朋溪」大概是出自秀才之手吧,「夯齊衝」多半是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
  • 【第一屆「滹沱河杯」 鄉愁散文詩歌大賽—081】| 楊秋梅:廚房裡的愛
    走進乾淨的廚房,翠綠的甘藍浸泡在淡鹽水裡,噴香的肉餡已準備停當,一團白生生的麵團躺在面盆裡,正在醒發。「早晨我出去遛彎,那早市上的甘藍和肉可真新鮮,給你們做水煎包吧。我買了菜,發上面,就弄餡。到客廳坐會兒吧,還早呢。」母親拉我坐到沙發上,茶几上果盤裡有香蕉和洗好的葡萄。總是這樣,說是等我們來了一起做,可等我們到家,活兒已經幹完一大半。
  • 本草裡的鄉愁 ——讀楚林散文集《詩經如畫 本草如歌》
    讀她第一部散文集的時候,非常意外:中藥裡怎麼藏著那麼動人的詩意詩境詩情;一個醫生,怎麼能寫出這麼優美雋永的散文。讀第二部的時候,這種意外可能就會消失。本草就是詩,楚林就有能力寫出優美雋永的散文。楚林生在中醫世家,長在中醫世家。她本人讀的就是醫學專業。大學畢業後直到現在,一直在醫院當醫生,治病救人。散文創作,說到底是她的業餘愛好。
  • 品讀 | 楊鐵光:血脈鄉愁的文學觀照 ——含辛散文《故鄉是一根扎在心裡的蒺藜》漫評
    《故鄉是一根扎在心裡的蒺藜》,是一篇書寫鄉愁的散文,也是一篇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的作品。鄉愁,是當下文學創作熟悉的題材,並不算新鮮,但在含辛老師的筆下,熟悉的題材,不因襲陳套,不隨波逐流,人和故事的表達以及所引發的系列思考都是不一樣的,充滿了由內而發的真實和力量,可以說,這是這篇散文有別於其他同類散文作品的特殊價值和魅力所在。
  • 魏富林:小飯館裡的現實對白
    網絡圖文|大漠蒼狼高原小鎮的一個小飯館裡
  • 沉入生活深處,留存一份紙上的鄉愁——讀周榮池長篇散文《一個人的...
    作者:張堂會(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江蘇高郵作家周榮池的長篇散文《一個人的平原》(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聚焦裡下河平原的風物民情與村莊歷史,詳細描繪了一幅裡下河平原萬物生長的畫卷,建造了一座裡下河平原的文化博物館,為市場化進程中進退失據的鄉人留存了一份紙上的鄉愁。
  • 慈竹林裡的鄉愁(散文)
    每年四月,一場春雨過後,在地裡蓄積養分已久的慈竹筍搖搖晃晃,探頭探腦衝出地面。一個個筍殼略顯泛白的慈竹筍,隨著氣溫的回升,不出半個月,就有30釐米高。那時,是慈竹筍最鮮最嫩的時候,正好吃筍。每年,奶奶總會拿一把彎刀,背一個背篼,在早上進慈竹林砍筍。不一會兒,就能砍滿滿一背篼。脫掉筍殼,切成薄片,丟進鍋裡用沸水煮二十分鐘,再撈出用清水漂一個小時。
  • 皇崗邊檢站民警張學任原創散文集《美麗的村莊》正式出版發行
    △皇崗邊檢站民警張學任原創散文集《美麗的村莊》正式出版發行。 本次張學任傾情打磨的另一佳作散文集《美麗的村莊》,收錄了他利用業餘時間,擯棄浮躁,撲下身子,「沉」到鄉土裡去,以細膩的筆觸,慷慨抒寫的80篇禮讚生活的散文作品,共計16萬字。鄉土是中國人的精神基座,也是中國文學不動的根脈。
  • 散文:酒與人生(原創)
    生而為人當自由記錄生活擴展閱讀 原創 散文|故鄉.故鄉(原創)原創 原創散文:《愛在離別時》原創 史實檔案|孫家梁大屠殺(原創)原創 散文|亂花漸入迷人眼(原創)原創 原創散文:消失的露天電影原創 原創散文:遊走長白山原創 散文| 回望2020(原創)原創 散文原創|我讀曾國藩聆聽|戴望舒散文詩歌:十四行,雨巷,獄中題壁微信號 :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如今,他的靈魂一定還在筆墨文字裡,在山川湖海間快樂的暢遊。 他深深愛著中華傳統文化,他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他說他的血液裡有一條叫做黃河的支流。 初識余光中先生是《鄉愁》而後再讀《尋李白》時,便被其中的名句所驚豔到: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幾句詩歌,內容精簡,但是文字卻豪邁有力,想像奇絕。
  • 李敬澤祝勇等獲第五屆琦君散文獎 辨認歷史、書寫鄉愁、領悟自然獲...
