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余光中,走了!帶不走的,是那抹「鄉愁」

2021-01-08 中國僑網

享壽九十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詩人余光中今天病逝。

圖為著名詩人余光中在接受中新社獨家專訪。中新社發 駱雲飛 攝

人物簡介: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他隨家人遷居臺灣。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1992年,余光中應邀來到北京,雖然不是小時候的故鄉,但看到的京城胡同、故宮和梁啓超故居,還是十分親切。他真正回故鄉是2000年,當時余光中第一次回到闊別多年的母校南京大學,感慨萬千。

餘老說:「雖然出生之地已到處高樓大廈,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裡生長著的一株株桂樹枝葉茂密,它讓我聞到了小時候的桂花香味,只是再也尋覓不到兒時捉迷藏的小夥伴了。」

這些年來他到了山東、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時候都沒去過的地方」,寫了許多關於返鄉的詩。他說,大陸變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順了;故鄉的菜、方言還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環境已經改變。

資料圖:臺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冒韙 攝

作品: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他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賞析:

今天,讓我們跟著這位可敬的老人再讀一遍《鄉愁》: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專訪余光中

《南方都市報》曾於2010年8月訪問余光中先生,談及詩歌創作與生活:

2010年8月,余光中出手書《鄉愁》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

記者:在祖國大陸,提到您的名字就會想起《鄉愁》。聽說您寫出《鄉愁》只花了20分鐘,很多人想知道,您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余光中:有朋友說:「你文思怎麼這麼快呢?20分鐘就寫完了?」我說這種情緒壓在我心底已經20多年了。我離開大陸時只有十三四歲,那時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都還寫不出這樣的詩句。

記者:您到過四川,在南京、廈門求過學,在臺北、美國也都生活過,也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11年,現在居住在臺灣。這麼多地方,您最喜歡哪個?

余光中: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雖然我在美國也生活過,但我一點也不喜歡美國。最喜歡的還是大陸母親。我的妻子是江蘇常州人,我出生在南京,我的祖籍在福建泉州永春,我很喜歡大陸。

記者:您曾經寫過《五十歲以後》,「莫指望我會訴老,我不會,海拔到此已足夠自豪,路遙,正是測馬力的時候,自命老驥就不該伏櫪。」在接受主持人楊瀾的採訪時,您當時也有提到《七十自喻》。您今年82歲了,身體怎麼樣?還有繼續堅持寫詩嗎?

余光中:我和太太剛從歐洲旅行回來,身體還不錯。24日早上我們還會坐飛機去香港,大概中午的時候便到深圳了。我發現自己還可以寫,現在散文、詩歌、翻譯、評論我都有在作。今年、明年也都會再出新書。

今年的端午節,我去到了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我也寫了一首新詩《秭歸祭屈原》,這是我為屈原寫的第七首詩。活動現場我也朗誦了,反響還可以。這次去到深圳我將和張家聲合誦這首《秭歸祭屈原》。

「無論環境如何,事在人為」

記者:30多年前您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時曾寫過一首《獨白》,「深圳河那邊的鬱郁壘壘」,當時您寫這首詩時是什麼心情?

余光中:1974年至1985年我在香港教書,我在香港呆了11年。《獨白》是我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所寫,也就是去香港的頭兩年。「獨白」有兩層含義,一個人自言自語是獨白,四周是黑暗的,只有自己一個人也是獨白。當時兩岸還沒有交流,我的美國華人朋友來了,還有很多臺灣的文人去到香港,我都會帶他去登八仙嶺,用望遠鏡看落馬洲,大陸始終是母親。

記者:前幾天深圳一些詩人朋友有個小型聚會,我告訴他們余光中先生即將來參加詩樂晚會,他們都非常高興。您有什麼建議可以給到詩人朋友?

余光中:詩歌,堅持寫下去,可能兩三年、三五年時間都非常不夠。想要把自己的礦產都開發出來,一定要多讀一些好作品,路子要走得寬一點,中國的、外國的、古典的,都要讀。我到現在也還在讀古詩詞,還有學習我的專業西洋文學等等。光讀當代人的作品是不夠的,喜歡寫詩的朋友還是要多讀一些其他的不一樣的作品。

南都:有的詩人朋友說深圳節奏太快,您覺得城市節奏對寫詩有影響嗎?

余光中:寫字或者寫詩,都有兩個元素。一是寫廣泛的人生,廣泛的人性;二是寫居住的城市,寫周邊的環境、生活。都市的時間感、節奏也許比較強一些,農村的節奏或許慢一些,但都是各有優勢。關鍵是詩人要有吸收力和創造力。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都是有優勢、有劣勢,事在人為。

餘老千古!

