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北京大學科研學者開發新的臨床前導藥物,消除衰老細胞!

2020-12-23 科教頭條

細胞衰老是細胞周期停滯的一種持久狀態,會在衰老的生物體中積累,導致組織功能障礙,並驅動與年齡有關的表型。預期衰老細胞的清除將減少慢性,炎症並改善組織修復能力,從而減輕衰老生物體的生理功能下降。然而,已證明選擇性和有效清除不同細胞類型的衰老細胞具有挑戰性。

2020年4月27日,北京大學鄧宏魁及羅佗平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題為「Elimination of senescent cells by β-galactosidase-targeted prodrug attenuates inflammation and restores physical function in aged m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前藥策略,基於溶酶體β-半乳糖苷酶(β-gal)(衰老細胞的主要特徵)的活性增加來設計新化合物

該研究的前藥SSK1被β-gal特異性激活,可消除小鼠和人類衰老細胞,而與衰老誘導劑和細胞類型無關。在老年小鼠中,該研究的化合物有效清除了不同組織中的衰老細胞,減少了與衰老和年齡相關的基因特徵,減輕了局部和全身性炎症,並恢復了身體機能。該研究結果表明,可以有效地利用溶酶體β-gal選擇性清除衰老細胞,從而為開發抗衰老乾預措施提供了新的策略。

衰老是生理性變性,慢性發病率增加和特定年齡死亡率的主要風險。衰老的一個主要標誌是細胞衰老的長期積累,細胞衰老是對各種破壞性刺激的永久性細胞周期停滯狀態。細胞衰老會損害組織再生能力並引發慢性炎症,從而加劇衰老過程。重要的是,將衰老細胞移植到年輕小鼠中足以驅動與年齡相關的病理,並導致持續的身體機能障礙。相反,通過遺傳方法刪除衰老細胞可減緩衰老小鼠的衰老過程並延長其健康期。

先前的研究表明,稱為「 senolytics」的化合物可以殺死衰老細胞。已報導的senolytics靶向抗凋亡途徑,而其被上調以抑制衰老細胞的凋亡。據報導,這些senolytics可以消除衰老細胞。然而,由於動態且高度異質性,緩溶藥物在特異性和廣譜活性方面對殺死衰老細胞具有明顯的局限性。衰老程序的性質,導致不同類型的衰老細胞對目前的鎮靜藥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為了克服這些挑戰,迫切需要開發一種新的策略,以允許選擇性地刪除細胞中的衰老細胞,用於抗衰老乾預。

為了專門針對衰老細胞,該研究專注於衰老細胞的一個主要特徵-溶酶體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增加,也被稱為衰老相關的β-半乳糖苷酶(SA-β-gal)。值得注意的是,SA-β- gal在各種類型的衰老細胞中是一種廣泛用於體內外鑑定衰老的標誌物,其與溶酶體含量的增加有關。因此,研究人員推測溶酶體β-gal可以被用於半乳糖修飾的前藥的設計,以靶向更廣譜的衰老細胞。該前藥可以被β-gal加工成具有細胞毒性的化合物,隨後以特定方式刪除衰老細胞,這一策略可以克服目前的鎮靜藥物的局限性。

在這裡,該研究設計了一種新的前藥,該藥被溶酶體β-gal特異性切割成細胞毒性吉西他濱並誘導衰老細胞凋亡。該前藥消除了小鼠和人類衰老細胞,而與衰老誘導劑和細胞類型無關。在老年小鼠中,該化合物減少了不同組織中的SA-β-gal陽性衰老細胞,減少了與衰老和年齡相關的基因標記,減輕了輕度慢性炎症,並改善了身體機能。