    「琦君散文獎」為每年一屆的專業散文獎項,2016年由十月雜誌社和甌海區人民政府共同設立。該獎項以甌海籍臺灣地區著名作家琦君命名。自2016年『琦君散文獎』啟動以來,至今已舉辦5屆,具有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力。
  • 《孤獨的靈魂當慣於遠徵》出版 收錄余光中70年散文精選
    半島記者 黃靖斐提起余光中,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幾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首《鄉愁》,遍傳兩岸,但由於《鄉愁》光芒太過耀眼,很容易遮蓋余光中的其他創作。近日,新華文軒出版了余光中70年散文精選《孤獨的靈魂當慣於遠徵》,收錄了他以《思蜀》為代表的多篇「思蜀」之作,共同勾勒出對童年生活的重慶「悅來場」的念念不忘。余光中(1928—2017),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他還是梁實秋的學生,胡適的忘年友;聽過冰心、曹禺的講座;與呂叔湘的女兒同窗,林海音的鄰居和文友……其文學生涯悠遠,底蘊深厚。
  • 余光中最經典的八首詩,愛那首《鄉愁》,是否也能勾起你的鄉愁?
    余光中一生的社會頭銜很多,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他的作品廣泛收錄在課本當中。那首最為著名的《鄉愁》,曾經被選入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當中。憑藉這首《鄉愁》,余光中被譽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
  • 第二屆好生活好散文原創作品 【102】尚憲利: 父親的新興裡腋拐
    俺80師240團潛伏在新興裡山北坡,背陰,風大,雪狂,氣溫零下40度,戰士們身著浙江平湖的單薄軍衣,穿膠鞋,缺糧少彈!我們240團奪取了內洞峙附近一線高地。我和尚哥都凍成了冰坨。尚哥又負重傷,昏迷了。我拖著他艱難行進……」「俺倆醒來時,在一個洞裡,女護士告訴我們,叫龍水洞,這裡是九兵團十九野戰醫院第三醫療隊。原來,這場惡戰打的異常慘烈,北極熊被徹底打垮。
  • 鄉愁:余光中的眼中都是真情流露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讀這首詩的時候恰是香港回歸那一年,在教室裡捧著先生的一冊詩集,別有一番感慨,那時,對鄉愁還沒有什麼概念,但是,等到十幾年後,經常在外奔波的時候,對這一概念就清晰了許多,也恍惚了許多,多少日子裡,午夜夢回,忍不住淚灑滿巾。
  • 文學追夢人孫煥華:饅頭店裡的散文情,年過半百依然執著文學夢
    饅頭店裡的散文情 年過半百依然執著文學夢——訪膠東散文作者孫煥華文|王向榮一件從河南發往山東煙臺海陽小紀村的快遞,裝著兩本1983年第5期的《少年文藝》,送到收件人孫煥華手中。感受到文學寫作帶來的喜悅,隨後孫煥華又嘗試在《海陽文藝》上投稿,散文《春天裡的祝願》的發表,讓他又拿到了人生第二筆12元稿費。這次,孫煥華沒有將稿費花掉,而是把全部的稿費都給了母親貼補家用,12元在那個年代對一個孩子來講,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一顆文學寫作的種子,正悄然在他的心裡萌芽。作品的發表,激發了孫煥華的寫作激情,他把空閒時間全部都用到了讀書和寫作上。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 代表作《鄉愁》
    視頻:詩人余光中生前朗誦《鄉愁》珍貴視頻曝光,時長約1分18秒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臺媒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余光中日前疑似小中風入院,肺部有些感染,轉進加護病房。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三鄉愁詩一般包含的內容為思念故鄉的親友,眷戀家鄉的草木與故土,懷念家鄉的美好風俗人情。杜甫在這首詩裡懷念的是他的幾個兄弟,因為戰亂社會動蕩不安,為兄弟們的安危憂慮。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秋邊」兩個字有版本為「邊秋,意思就是秋天的邊塞,或者是邊塞的秋天。戍鼓就是邊防樓上打起的更鼓,更鼓只要一敲響,路上就不能再走人了,這在古代叫宵禁。
  • 東張西望中,鄉愁從她手心中流過——讀李紅豔的《蹤跡》
    幾乎是在大半天的時間裡,狼吞虎咽地讀完了《蹤跡》。因此想起來我在魯迅文學院讀書時,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出來時,一位在北京電視臺的女同學搶先把還散發著油墨香的小書拿去讀了一遍,送還我時書中還夾了一張紙條:我因此知道了你的另一半。我看後哈哈大笑。我問那位女同學,我的那一半是什麼,她笑著說:愛情。我還記得那一刻,夕陽正暖暖地照在魯迅文學院高高的綠蘿上,她在夕陽中的笑臉像一縷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