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不止一首《鄉愁》,追思詩作《中元夜》賞析

2021-01-08 書生漫談

大多數人對於余光中的印象,應該還是那枚小小的油票,《鄉愁》是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品,也是最為人熟知的詩作。

書生也讀過他的一些詩,但都沒有《鄉愁》那麼抓心,比如詩中的一段: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每次讀到這裡,都會感覺到一種沉重,生死、時空,才是鄉愁的真正內涵。

最近,又讀到余光中的另一首《中元夜》,是寫中元節(鬼節)的詩,詩中對於生死時空的困惑與追問,幽眇神秘的境界也非常引人注目。

中元夜月是情人和鬼的魂魄,月色冰冰燃一盞青焰的長明燈中元夜,鬼也醒著,人也醒著人在橋上怔怔地出神伸冷冷的白臂,橋欄攔我攔我撈李白的月亮月亮是幻,水中月是幻中幻,何況今夕是中元,人和鬼一樣可憐可憐,可憐七夕是碧落的神話落在人間。中秋是人間的希望寄在碧落。而中元中元屬於黃泉,另一度空間如果你玄衣飄飄上橋來,如果你哭,在奈何橋上你哭如果你笑,在鵲橋在你笑我們是鬼故事,還是神話的主角?終是太陽浸侵,幽光柔若無稜飄過來雲,飄過去雲恰似青煙繚繞著佛燈橋下磷磷,橋上磷磷,我的眸想亦磷磷月是盜夢的怪精,今夕,回不回去?彼岸魂擠,此岸魂擠回去的路上魂魄在遊行而水,在橋下流著,淚,在橋上流

詩的首句「月是情人和鬼的魂魄,月色冰冰」通過虛化的處理,讓讀者脫離月色本身,而進入到一種朦朧的情景之中,「鬼也醒著,人也醒著」,虛虛實實,引得人在橋上怔怔地出神。

第二段繼續對月亮的描寫,月亮為什麼是李白的呢?李白的出現,打破了時間的界限,時間的延伸不再是歷史的延續,而是一種共時性的存在。

「七夕」是神話,「中秋」是人間,「黃泉」是冥界,三度空間擴展而又相互勾連,又打破空間的界限,至此,時空已然無界,追思無著了。

詩的後段,才是思故人。是仙人,是鬼魂?我們是鬼故事,還是神話的主角?太陽浸侵,幽光柔若,青煙佛燈,朦朧的意象,好像讓追問永遠沒有答案,而最終在今夕,回到現實之中,唯有水在橋下流著,淚在橋上流著。

這首詩傳承古風,有很濃厚的古典意味,這在老一代臺灣詩人的詩歌中比較常見,他們對於中國古典美的傳承比內地要殷切得多,比如鄭愁予《錯誤》等。

古典的意境,首先是古典詞彙與意象的選用,比如「青焰」、「碧落」、「黃泉」、「玄衣」、「佛燈」等,其次是意境,營造一種月夜空夢,虛幻縹緲的境界,讓生死更加意味深長。

這首詩同樣採用現代派詩法,比如象徵,詩中主要有兩個象徵物,一是「月」,一是「橋」。

月是一種穿透時空、穿越生死的存在,是光,是影,是夢,是幻。

而橋則象徵著一種連通,連通過去與現在,連通三界幽冥,連通生死。

曾經網上流傳著一句勵志的話,「人除了生死是大事,其他都是小事。」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俗稱「鬼節」,中元普渡,河燈渡孤,可能在此日,生與死是連通的,那逝去的和未曾出現的都在此時獲得了溝通。

書生曰:生日何其短,當時光從手指間滑過,對於時間的困惑讓人日日不知所終,不知生,未知死,我們如何不虛此生?

