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為痛經苦惱嗎?按摩這4個穴位輕鬆解決

2021-12-28 健康養生資訊
每個女性朋友都或多或少的被痛經所困擾,那麼大家平時都是怎麼緩解痛經的呢?今天小編告訴你痛經按摩也可以有效緩解的哦,那麼痛經按摩哪個穴位是有效的呢?……

還在為痛經苦惱嗎?按摩這4個穴位輕鬆解決

按摩四穴位治療痛經

痛經相信每個女性朋友經常會發生的事情,痛經一般都是肚子疼痛,或者腰部疼痛的現象。每個月都會經常性的出現伴隨在你左右,嚴重的女生還會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給工作及生活帶來影響。目前臨床常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多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病變者,故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種痛經在正常分娩後疼痛多可緩解或消失。繼發性痛經則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所致。本病屬婦科臨床的常見病,據有關調查表明,痛經的發病率為33.19%。

原發性痛經

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是指初潮不久後即出現痛經,有時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也可能由於子宮肌肉痙攣性收縮,導致子宮缺血而引起痛經。多見於子宮發育不良、宮頸口或子宮頸管狹窄、子宮過度屈曲,使經血流出不暢,造成經血滯留,從而刺激子宮收縮引起痛經。有的在月經期,內膜呈片狀脫落,排出前子宮強烈收縮引起疼痛,排出後症狀減輕,稱膜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多能在生育後緩解。

繼發性痛經

這個症狀多出現在生完孩子之後以及接近中年的一些婦女,一般是盆腔發炎、或者盆腔中有腫瘤的現象。內膜異位症系子宮內膜組織生長於子宮腔以外,如子宮肌層、卵巢或盆腔內其它部位,同樣有周期性改變及出血,月經期間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並因與周圍鄰近組織器官粘連,而使痛經逐漸加重,內診可發現子宮增大較硬,活動較差,或在子宮直腸陷窩內發現硬的不規則結節或包塊,觸痛明顯。

按摩治療痛經

按摩治療痛經時,要用拇指指腹分別揉捻穴位,每個穴位按摩5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一般在經前一周開始,月經來潮後停止。

太衝穴

位置在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衝穴,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衝穴。

三陰交穴

位置在肩部內側,當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子宮穴

這個穴位在肚子的肚臍下面左右,旁邊正中間一點。按摩時候可以用雙手的食指和中指按住這個穴位,稍加壓力,緩緩點揉,以有酸脹感為度。非經期的時候按摩這幾個穴位可以預防痛經的發生,若結合艾灸對這幾個穴位施治,效果會更好。痛經患者在治療中,要注重保暖,忌食生冷;情緒穩定,精神愉悅;膳食合理平衡,生活規律;適度參加鍛鍊。