相關焦點

  • 余光中的「鄉愁」/作者:邵明
    ——余光中走了,他的「鄉愁」將永存。 大年三十,青明,中秋月圓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每每看到余光中老師的文字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每每念到此時,我就會眼含淚水,有人告訴我,這就叫人生。 余光中在思念母親時寫下的「鄉愁」,何不是人生的歷練,發自內心的傾訴。
  • 鄉愁·余光中
    作品賞析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寫的這首《鄉愁》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和願望。而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正是那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
  • 清明節快到了,我想起了余光中老師的那首詩歌《鄉愁》
    每到清明,漂泊在外的遊子總會回到家鄉去祭祀先祖,這是繼春節過後的又一個合家團聚的好機會。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回家去祭祀,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只能遙望家鄉的方向,去寄託自己的哀思,將自己對親人的思念濃縮成一段鄉愁。所以到清明的時候,我總會想起余光中先生的詩歌鄉愁。
  • 《鄉愁》作家余光中10句最值得收藏的話: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說到余光中,相信應該沒有人沒讀過他的《鄉愁》吧。他的不少詩歌作品都被收錄進了小學生必讀課本教材。余光中是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 余光中最經典的八首詩,愛那首《鄉愁》,是否也能勾起你的鄉愁?
    2017年的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歲。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詩多變,詩風因題材而異。初識余光中還是他那首最著名的《鄉愁》,這首詩是余光中1972年所寫,這是因為他跟隨父母在1949年便離開故鄉,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完成。
  • 鄉愁:余光中的眼中都是真情流露
    猶記得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讀這首詩的時候恰是香港回歸那一年,在教室裡捧著先生的一冊詩集,別有一番感慨,那時,對鄉愁還沒有什麼概念,但是,等到十幾年後,經常在外奔波的時候,對這一概念就清晰了許多,也恍惚了許多,多少日子裡,午夜夢回,忍不住淚灑滿巾。
  • 每日一詩|《鄉愁》(余光中)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余光中:跨越距離的鴻溝,別樣的「鄉愁」沉澱成時代的心聲
    鄉愁是文人墨客筆下的主題之一。它在李白和席慕蓉的詩裡,在三毛的文章裡,在鋼琴王子理察·克萊德曼的琴聲裡,歷代描述鄉愁的佳句比比皆是,當代詩人最經典的當數余光中的代表作《鄉愁》,鄉愁也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 代表作《鄉愁》
    視頻:詩人余光中生前朗誦《鄉愁》珍貴視頻曝光,時長約1分18秒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臺媒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余光中日前疑似小中風入院,肺部有些感染,轉進加護病房。
  • 記余光中:鄉愁之外(舊文)
    一首《鄉愁》讓無數內地讀者認識了余光中,「鄉愁詩人」的符號也遮蔽了余光中。那麼,在《鄉愁》之外,他是什麼模樣?82歲的他尚能飯否?寫作、翻譯、教書、自駕遊,抽空還做簡訊大賽評委。「私德有如內衣,髒不髒自己知道。聲名有如外套,美不美他人評定。」不用手機的余光中編的這條簡訊,也許可以讓我們循此去了解這位詩翁的另一面。
  • 緬懷余光中,莫言仿照《鄉愁》寫下一節詩,終於明白他為什麼成功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鄉愁》寫於1971年,可五十年過去了,這首詩還是像籠罩在我們心頭的愁雲濃霧,明明下著故鄉的雨,卻總是淋不到乾涸的心,瘙不到那陣隱隱作痛的癢。
  • 鄉愁,是余光中永恆的《赤子》之心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四時風雲際會,滄海桑田,但余光中的鄉愁卻始終沒有消除,這一點在他的散文集《赤子》中也有所體現。《赤子》收錄了余光中先生,從1961年到2001年間的著名散文25篇。
  • 余光中,著名的不僅僅是《鄉愁》
    余光中,著名的不僅僅是《鄉愁》余光中,福建永春人,一九二八年生於南京,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余光中之《鄉愁》聞名天下,其馳騁文壇也有五十餘年,他有哪些經典之作呢?日不落家余光中第四本純抒情散文集《日不落家》這本散文集余光中第四本純抒情散文集。〈日不落家〉一文是本集的書名所體,與作者的〈我的四個假想敵〉前後呼應,成了他寫四個女兒成長的「姊妹篇」。儘管沒有詼諧自嘲、戲謔笑傲,卻感慨更深、滄桑更長。不但對四個女兒更加疼惜,還加上對妻子善盡慈母之職的讚嘆,因此在人倫的格局上當更為恢弘。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餘老已逝,留給我們無限的鄉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 《鄉愁》作者余光中人品如何,為何眾說紛紜?
    余光中其人及其代表作中國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余光中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人品如何,眾說紛紜但是關於余光中先生的人品,還一直眾說紛紜,支持他的人,認為他的詩歌富有愛國主義情懷,而且詩如其人。「他從故鄉來,仍帶著故鄉的記憶;他曾涵泳在中國古典文學之中,讀過強調中國美的作品,加深他對故鄉的美感;他從舊大陸漂到臺灣,成長,又飄到新大陸的異域去。
  • 緬懷余光中,莫言仿照《鄉愁》寫下一節詩,短短4句贏得滿堂喝彩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 當代著名作家余光中丨——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媽媽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
  • 赤子余光中,散文也鄉愁
    余光中,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他那首《鄉愁》,寫出來多少人的心聲,特別是海峽兩岸統一的美好願望,感動著無數人,「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分裂離別之苦躍然紙上。但其實余光中不僅僅是個詩人,他還是散文家,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這是余光中寫作的四度空間。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一首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首是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我們先欣賞一下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二《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