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余光中的眼中都是真情流露

2021-01-19 李秋言

猶記得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讀這首詩的時候恰是香港回歸那一年,在教室裡捧著先生的一冊詩集,別有一番感慨,那時,對鄉愁還沒有什麼概念,但是,等到十幾年後,經常在外奔波的時候,對這一概念就清晰了許多,也恍惚了許多,多少日子裡,午夜夢回,忍不住淚灑滿巾。

據說,當時寫這首《鄉愁》的時候,先生僅僅用了二十分鐘時間,可見是真情流露,這情感是他的表達,也總是讓我們記住,留存在腦海裡,一輩子。

餘先生一生從事詩歌、文學、評論、翻譯等工作,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民國散文大家梁實秋稱其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就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自稱是他的粉絲,認為真正高明的繼承就是將中國古典文學熟到了骨子裡,顯然先生做到了這一點。

看看這些文字,總會時刻讓我們有新的感觸:

——書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隨便。老師考學生,畢竟範圍有限,題目有形。學生考老師,往往無限又無形。

——我寫評論,在文體上有點以文為論。在精神上,卻像是探險的船長在寫航海日誌,不是海洋學家在發表研究報告。

在他的文字裡,不只有鄉愁,更有生命的摯愛深情。

他曾經給妻子寫過這樣一封信:「你的眼睛可真好看,裡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雲霧、花鳥,但是我的眼睛更好看,因為我的眼裡有你。」樸素的文字讓感情在一瞬間真情表達,不想被感動都不行,情人眼裡出西施,在愛人眼裡,被愛的人就是所有。

你再看看關於對李白的認知:「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讓我想起了李白的《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先生的文字總是不其然地讓你心有所念,總是能說到你的心坎上,也總是讓你欲罷不能,閒暇時,在書房內安靜地坐著,冥思,醞釀,讀他的文字,你要能夠用心去體會,絕不是空乏其談,更不是走馬觀燈,用心、用念、用整個地投入,才能體會其中的韻味。

2017年12月14日,先生病逝,享年89歲,從此,我們再也無法聆聽他的聲音,感受他的所思所想,但,他的那股子愁緒始終還是在骨子裡徘徊,雖然,臨終也未能釋放自己的內心愁緒,可是,我們相信,先生內心深處的願望總有一天會實現,兩岸一家親,家,就是揮之不去的影子,始終存於腦海,即使有所羈絆,也完全不會影響對它的思念。

時隔三年,這套三周年紀念文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再讀一遍余光中,《美得剛好:余光中漫談文藝之美》中收錄了多篇先生評述莎士比亞、梵谷、李白、杜甫、林海音、梁實秋等人的精彩文章。從先生獨特視角用流暢的文筆和清明的分析,剖開刻板乏味的文學史料,帶你體會這些名人大師少為人知的另一面。

《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選》則收錄了先生四個女兒回憶父親的真情文章,給你一個不一樣的先生。裡邊不只有鄉愁,更有生命的摯愛深情,他用深情筆觸書寫樸素日常、浩瀚萬物,把對生命的熱愛一字一句傳達給世人——最好的生活,是拿一生珍重地對待一個人或一件事,在平凡的日子裡,活出深情與真意。重要的是,內中還附有珍貴的《鄉愁》詩歌手稿書籤。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余光中詩歌精選集》則收錄八十組經典詩作,跨越詩人整個創作生涯,涵蓋各式風格手法,如膾炙人口的名篇《鄉愁》,自況心境的《七十自喻》,詠懷歷史的《尋李白》,表達美妙情致的《三生石》《風箏怨》,回望江南春雨的《春天,遂想起》……

篇篇精華,句句可誦。余光中的詩,一生只要讀一次!從1971年的一個晚上,余光中用20分鐘的時間寫下了《鄉愁》,便開始了屬於他的「鄉愁時代」,詩人在詩歌裡貫注的情感和生命力量,讓人無法抗拒,引起了大眾的強烈情感共鳴,影響了兩代人。