相關焦點

  • 女人痛經可以按摩4個穴位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衝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後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衝穴1分鐘。不僅可以治療痛經,還可以治療一切婦科疾病。  子宮穴:  穴位位置:子宮穴位於下腹部,臍下一橫掌處(臍下4寸)正中。左右旁開四橫指(旁開正中線3寸)的距離各有一點即是此穴。
  • 調理痛經按摩這四個穴
    □鄭州市中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劉莉萍    痛經讓女性朋友苦不堪言,在這裡介紹四個穴位,經常按摩可幫助進行日常調理。    子宮穴子宮穴位於下腹部,在臍下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效果,經期前後按摩,均有治療及預防作用。
  • 日媒介紹按摩穴位緩解痛經法 方法簡單見效快
    【環球網綜合報導】痛經的時候,如果有方法不用吃藥也能立刻緩解,那就太好了。而按摩穴位的方法,自己動動手指就能做到,如果方法得當的話能夠有效緩解痛經。因此,日本livedoor新聞網11月22日的報導為大家介紹了痛經時的穴位按摩法和注意點。
  • 手把手教你按穴位 輕鬆緩解痛經問題
    認識3類痛經:1、原發性痛經:這一類痛經在青春期少女常發,表現為下腹部疼痛或是腰腿酸痛,通常會出現在月經前或月經來潮時的第一天,這種情況經過1—2天就會過去。部分嚴重的女生會出現痙攣性疼痛,並會感到噁心、嘔吐、暈眩,需要臥床休息。
  • 三大瘦肚子穴位,學會按摩方法輕鬆肚子
    我們都知道肚子上的肥肉最容易推擠,所以我們只要按摩三大穴位就可以輕鬆按掉肚子肥肉。 按摩穴位減肚子三大穴位腹部周圍聚集有大量穴位,如若掌握了幾個重要穴位,可有效減肥。其最主要的三個穴位分別為:腹部按摩減肥可選關元穴(臍中下3寸)、天樞穴(臍旁開2寸,通常在左右臍斜上1寸,有動脈應指不休者是穴,右側一穴不予重視),中脘穴(臍上4寸)。
  • 手法視頻丨痛經按摩穴位手法!
    今天給大家準備了【痛經按摩穴位手法
  • 按摩四個穴位解決背部疼痛
    須知道,背部有很多穴位,學會正確的按摩手法可以幫助我們治療疾病,解決病痛。按摩四個穴位解決背部疼痛1、按揉委中穴按摩方法:1)用兩手拇指端按壓兩側委中穴,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做50次;2)兩手握空拳,用拳背有節奏地叩擊委中穴,做50次。2、按揉肩井穴
  • 痛不欲生的生理期,可按摩這些穴位,活血化瘀,緩解痛經之疼和痛
    如今的小姑娘,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積極向上,可愛漂亮,如果你仔細了解你會發現,原來這麼美好的女孩,也會在每個月的生理期痛得嗷嗷叫,難過起來像個小朋友無助地全身蜷縮在一起。大概率上講女性都有痛經的經歷,甚至有的人痛經比較嚴重,需要服用止痛藥才來緩解,但是我們都知道「是藥三分毒」,長期服用止痛藥對身體的副作用也會比較大。今天,我就來推薦幾個穴位,建議痛經之人,或者她的親戚朋友不妨試一試按摩這些穴位來緩解痛經。
  • 聽說你還在恐懼痛經?5個方法緩解痛經,尤其最後一個,效果不錯
    痛經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繼發性痛經是指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只要治好了病變部位,痛經可以慢慢消失,原發性痛經就是因為自身的一些因素而引起的。據統計約有70%以上的女性在被痛經困擾著,而50%的女性痛經症狀更是相當嚴重。
  • 8個穴位按摩改善便秘速減肚子(圖)
    刺激穴位對便秘和促進代謝都很有效果,為減肚子而苦惱的MM可以試試穴位按摩。改善便秘,提高代謝,遠離小肚腩。
  • 女性痛經的食療及按摩方法
