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麗儀
阿米地奧·莫迪裡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20世紀初法國「巴黎畫派」的代表性畫家之一。

以他短暫的35年生命歷程為素材,創作了9部小說、1部劇本、5首詩歌、1部紀錄片和3部故事片。在2015年11月9日紐約佳士得拍賣「畫家與繆斯」專場中,他的作品《側臥的裸女》拍到1.52億美元高價(約人民幣10.82億元),它的新主人為中國知名藏家劉益謙——上海龍美術館的創始人。劉先生是這樣評價莫迪裡阿尼的:「他的作品曾讓我唏噓不已:什麼是最動人的眼睛,一雙流出了眼髓的淚。莫迪裡阿尼是我最喜歡的現代派藝術大師,他的一生交了幾個不該交的朋友——詩歌、繪畫、老酒還有漂亮的女人。」劉先生也因其悲劇性人生的結尾而感慨快哉人生。

2017年11月,英國的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了莫迪裡阿尼的大型回顧展,吸引了如潮的粉絲從世界各地湧向英國。

落魄天才莫迪裡阿尼被認為是「受詛咒的藝術家」,他曾說:「我要的是短暫卻完整的生命。」在他35年短暫的人生裡,獨創性的藝術、悽美而錯綜複雜的愛情、堅定不催的友情以及藝術路上局外人的孤獨等構成了他生命拼圖的完整。看懂莫迪的藝術,解讀他的人生,我們從1920年已經懷孕9個月的22歲珍妮因莫迪裡阿尼弭患嚴重的腎炎、結核性腦膜炎去世,接受不了愛人離世的事實,從窗戶縱身一躍而轟動巴黎的這一則事件說起。

大多藝術性敘事都是從莫迪裡阿尼與珍妮的愛情故事作為線索展開,在與珍妮相遇之前,莫迪也經歷了三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分別是獨立好鬥的阿特麗斯·黑斯廷斯、溫和順從的布爾喬亞還有為他懷孕生子的西蒙妮·蒂多克斯。
1884年出生於義大利中部城市託斯卡納的利沃諾(Livourne)的莫迪熟讀哲學,精通義大利語、英語和法語,英俊瀟灑。年輕的他喜歡法國詩人洛特雷阿蒙的《馬爾多羅之歌》,經常隨身攜帶這一詩歌集,使他得到共鳴的是詩人與自己有著相似的命運,在藝術的探索上,同樣有「局外人」的孤獨感,這一釀就了莫迪裡阿尼獨特的藝術氣息,他身邊情人不斷。

1906年21歲的莫迪裡阿尼來到現代都市巴黎,在這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初到巴黎的青年會面臨著怎樣的境遇?離開了義大利優越的家庭背景庇護,生活在巴黎的莫迪顯得窮困潦倒。與當時很多貧困的藝術家一樣,莫迪住在蒙馬特的「洗衣船」(Bateau-Lavior),和他一起的還有土魯斯·勞特雷和藍色時期的畢卡索。雖然生活艱難,但莫迪裡阿尼從未終止他的藝術創作。1917年畫商貝爾特·韋爾(Berthe Weill)提議莫迪舉辦個展,這是他生前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個展。但是展覽因「有傷風化」而被警察勒令終止。

熟知莫迪裡阿尼的人都知道,他鍾愛肖像創作,尤其是裸女題材的作品。年輕的他曾經想要成為一名雕塑家,由於身體不佳而放棄改行畫畫。他在義大利的考古博物館裡看過伊特斯坎藝術(Estruscan art)、在巴黎羅浮宮欣賞非洲「黑人」(Negro)藝術和大洋洲藝術。他說:「原始中有一股簡化的美,和新古典主義們從希臘、羅馬中提煉出的線條最為接近。」從他的作品中,不乏異域情調對他創作的衝擊。他喜歡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形體上深受塞尚的影響,在色彩表現上具有野獸派的風格、從非洲雕塑對於形體的處理方式中汲取靈感、立體派破碎的平面轉化為跳動的筆觸、德國表現主義的情感渲染等等。在莫迪的繪畫中還可以看到義大利文藝復興古典繪畫的影子,波提切利和提香對於女人體的表現也直接影響了莫迪。

討論莫迪的畫作,不可避免談及其拉長的臉部、頸部纖細的線條和杏仁狀的眼睛。其中對於眼睛的理解各有千秋,莫迪這樣描述他的想法:「塞尚的任務像是魅力的古代雕塑,卻沒有目光。而我的人物正好相反,他們看得見。即使我不給他們畫上瞳孔,他們也看得見。塞尚在人物中只表現了對生命的默認。」欣賞莫迪的畫作,瘦長形狀可以看到早期他的雕塑探索痕跡,抽象簡約的布朗庫西風格還有原始雕塑的啟發,他畫筆下的人物情感收斂,但表現力不凡。那些理想化、具有一定情色意味的「現代女性」性感又叛逆,是當時時代下先鋒女性的代表,她們有篤定的態度與對自我的完整認知。他的肖像創作關注的不是表現人物靈魂的眼神,而是回歸繪畫本身。
活著就要創造點什麼。21歲的莫迪與我們同年,行走在陌生的巴黎大都市,也許和我們獨自外出闖蕩一樣,現實生活給出無數的拷問。活著與創造有堅持亦有掙扎。用莫迪喜歡作家王爾德在《瑞於監獄之歌》結尾:「唯有經由藝術,我們才能免於沾汙真實存在的汙穢」。
【歡迎關注WEART藝術觀察】帶你每天了解一個藝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