來源:iNature

部分圖片添加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體藥物,在衰老細胞中釋放吉西他濱,靶向殺死衰老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這些細胞的存在是衰老的一個主要標誌,它們是一類「老而不死的殭屍細胞」,不但佔著地方不走,還阻礙組織再生,釋放促炎因子,促進慢性炎症[1]。此前,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名為senolytic的藥物用來清除它們,但是由於衰老細胞的異質性,使得現有藥物的使用都受到限制。
  • 中國科研突破,探索藥物治療
    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治療藥物,大部分孩子最終都需要進行肝移植。新生兒膽道閉鎖,患兒大都難免肝移植 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在膽道閉鎖發病機制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在世界頂級醫學雜誌《 Cell》(《細胞》)在線發表。
  • 佩服鍾南山背字典,他自學英文教材,創立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
    1978年冬季,童坦君在白宮前留影1981年,童坦君獲得了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頒發的博士後證書。他是第一批獲得美國政府獎學金的中國學者之一,也是我國第一批獲得美國NIH博士後證書的中國學者之一。
  • 國產新冠肺炎藥物研發有突破!
    原標題:國產新冠肺炎藥物研發有突破!北京大學團隊帶頭人謝曉亮稱,如果順利,有望在今年冬季成功研發出強效藥。當下全球科研正兵分兩路,瞄準疫苗和藥物兩大方向加速衝刺。藥物及疫苗研發進展此起彼伏,疫苗可能年底產生,但目前還未出現特效藥。
  • 中源協和: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籤訂科研合作協議
    來源:網易財經綜合【中源協和: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籤訂科研合作協議】中源協和公告,為滿足日益增長的細胞臨床應用需求,公司決定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籤訂《科研合作協議》,公司將分期投入科研合作費用5000萬元,在整合雙方優勢的基礎上
  • 國產新冠肺炎藥物研發有突破
    北京大學團隊帶頭人謝曉亮稱,如果順利,有望在今年冬季成功研發出強效藥。當下全球科研正兵分兩路,瞄準疫苗和藥物兩大方向加速衝刺。藥物及疫苗研發進展此起彼伏,疫苗可能年底產生,但目前還未出現特效藥。5月18日,北京大學及合作單位宣布科研抗疫重要進展,篩選出高活性中和抗體通過動物實驗,有望成為新冠肺炎強效藥。5月20日,這支高校科研團隊的帶頭人、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在其北京大學的辦公室接受了《環球時報》的專訪。
  • 【學術前沿】衰老乾預研究進展——清除衰老細胞
    細胞的衰老伴隨著以下特徵:不可逆的生長阻滯、凋亡抵抗、衰老相關分泌表型的產生、線粒體功能紊亂以及DNA和染色體的改變。在臨床前衰老模型中,衰老細胞的積累與多種慢性病、衰老症候群、多發病和加速衰老表型有關。在動物中,利用遺傳學和藥物學方法降低衰老細胞負擔可以預防、延緩和/或緩解各種衰老相關的疾病和後遺症。截至目前,早期臨床試驗的重點是稱為「senolytic」類的清除衰老細胞藥物的安全性和靶向性。
  • 對話紀立農教授:從臨床、患者、藥物研發的角度談糖尿病的診治
    作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和首都十大疾病糖尿病領域首席專家,紀立農教授長期從事與糖尿病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基於普通人群調查GCK-DM患病率的研究,發現GCK-DM在中國普通人群和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別為0.21%和1.3%,並發現甘油三酯≤1.43mmol/L可以作為區分GCK-DM和2型糖尿病的生物標誌物,為精準醫學提供了臨床證據。
  • 中國學者革新3D生物列印,支架孔徑達到細胞水平
    如今,一位中國學者領導的團隊從材料角度出發,提出了全新的生物列印方式,結合材料的相變特性,製備出高度聯通且具有細胞大小孔徑的多孔水凝膠,突破了這一難題。該成果論文目前已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接收,將在 Materials Horizons 雜誌上發表。
  • 藥物對抑鬱症究竟有多大作用?|臨度科研精選
    而抑鬱症藥物的治療,也只停留在現象描述層面。 由此看出,抗抑鬱藥物只是對症治療,而非對因治療。它跳過了造成抑鬱的原因,試圖通過調整神經遞質,改變大腦功能,直接消除「症狀」。所以,抗抑鬱藥物是對抑鬱症狀直接、快速、硬性的矯正。 要不要吃?要吃!
  • 省級科研課題《毛囊外根鞘細胞混懸液與表皮細胞混懸液移植治療...