    可準備乾燥玫瑰花5朵、山楂2錢、紅棗3枚,然後先把山楂、紅棗放入鍋裡,再倒入1000毫升的清水,用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熬煮約10分鐘熄火,加入玫瑰花悶5分鐘即可,溫熱飲用。體質偏寒、容易洩瀉的人不宜使用玫瑰花,但可以把玫瑰花5朵改成益母草10克。那麼,哪種按摩方法也可以緩解痛經呢?「女性痛經的按摩方法」三陰交穴
  • 腹部脹氣按摩按摩什麼穴位 這幾個穴位要牢記
    ,那麼腹部脹氣按摩按摩什麼穴位呢?腹部脹氣按摩按摩什麼穴位一:1、按揉天樞穴功效:天樞是治療腹脹氣的重要穴位。天樞穴為胃經腧穴,具有破氣消脹、消積散痞、升清降濁的作用。按摩天樞穴能降上逆之濁氣,促進大腸蠕動,排出腹部脹氣。位置:天樞穴位於肚臍兩側約2橫指寬處。
  • 痛經的穴位調理方法!
    有些事只有靠女人自己,按摩、調養、滋補,勤勞的女人才能遠離痛楚。月經可謂是女性的「老朋友」了。一個女性的一生平均會有400次月經。如果以每次經期持續5天來估算,則將有67個月(也就是5年半以上的時間)是處在生理期間。
  • 調養子宮 你不知道的穴位按摩
    姐妹們常常都在談論要如何調養子宮,呵護這個女性最為神秘的器官,除了飲食、運動等的調節,還有別的方法嗎?答案就是穴位按摩:  穴位治療是我國獨特的中醫治療方式之一,是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的中醫精髓之所在。
  • 痛經難受不一定要吃藥,教你4個方法,或能幫你緩解痛經
    痛經難受不一定吃藥,中醫教你四個妙招,可緩解疼痛導語:對於女性來說,最害怕的事情可能就是每個月來月經時的痛經了,因為月經痛起來的時候真的是讓人無處可躲、坐立難安,這對於女性朋友來說極大程度的影響了她們的正常生活。
  • 按摩7個穴位有效止頭痛
    頭疼時,不妨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揪揉這個部位皮膚,以局部感覺微麻、發脹為宜,如果真有疾患,這個地方會出現一個紅或深紫的印子,像被刮出的痧一樣。一般揪揉2分鐘即可。動作宜慢不宜快,但要稍微有點力度。一般的頭痛立刻能見效。這兒有個穴位叫「印堂穴」,位於督脈之上,按摩印堂穴所在的這個部位有助於推動督脈氣血運行,緩解頭痛、鼻部不適等症狀。
  • 5個穴位輕鬆搞定痛經,腎經堵,肝經堵,脾經堵,
    痛經和肝、脾、腎的關係很密切,要梳理肝、脾、腎經。可以用地機穴、三陰交、陰包穴、太衝穴、水泉穴等五個穴位對付痛經。  探查脾經,我們用小指的掌指關節。脾經很長,我們主要找小腿這一段。  上面講的五個穴位,有痛經史的朋友或者正在痛經的朋友,不妨依次探查,按揉敲揉每個痛點3到5分鐘,每個穴位交替進行,往往一個穴位做第二遍的時候,痛感已經下降,你只是引導一下,氣的周流是身體自己完成的。
  • 痛經惹得貨,我不背!痛經怎麼辦?解決經期痛經的6個妙招分享
    對於女性朋友而言,都很清楚痛經的感覺,雖說這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但若是沒有加以控制,女性便會出現腰酸腹痛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沒辦法正常學習和工作。因此女性朋友才一直關心究竟如何做才能緩解痛經,其實若是生活中能夠掌握以下六個方法,也許能使痛經的問題好轉。
  • 頭痛,按摩7個穴位有效止痛!
    頭疼時,不妨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揪揉這個部位皮膚,以局部感覺微麻、發脹為宜,如果真有疾患,這個地方會出現一個紅或深紫的印子,像被刮出的痧一樣。一般揪揉2分鐘即可。動作宜慢不宜快,但要稍微有點力度。一般的頭痛立刻能見效。這兒有個穴位叫「印堂穴」,位於督脈之上,按摩印堂穴所在的這個部位有助於推動督脈氣血運行,緩解頭痛、鼻部不適等症狀。
  • 頭痛,按摩7個穴位有效止痛
    頭疼時,不妨用屈曲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揪揉這個部位皮膚,以局部感覺微麻、發脹為宜,如果真有疾患,這個地方會出現一個紅或深紫的印子,像被刮出的痧一樣。一般揪揉2分鐘即可。動作宜慢不宜快,但要稍微有點力度。一般的頭痛立刻能見效。這兒有個穴位叫「印堂穴」,位於督脈之上,按摩印堂穴所在的這個部位有助於推動督脈氣血運行,緩解頭痛、鼻部不適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