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作者余光中人品如何,為何眾說紛紜?

2020-12-21 籃球Heroes

余光中其人及其代表作中國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余光中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余光中

餘老先生是一位富有才氣的詩人,20歲時,便發布了個人的第一張詩集,24歲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31歲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

人品如何,眾說紛紜

但是關於余光中先生的人品,還一直眾說紛紜,支持他的人,認為他的詩歌富有愛國主義情懷,而且詩如其人。「他從故鄉來,仍帶著故鄉的記憶;他曾涵泳在中國古典文學之中,讀過強調中國美的作品,加深他對故鄉的美感;他從舊大陸漂到臺灣,成長,又飄到新大陸的異域去。以至於經常會流露出對中國纏綿的情感,有時是直接的頌揚,有時卻對其他文化表現出相對的非正面敘述來烘託出明顯的中國意識。」

也有人對於余光中先生的人品有不一樣的看法。有一次余光中先生在北師大珠海分校演講,回憶創作《鄉愁》時的心境。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自己回大陸次數多了,原來瀰漫心頭的鄉愁已逐漸淡化。

李敖大罵余光中

李敖徑直將余光中稱為「騙子」,讓我們聽一聽他對於余光中的評說「詩人你必須是有良知的,好比說英國的詩人拜倫,他贊成希臘獨立運動,他就跑去參加,結果得了熱病死掉了。換句話說,他是敢做敢當的。而臺灣的詩人,像余光中這些詩人,他是騙子,他是弄文字遊戲的。現在跑回大陸到處招搖。」 李敖對於余光中的詩歌水平也不買帳,他甚至說,「現在余光中跑到中國大陸又開始招搖撞騙,如果還有一批人肯定他,我認為這批人的文化水平有問題。」

李敖

我認為,余光中的人品如何,李敖所述是否為事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余光中在我們心中就是愛國主義詩人的形象,這種觀點是小時候就樹立的,也很難再改變,或許也沒有必要改變。小編才疏學淺,更不敢妄自評論余光中先生的詩歌,人都有兩面性,也許余光中先生有不足之處,我們也沒有必要糾結。願,逝者安息

