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壽九十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詩人余光中今天病逝。
圖為著名詩人余光中在接受中新社獨家專訪。中新社發 駱雲飛 攝
人物簡介: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50年他隨家人遷居臺灣。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1992年,余光中應邀來到北京,雖然不是小時候的故鄉,但看到的京城胡同、故宮和梁啓超故居,還是十分親切。他真正回故鄉是2000年,當時余光中第一次回到闊別多年的母校南京大學,感慨萬千。
餘老說:「雖然出生之地已到處高樓大廈,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裡生長著的一株株桂樹枝葉茂密,它讓我聞到了小時候的桂花香味,只是再也尋覓不到兒時捉迷藏的小夥伴了。」
這些年來他到了山東、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時候都沒去過的地方」,寫了許多關於返鄉的詩。他說,大陸變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順了;故鄉的菜、方言還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環境已經改變。
資料圖:臺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冒韙 攝
作品: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他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賞析:
今天,讓我們跟著這位可敬的老人再讀一遍《鄉愁》: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專訪余光中
《南方都市報》曾於2010年8月訪問余光中先生,談及詩歌創作與生活:
2010年8月,余光中出手書《鄉愁》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
記者:在祖國大陸,提到您的名字就會想起《鄉愁》。聽說您寫出《鄉愁》只花了20分鐘,很多人想知道,您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余光中:有朋友說:「你文思怎麼這麼快呢?20分鐘就寫完了?」我說這種情緒壓在我心底已經20多年了。我離開大陸時只有十三四歲,那時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都還寫不出這樣的詩句。
記者:您到過四川,在南京、廈門求過學,在臺北、美國也都生活過,也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11年,現在居住在臺灣。這麼多地方,您最喜歡哪個?
余光中: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雖然我在美國也生活過,但我一點也不喜歡美國。最喜歡的還是大陸母親。我的妻子是江蘇常州人,我出生在南京,我的祖籍在福建泉州永春,我很喜歡大陸。
記者:您曾經寫過《五十歲以後》,「莫指望我會訴老,我不會,海拔到此已足夠自豪,路遙,正是測馬力的時候,自命老驥就不該伏櫪。」在接受主持人楊瀾的採訪時,您當時也有提到《七十自喻》。您今年82歲了,身體怎麼樣?還有繼續堅持寫詩嗎?
余光中:我和太太剛從歐洲旅行回來,身體還不錯。24日早上我們還會坐飛機去香港,大概中午的時候便到深圳了。我發現自己還可以寫,現在散文、詩歌、翻譯、評論我都有在作。今年、明年也都會再出新書。
今年的端午節,我去到了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我也寫了一首新詩《秭歸祭屈原》,這是我為屈原寫的第七首詩。活動現場我也朗誦了,反響還可以。這次去到深圳我將和張家聲合誦這首《秭歸祭屈原》。
「無論環境如何,事在人為」
記者:30多年前您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時曾寫過一首《獨白》,「深圳河那邊的鬱郁壘壘」,當時您寫這首詩時是什麼心情?
余光中:1974年至1985年我在香港教書,我在香港呆了11年。《獨白》是我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所寫,也就是去香港的頭兩年。「獨白」有兩層含義,一個人自言自語是獨白,四周是黑暗的,只有自己一個人也是獨白。當時兩岸還沒有交流,我的美國華人朋友來了,還有很多臺灣的文人去到香港,我都會帶他去登八仙嶺,用望遠鏡看落馬洲,大陸始終是母親。
記者:前幾天深圳一些詩人朋友有個小型聚會,我告訴他們余光中先生即將來參加詩樂晚會,他們都非常高興。您有什麼建議可以給到詩人朋友?
余光中:詩歌,堅持寫下去,可能兩三年、三五年時間都非常不夠。想要把自己的礦產都開發出來,一定要多讀一些好作品,路子要走得寬一點,中國的、外國的、古典的,都要讀。我到現在也還在讀古詩詞,還有學習我的專業西洋文學等等。光讀當代人的作品是不夠的,喜歡寫詩的朋友還是要多讀一些其他的不一樣的作品。
南都:有的詩人朋友說深圳節奏太快,您覺得城市節奏對寫詩有影響嗎?
余光中:寫字或者寫詩,都有兩個元素。一是寫廣泛的人生,廣泛的人性;二是寫居住的城市,寫周邊的環境、生活。都市的時間感、節奏也許比較強一些,農村的節奏或許慢一些,但都是各有優勢。關鍵是詩人要有吸收力和創造力。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都是有優勢、有劣勢,事在人為。
餘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