    為進一步提高肢端黏膜型白癜風的臨床療效,成都博潤外科專家團在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的同時,還積極與核工業四一六醫院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蘭長貴教授碰撞後發現:毛囊外根鞘是黑素細胞和黑素細胞前體的重要儲庫,與表皮基底層相比,具有更多的黑素細胞,只需要較少的毛囊便可以產生足夠多的黑素細胞。
  • 深圳科研團隊:加速研發中草藥治療新冠肺炎
    &nbsp&nbsp&nbsp&nbsp在去年南方科技大學主辦的第四屆國際華人骨科大會上,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華裔學者歐陽東方博士受邀做學術報告,而唐斌正好主持了那次會議。這兩位學者通過在會上會下的密切交流,彼此都發現了對方的閃光點,也為後續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礎。
  • 專訪和鉑醫藥CEO王勁松博士——關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藥物開發
    其中,基於和鉑HCAb小鼠平臺研發的新一代全人源重鏈抗CTLA-4抗體HBM4003已經進入全球臨床開發,目前該項目在澳洲的臨床研究正在順利開展,在美國已獲批IND,在中國,我們也已經提交臨床研究申請。HBM4003是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研究的全人源重鏈抗體,臨床前研究數據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強大的抗腫瘤活性。我們將加速推動其全球臨床開發,爭取早日為腫瘤患者帶來更加安全有效的創新藥物。
  • Cell 引用解析 | 清除白血病幹細胞藥物有望開發
    該成果闡明了前列腺素(PGE1)及其類似物通過激活EP4受體進而抑制導致白血病幹細胞(LSCs)增殖的AP-1因子;這為進一步設計並殺傷LSCs提出了新的學說。本文根據作者研究思路進行解析:基於LSCs的增殖極度依賴Tcf1和Lef1開展的研究,尋找出具有殺傷LSCs的潛在藥物。
  • 2020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招聘8人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20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招聘8人公告,有意應聘者請將個人簡歷(附本人照片)發送至gaoyq_pucri@bjmu.edu.cn。 北京大學臨床研究所成立於2008年,直屬北京大學醫學部,是國內第一個從事臨床研究的教學、科研、服務、培訓、組織協調、技術支持和政策開發的學術型臨床研究機構。
  • 同濟大學聯合解放軍總醫院開發幹細胞新技術 從尿液中分離細胞再生...
    傳統的藥物治療和透析治療難以逆轉腎臟結構的損傷和腎功能的持續下降,部分患者可進展為終末期腎病(俗稱「尿毒症」),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目前除了複雜的腎臟移植手術外,尚缺乏可靠的藥物用於治療此類疾病。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一直在開發基於成體幹細胞(前體細胞)移植的腎臟再生醫學新技術,希望利用先進的細胞治療技術帶來新的突破。
  • 2018人工智慧醫療盤點:科研突破 巨頭髮力 產業聯合 資本依舊
    智能醫學影、AI藥物研、虛擬助手、健康大數據等不斷變革、突破、創新,AI技術與應用日漸融合。2018年,醫療人工智慧依舊熱度不減,而貝殼社作為行業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也見證者行業的驚喜和蛻變。這一年,醫療人工智慧取得了哪些科研技術突破,產品的應用落地又解決了哪些痛點,資本凜冬下,醫療人工智慧市場融資情況究竟又是怎樣一番面貌?
  • 中國權威的幹細胞存儲公司有哪些?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幹細胞治療技術和產業化發展迅猛,幹細胞治療已經突破了很多傳統療法無法治癒的疾病,在醫療領域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接下來,就幾個排名靠前的國內權威幹細胞公司做個簡單介紹。
  • 【學術前沿】衰老乾預研究進展——來自幹細胞的miRNA
    幹細胞被廣泛定義為自我更新的前體細胞,具有分化成各種類型細胞的能力,包括胚胎幹細胞(ESCs)、成體/體細胞幹細胞(如間充質幹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和祖細胞/前體細胞(如心臟祖細胞)。此外,文章總結了SCEV-miRNA治療與年齡相關疾病的最新進展,並強調了其臨床潛力。
  • 全球首創的CLDN18.2 CAR-T細胞藥物被美國FDA授予「孤兒藥」稱號
    上海2020年10月5日 /美通社/ -- 科濟生物醫藥(上海)有限公司今天宣布,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已授予科濟生物靶向Claudin18.2 自體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LDN18.2 CAR-T)「孤兒藥」稱號,用於治療胃腺癌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