相關焦點

  • 余光中的「鄉愁」/作者:邵明
    ——余光中走了,他的「鄉愁」將永存。 大年三十,青明,中秋月圓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每每看到余光中老師的文字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每每念到此時,我就會眼含淚水,有人告訴我,這就叫人生。 余光中在思念母親時寫下的「鄉愁」,何不是人生的歷練,發自內心的傾訴。
  • 記余光中:鄉愁之外(舊文)
    一首《鄉愁》讓無數內地讀者認識了余光中,「鄉愁詩人」的符號也遮蔽了余光中。那麼,在《鄉愁》之外,他是什麼模樣?82歲的他尚能飯否?寫作、翻譯、教書、自駕遊,抽空還做簡訊大賽評委。「私德有如內衣,髒不髒自己知道。聲名有如外套,美不美他人評定。」不用手機的余光中編的這條簡訊,也許可以讓我們循此去了解這位詩翁的另一面。
  • 余光中,著名的不僅僅是《鄉愁》
    余光中,著名的不僅僅是《鄉愁》余光中,福建永春人,一九二八年生於南京,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余光中之《鄉愁》聞名天下,其馳騁文壇也有五十餘年,他有哪些經典之作呢?日不落家余光中第四本純抒情散文集《日不落家》這本散文集余光中第四本純抒情散文集。〈日不落家〉一文是本集的書名所體,與作者的〈我的四個假想敵〉前後呼應,成了他寫四個女兒成長的「姊妹篇」。儘管沒有詼諧自嘲、戲謔笑傲,卻感慨更深、滄桑更長。不但對四個女兒更加疼惜,還加上對妻子善盡慈母之職的讚嘆,因此在人倫的格局上當更為恢弘。
  • 每日一詩|《鄉愁》(余光中)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寫的這首《鄉愁》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和願望。而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正是那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
  • 鄉愁·余光中
    作品賞析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 赤子余光中,散文也鄉愁
    余光中,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他那首《鄉愁》,寫出來多少人的心聲,特別是海峽兩岸統一的美好願望,感動著無數人,「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分裂離別之苦躍然紙上。但其實余光中不僅僅是個詩人,他還是散文家,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這是余光中寫作的四度空間。
  • 鄉愁,是余光中永恆的《赤子》之心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四時風雲際會,滄海桑田,但余光中的鄉愁卻始終沒有消除,這一點在他的散文集《赤子》中也有所體現。《赤子》收錄了余光中先生,從1961年到2001年間的著名散文25篇。
  • 遊子余光中,走了!帶不走的,是那抹「鄉愁」
    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 代表作《鄉愁》
    視頻:詩人余光中生前朗誦《鄉愁》珍貴視頻曝光,時長約1分18秒海外網12月14日電 據臺媒報導,臺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90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余光中日前疑似小中風入院,肺部有些感染,轉進加護病房。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五《鄉愁》作者: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鄉愁是寫不盡的題材。八九十年代的鄉土文學,包羅了小說,詩歌,散文等多種文學題裁,可謂是一股清流,白馬都很喜歡讀。那時正在初中讀書,在一本雜誌上遇見了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它是一首真正的現代新詩。說它是真正的詩,是與現在的一些詩人寫的詩歌作品相比較的來說。
  • 鄉愁:余光中的眼中都是真情流露
    猶記得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時隔三年,這套三周年紀念文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再讀一遍余光中,《美得剛好:余光中漫談文藝之美》中收錄了多篇先生評述莎士比亞、梵谷、李白、杜甫、林海音、梁實秋等人的精彩文章。從先生獨特視角用流暢的文筆和清明的分析,剖開刻板乏味的文學史料,帶你體會這些名人大師少為人知的另一面。《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選》則收錄了先生四個女兒回憶父親的真情文章,給你一個不一樣的先生。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餘老已逝,留給我們無限的鄉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 單身的看過來,《鄉愁》詩人余光中,是如何用策略追到夫人
    一首《鄉愁》,選進了語文教材,讓我們記住了余光中這位詩人。淺顯的語言,絕美的意境,獨到的類比,這是每個男生都能看懂的才華,也是每個女生都能讀懂的浪漫。如果暫時單身,那就看看余光中吧,這才是真正的脫單高手。
  • 余光中:跨越距離的鴻溝,別樣的「鄉愁」沉澱成時代的心聲
    鄉愁是文人墨客筆下的主題之一。它在李白和席慕蓉的詩裡,在三毛的文章裡,在鋼琴王子理察·克萊德曼的琴聲裡,歷代描述鄉愁的佳句比比皆是,當代詩人最經典的當數余光中的代表作《鄉愁》,鄉愁也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
  • 余光中最經典的八首詩,愛那首《鄉愁》,是否也能勾起你的鄉愁?
    2017年的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歲。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詩多變,詩風因題材而異。初識余光中還是他那首最著名的《鄉愁》,這首詩是余光中1972年所寫,這是因為他跟隨父母在1949年便離開故鄉,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完成。
  • 余光中:痛貶朱自清等大陸前輩,76歲「告密案」爆出差點晚節不保
    儘管被譽為「詩壇祭酒」、「兩岸文學的單打冠軍」,但大多數大陸讀者,包括我自己在內,第一次得知「余光中」這個名字,當是因為那首《鄉愁》小詩。,題為《這樣的詩人余光中》在彼島出版,起底「鄉愁大師」,輿論一時沸沸揚揚。
  • 莫言公開評價余光中,並模仿《鄉愁》寫打油詩,句句詼諧卻有哲理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莫言和余光中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或者說將文人的精神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鄉愁」。因為「鄉愁」,莫言坦言,自己是余光中的「粉絲」。因為縱觀當代詩壇,寫鄉愁,余光中堪稱第一人。他的一首《鄉愁》,打動了無數人,也包括莫言。
  • 余光中不止一首《鄉愁》,追思詩作《中元夜》賞析
    大多數人對於余光中的印象,應該還是那枚小小的油票,《鄉愁》是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品,也是最為人熟知的詩作。書生也讀過他的一些詩,但都沒有《鄉愁》那麼抓心,比如詩中的一段: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 緬懷余光中,莫言仿照《鄉愁》寫下一節詩,終於明白他為什麼成功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鄉愁》寫於1971年,可五十年過去了,這首詩還是像籠罩在我們心頭的愁雲濃霧,明明下著故鄉的雨,卻總是淋不到乾涸的心,瘙不到那陣隱隱作痛的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