相關焦點

  • 余光中:跨越距離的鴻溝,別樣的「鄉愁」沉澱成時代的心聲
    鄉愁是文人墨客筆下的主題之一。它在李白和席慕蓉的詩裡,在三毛的文章裡,在鋼琴王子理察·克萊德曼的琴聲裡,歷代描述鄉愁的佳句比比皆是,當代詩人最經典的當數余光中的代表作《鄉愁》,鄉愁也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
  • 余光中的「鄉愁」/作者:邵明
    ——余光中走了,他的「鄉愁」將永存。 大年三十,青明,中秋月圓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每每看到余光中老師的文字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每每念到此時,我就會眼含淚水,有人告訴我,這就叫人生。 余光中在思念母親時寫下的「鄉愁」,何不是人生的歷練,發自內心的傾訴。
  • 記余光中:鄉愁之外(舊文)
    一首《鄉愁》讓無數內地讀者認識了余光中,「鄉愁詩人」的符號也遮蔽了余光中。那麼,在《鄉愁》之外,他是什麼模樣?82歲的他尚能飯否?寫作、翻譯、教書、自駕遊,抽空還做簡訊大賽評委。「私德有如內衣,髒不髒自己知道。聲名有如外套,美不美他人評定。」不用手機的余光中編的這條簡訊,也許可以讓我們循此去了解這位詩翁的另一面。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寫的這首《鄉愁》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和願望。而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正是那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
  • 鄉愁·余光中
    作品賞析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 每日一詩|《鄉愁》(余光中)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余光中,著名的不僅僅是《鄉愁》
    余光中,著名的不僅僅是《鄉愁》余光中,福建永春人,一九二八年生於南京,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余光中之《鄉愁》聞名天下,其馳騁文壇也有五十餘年,他有哪些經典之作呢?青青邊愁香港時期前三年的散文集《青青邊愁》是余光中中年的散文集,所收幾乎全是香港時期前三年的作品,有的抒情,有的議論,有的是長文,有的是小品,按其性質分成四輯,其背景在純文學版的後記裡已經詳述。書出之後,也曾引起一些反應。例如《高速的聯想》、《沙田山居》、《尺素寸心》三篇抒情文,都常入選散文選集,甚至譯成英文或納入課本。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 代表作《鄉愁》
    視頻:詩人余光中生前朗誦《鄉愁》珍貴視頻曝光,時長約1分18秒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臺媒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余光中日前疑似小中風入院,肺部有些感染,轉進加護病房。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餘老已逝,留給我們無限的鄉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 《鄉愁》作者余光中人品如何,為何眾說紛紜?
    余光中其人及其代表作中國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余光中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也有人對於余光中先生的人品有不一樣的看法。有一次余光中先生在北師大珠海分校演講,回憶創作《鄉愁》時的心境。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自己回大陸次數多了,原來瀰漫心頭的鄉愁已逐漸淡化。
  • 鄉愁,是余光中永恆的《赤子》之心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四時風雲際會,滄海桑田,但余光中的鄉愁卻始終沒有消除,這一點在他的散文集《赤子》中也有所體現。《赤子》收錄了余光中先生,從1961年到2001年間的著名散文25篇。
  • 遊子余光中,走了!帶不走的,是那抹「鄉愁」
    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 赤子余光中,散文也鄉愁
    余光中,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他那首《鄉愁》,寫出來多少人的心聲,特別是海峽兩岸統一的美好願望,感動著無數人,「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分裂離別之苦躍然紙上。但其實余光中不僅僅是個詩人,他還是散文家,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這是余光中寫作的四度空間。
  • 余光中最經典的八首詩,愛那首《鄉愁》,是否也能勾起你的鄉愁?
    2017年的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歲。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詩多變,詩風因題材而異。初識余光中還是他那首最著名的《鄉愁》,這首詩是余光中1972年所寫,這是因為他跟隨父母在1949年便離開故鄉,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完成。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是寫不盡的題材。八九十年代的鄉土文學,包羅了小說,詩歌,散文等多種文學題裁,可謂是一股清流,白馬都很喜歡讀。那時正在初中讀書,在一本雜誌上遇見了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它是一首真正的現代新詩。說它是真正的詩,是與現在的一些詩人寫的詩歌作品相比較的來說。
  • 莫言公開評價余光中,並模仿《鄉愁》寫打油詩,句句詼諧卻有哲理
    魯迅筆下的《社戲》、《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鬱達夫筆下的《懷鄉病者》;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透過這些名家的文字,我們可以窺見「魯鎮」、「紹興」、「富春江」、「湘西」,虛虛實實,都是文人們靈魂的家。這一點,在當代文壇也體現無疑,莫言筆下的「高密」便是一個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事實上,每一個作家,都有一塊內心柔軟的地方。
  • 思鄉心切的余光中,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的才情、豪情,以及真情
    說到余光中,大家都能記得他的那首《鄉愁》,讓兩岸人民感動萬千,感動於他的那份思鄉心切,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緬懷余光中,莫言仿照《鄉愁》寫下一節詩,終於明白他為什麼成功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鄉愁》寫於1971年,可五十年過去了,這首詩還是像籠罩在我們心頭的愁雲濃霧,明明下著故鄉的雨,卻總是淋不到乾涸的心,瘙不到那陣隱隱作痛的癢。
  • 緬懷余光中,莫言仿照《鄉愁》寫下一節詩,短短4句贏得滿堂喝彩
    余光中的《鄉愁》寫於1971年,可五十年過去了,這首詩還是像籠罩在我們心頭的愁雲濃霧,明明下著故鄉的雨,卻總是淋不到乾涸的心,瘙不到那陣隱隱作痛的癢。在這首詩中,余光中的鄉愁越來越濃越來越烈,思念、愛情、生死還有祖國,他的聯想含蓄有力,他的情感劇烈燃燒,挑動著讀者的愁思,照進了歷史與現實。
  • 《鄉愁》「把藝術當作詩來做,把詩當作藝術來做」的余光中
    公園裡,一位60左右的老者一邊散步,一邊朗誦著鄉愁":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老者聲音渾厚,感情充沛,我平常也喜歡朗誦,他瞬間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於是攀談起來。老者見我帶著老母親散步,羨慕地眼神看著,然後和我交流起朗誦的感受,說每次朗誦這首"鄉愁"就會想起他已經去世的母親,說完,眼眶裡有淚在打轉。說起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那可謂是太經典了,他以物寄情,藉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自己對祖國的思念,詩中有著濃烈的思鄉之情,給人感同身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