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背後原本承載的美好感情式微,人情面子因素被過度放大。」
1月23日晚,最新一期的《奇葩說》辯題受到網友熱議:我是獨立女性,要不要收彩禮?
微博話題——獨立女性該不該收彩禮
在這期辯題中,正方認為獨立女性應該收彩禮。獨立女性的獨立並不只指經濟獨立,而是指具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因此選擇收下彩禮,不僅不會有違獨立女性的名號,更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份保障,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獨立。
正方辯友觀點
而反方則認為,彩禮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傳統,是一種把女性進行「標價買賣」的陳舊習俗,接受了這份禮物就接受了家庭關係賦予自己的期許和責任,給獨立女性的自由生活剪開了一個缺口。
反方辯友觀點
雙方的觀點似乎都是想讓獨立女性生活得更加獨立,更加自由,然而這道辯題背後卻給獨立女性設下了許多條框。「獨立女性」成為了一種標籤,它要求女性有著豐富物質基礎的同時,還不能接受他人任何物質幫助,甚至是禮物的贈與。
然而,獨立不是孤立,獨立更不是拒絕正常的社會關係。彩禮不僅代表了一種物質保障,禮物背後也承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
被苛責的收禮行為//
「獨立女性」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網絡熱詞,一提到這個詞,很多人腦中都有一個大概的形象,她可能是《三十而已》裡的顧佳,也可能是《流金歲月》中的朱鎖鎖,或者是你身邊的某個張三李四。一般而言,當我們談起獨立女性時,她似乎代表著經濟上獨立,不依靠別人而生活;同時保持思想和人格獨立的女性。
《三十而已》海報
然而在節目中,當馬東問在場的導師們,「你覺得獨立女性應該是什麼樣的?」除了宋丹丹外,其他人都是迴避的態度。薛兆豐說「就很獨立」,李誕則直接轉過椅子假裝離場。儘管這其中有一定的節目包裝效果,但也能夠看出,在這個論題中,節目組和辯手對獨立女性缺乏深入的理解,甚至讓公開定義「獨立女性」成為了一個難題。
男性導師觀點
節目播出後,著名娛樂號蘿貝貝發起微博話題,請網友來給「獨立男性」設置一些標準。正方辯手席瑞在節目中提到,社會發展中,男性的獨立似乎是不需要被證明的,社會也不會特別劃歸哪一部分人屬於獨立男性,而獨立女性則包含了更多的社會期許和要求。
蘿貝貝微博話題
然而,獨立女性並不一定代表著事業有成、叱吒風雲。和男性一樣,獨立女性也不該被下定義,不該被一成不變的標準束縛。
如今,越來越多的影視劇和綜藝為了迎合部分女性觀眾的口味,熱衷於展示女性在職場、生活中獨當一面的形象。為了追求收視率,追求噱頭,影視劇工業化地生產了一批千篇一律的女性形象,而忽視了那些沒有那麼「女強人」的普通女性。在這樣的媒介環境影響下,「獨立女性」成為了一種固定化的標籤形象,女性的行為被過分要求,從而阻礙了社會討論的正常進行。
「獨立女性」更像是他人給女性貼上的標籤,認為獨立女性是經濟獨立的反方要求拒絕彩禮,拒絕他人的物質幫助;而認為獨立女性是精神獨立的正方則認為女性可以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收下彩禮並不是有違「獨立」之名的。雙方的確都是基於「獨立女性」進行討論的,但過分地誇大女性的獨立性而忽視了女性的社會性,是對「獨立女性」最大的誤讀。
獨立男女與親密關係的建立//
除了對「獨立女性」的理解過於模糊外,很多辯手在剖解獨立女性時,也忽略了題面上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彩禮。彩禮的數額多少、是否有嫁妝、這份彩禮是給女性本人還是給女方父母,這些大前提在辯題中統統沒有解釋清楚,所以雙方也當然可以站在不同的前提下探討問題,正方把彩禮理解成像鑽戒、鮮花一樣確立親密關係的禮物,反方則將彩禮視為給女方明碼標價的商品。
劉擎教授發言
在選手們激烈的交戰中,彩禮和普通禮物的不同之處被忽略,彩禮不僅代表了一種物質保障,也承載著婚姻關係、家庭關係的建立與維繫等社會意義。
節目播出後,汪有在微博對這一期辯題進行了評論。正如他微博中所寫,真正讓「彩禮」成為矛盾焦點的討論從來不在城市中,而是在鄉鎮、在農村,在那些需要依靠一筆彩禮錢買房養老的家庭裡,在那些沒有彩禮或者給不到固定數額就不會嫁女兒的父母心裡。
汪有微博截圖
拒絕彩禮並不單單是拒絕物質,也是很大程度上拒絕了送禮行為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意義。拒絕彩禮的決定也不是想當然的覺得我是「獨立女性」,我不接受就可以,收禮行為同樣承載著家庭、社會和無數由一場婚姻打開的人際關係網絡。
一份彩禮看上去是現金、是物質,但也是讓獨立男女建立親密關係的聯結紐帶。不論男性女性,獨立從來都不是自發完成的,獨立不是孤立,而是必須在人與人的交流和交往中才能實現的。
禮物背後的人情與面子//
康菁菁在《奇葩說》中的發言提到,她希望她的婚姻只有願不願意,沒有應不應該。然而,當彩禮這一本應處於兩人或者兩個家庭之間的私人空間禮物流動被放置到社會空間中進行討論時,送禮和收禮的行為便成為了一種需要被強制貫徹的無形道德壓力,個人情感意願的行為被迫冠以應該與不應該,允許與不被允許。
在知乎中搜索「彩禮」,討論度較高的話題都是關於彩禮與感情之間的矛盾,「彩禮」這一私人話題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意義,人們甚至開始通過對比他人的情況來判斷自己所碰到的「彩禮」收受情況是否合理。在這些比較和討論中,彩禮變成了一種物質證明,成為衡量男方情感豐富與否的標識。
知乎搜索「彩禮」
不只是結婚收彩禮,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也面臨許多收禮的場景,禮物的流動也不止局限於男女親密關係之間。閻雲翔在《禮物的流動》中寫道:世界上所有的社會都逃不開禮物的交換,禮物交換背後蘊藏著中國社會深層的人情與面子網絡。
從朋友之間的禮物互換,到親屬之間的禮尚往來,在禮物流動的過程中,社會關係也在其中建立和維繫。然而,送禮本該是送禮人發自內心、出於情感表達需求發出的行為,如今卻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被社會規則制約、為了表現自己懂得正確處理人際關係而被迫做出的選擇。
在禮物流動的過程中,禮物作為情感表達的功能逐漸變質,收禮和送禮的雙方也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就像這道辯題中的彩禮,本可以成為表達愛意和承諾的禮物,在社會規則和家庭風俗的強制介入下,彩禮的作用和意義被過分誇大,為一段原本美好的婚姻關係埋下隱患。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