相關焦點

  •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
    郭江曉 攝   中新網海口12月18日電 (郭江曉)「你完美的詩人形象/是兩岸鄉愁的神話,兩岸人都愛你/在這樣一個平常而又神聖的日子/我站在海邊不知道該說什麼/只想輕輕地對您說:先生,走好。」17日下午,「家國情懷,夢回鄉愁——兩岸詩會桂冠詩人余光中先生追思會」在海口舉行,80餘名詩人、朗誦家、詩歌愛好者用詩歌追思遠行的詩人。
  • 每日一詩|《鄉愁》(余光中)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賞析杜甫和余光中詩歌裡的鄉愁
    一首是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首是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我們先欣賞一下杜工部的《月夜憶舍弟》。二《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記余光中:鄉愁之外(舊文)
    一首《鄉愁》讓無數內地讀者認識了余光中,「鄉愁詩人」的符號也遮蔽了余光中。那麼,在《鄉愁》之外,他是什麼模樣?82歲的他尚能飯否?寫作、翻譯、教書、自駕遊,抽空還做簡訊大賽評委。「私德有如內衣,髒不髒自己知道。聲名有如外套,美不美他人評定。」不用手機的余光中編的這條簡訊,也許可以讓我們循此去了解這位詩翁的另一面。
  • 余光中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 詩文收錄兩岸三地教科書
    余光中的詩文作品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如《鄉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多篇詩作更屢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梁實秋曾評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評論家張瑞芬曾說:「談到臺灣現代主義時期的散文,余光中和他的『逍遙遊』諸作最被推為代表。」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寫的這首《鄉愁》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和願望。而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正是那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
  • 單身的看過來,《鄉愁》詩人余光中,是如何用策略追到夫人
    一首《鄉愁》,選進了語文教材,讓我們記住了余光中這位詩人。淺顯的語言,絕美的意境,獨到的類比,這是每個男生都能看懂的才華,也是每個女生都能讀懂的浪漫。如果暫時單身,那就看看余光中吧,這才是真正的脫單高手。
  • 遊子余光中,走了!帶不走的,是那抹「鄉愁」
    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 鄉愁·余光中
    作品賞析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 余光中最經典的八首詩,愛那首《鄉愁》,是否也能勾起你的鄉愁?
    2017年的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歲。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詩多變,詩風因題材而異。初識余光中還是他那首最著名的《鄉愁》,這首詩是余光中1972年所寫,這是因為他跟隨父母在1949年便離開故鄉,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完成。
  • 鄉愁:余光中的眼中都是真情流露
    猶記得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時隔三年,這套三周年紀念文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再讀一遍余光中,《美得剛好:余光中漫談文藝之美》中收錄了多篇先生評述莎士比亞、梵谷、李白、杜甫、林海音、梁實秋等人的精彩文章。從先生獨特視角用流暢的文筆和清明的分析,剖開刻板乏味的文學史料,帶你體會這些名人大師少為人知的另一面。《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深情散文精選》則收錄了先生四個女兒回憶父親的真情文章,給你一個不一樣的先生。
  • 余光中的詩歌裡,藏著一首天真的歌
    喜歡閱讀的我,對詩歌其實並沒有那麼愛,但是卻對餘老那首耳熟能詳的《鄉愁》一詩念念不忘。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或許是因為這首詩入選了課本,或許是裡面輕輕淺淺的愁緒牽動了心裡最柔軟的一角,讓遠在異鄉的遊子暗生情愫。
  • 《鄉愁》「把藝術當作詩來做,把詩當作藝術來做」的余光中
    公園裡,一位60左右的老者一邊散步,一邊朗誦著鄉愁":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老者聲音渾厚,感情充沛,我平常也喜歡朗誦,他瞬間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於是攀談起來。老者見我帶著老母親散步,羨慕地眼神看著,然後和我交流起朗誦的感受,說每次朗誦這首"鄉愁"就會想起他已經去世的母親,說完,眼眶裡有淚在打轉。說起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那可謂是太經典了,他以物寄情,藉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自己對祖國的思念,詩中有著濃烈的思鄉之情,給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 因《鄉愁》余光中被李敖罵為「馬屁詩人」,其一句話的回應堪稱經典
    鄉愁,余光中詩人的這首《鄉愁》,表達了許多同胞想回家不回家的心緒,因此成了家喻戶曉的《鄉愁》,臺灣詩人所說的《鄉愁》,便是他的《拳擊愛國》,在他詩作的字裡行間,體現得淋漓盡致,被李敖罵。余光中與李敖的恩怨,李敖一人的自白在眾人眼裡,余光中一直是一個儒雅的文人形象,當然,余光中先生也是如此,待人和善,年紀輕輕便顯出才氣,他的詩作更是感情真摯,充滿了許多人的共鳴。這麼說,李敖又怎麼會盯著他呢?
  • 余光中的「鄉愁」/作者:邵明
    ——余光中走了,他的「鄉愁」將永存。 大年三十,青明,中秋月圓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每每看到余光中老師的文字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每每念到此時,我就會眼含淚水,有人告訴我,這就叫人生。 余光中在思念母親時寫下的「鄉愁」,何不是人生的歷練,發自內心的傾訴。
  • 李敖罵余光中為「馬屁詩人」,余光中一句話回應成為經典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一首《鄉愁》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臺灣同胞對回歸的期望,被一彎海峽阻隔,成了這麼多年來遙遠的觀望。余光中詩人的這首《鄉愁》說出了太多想要歸家不得歸的同胞的心情,以至於成了家喻戶曉的一句,提到臺灣詩人不得不提的就是他,拳拳愛國情在他詩作的字裡行間體現的淋漓盡致,而他卻被李敖給罵了。
  • 余光中:跨越距離的鴻溝,別樣的「鄉愁」沉澱成時代的心聲
    鄉愁是文人墨客筆下的主題之一。它在李白和席慕蓉的詩裡,在三毛的文章裡,在鋼琴王子理察·克萊德曼的琴聲裡,歷代描述鄉愁的佳句比比皆是,當代詩人最經典的當數余光中的代表作《鄉愁》,鄉愁也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餘老已逝,留給我們無限的鄉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 余光中最經典的詩作,時光靜靜地流淌,讀罷卻令人擊築引吭
    自古以來,鄉愁總是難以割捨,我心深深處,中有千千結,李白愁悶,「思君不可得,愁見江水碧」;杜甫慨嘆,「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詩人余光中也為讀者奉獻了一首經典之作,時光靜靜地流淌,讀罷卻令人擊築引吭。《鄉愁》作者:余光中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 鄉愁,是余光中永恆的《赤子》之心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四時風雲際會,滄海桑田,但余光中的鄉愁卻始終沒有消除,這一點在他的散文集《赤子》中也有所體現。《赤子》收錄了余光中先生,從1961年到2001年間的著名散文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