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朦朦
一股濃濃的秋意撲面而來
秋天象徵著成熟
能給人們帶來收穫的喜悅
秋天,是一年中顏色最豐富的季節
除了欣賞戶外的秋色
我們還可以到博物館裡
靜靜地
體會綿綿秋意
▲明代唐寅的《秋風紈扇圖軸》| 縱77.1釐米 橫39.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秋風紈扇圖》是明代畫家唐寅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畫,作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畫中描繪了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執紈扇,側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悵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該畫為唐寅繪畫的代表作,不僅僅是人物形態刻畫得十分準確,線條如飛,墨色如韻,還把畫家本人的心情展現得含蓄而豐富,直接而妥貼。
《秋林群鹿圖》是五代佚名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作,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描繪了兩隻雄鹿、八隻母鹿遊憩於北國秋日楓林的景象,圖中鹿群個個體態豐滿,造型真實生動。作者藉此亦表達了松盛柏茂、祿壽雙境之寓意。該畫作中其鹿全以淡墨分染,主樹部分先以墨畫枝幹,再鉤勒層疊密聚的樹葉,並依樹種分別填染深淺朱紅、白粉、赭黃、淡墨、淡螺青等色,斑爛多彩。
▲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絹本,設色|縱:197.5cm 橫:108.7cm|臺北故宮藏
《秋庭戲嬰圖》畫面描繪秋季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的遊戲。兄妹兩人無論從頭髮、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緻,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孩子豐潤、柔軟、細緻的模樣,躍然於紙上,令人心生愛憐。
▲宋代 趙佶《溪山秋色圖》軸|紙本|縱97釐米 橫5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秋色圖》是傳為北宋趙佶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圖中描繪的煙嵐霧氣迷漫,群峰隱現其間,溪水曲環,江面空闊,漁民捕撈,舟船停泊,秋葉雜樹點綴在山頭坡岸,完全是一派江湖漁樂的景象。畫法上用筆瀟灑,點染蒼潤,是當時畫院中的另一種風格。全圖中天空留白很大,用鳥瞰法取景,表現出無限遼闊深遠的意境。
▲宋人 《秋塘雙雁》|臺北故宮藏
本幅在構圖上,將洲岸、水草、殘荷搭配在畫幅兩側,約略呈一個圓弧狀,而畫中主題雙鵝,則分置在畫幅的左右,為這個約略的圓弧所包圍,形成幅面整體圓融的氣氛。雖然北宋後半期,在崇尚淡雅的文人畫風引導下,搭配雙鵝的背景,為蕭瑟衰敗的秋荷,但仍隱喻著蕭瑟苦寒中亦不改其情意的祥瑞之意。畫中羽禽水草皆描畫精準,強調畫面中央空曠平遠的構圖意念,皆可將本幅畫作定為北宋徽宗朝畫院之作。通幅畫面由兩幅絹並接而成,或因分合改裝,致使接合處略有損傷。
▲《秋郊飲馬圖》卷(局部)|元, 趙孟頫作|絹本,設色|縱23.6cm,橫59cm|故宮博物院藏
《秋郊飲馬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幅作品描繪的是初秋時節,牧馬人在荒野牧馬的情景。畫面中有十幾匹不同造型的馬,體態肥碩健壯、姿態各異,有的在河邊飲水,有的相互追趕嬉戲,有的仰頭長鳴,一派歡快熱鬧的景象。岸邊的樹木清秀別致,河水平緩無波,展現了江南如詩如畫的美景。
▲明 袁尚統《秋溪泛棹圖》|縱59.2釐米,橫35釐米|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圖近景寫水邊幾株大樹,以枯筆渴墨刻畫其形,以紅色點葉,描繪出秋之意境。
▲《道光帝喜溢秋庭圖》軸|清道光|紙本,設色|縱181cm,橫202.5cm|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描繪的是秋日裡道光帝攜后妃、子女在庭園中賞花嬉戲的情景,宛若出一幅和睦美好的家庭生活照。園中菊花盛開,楓葉已經變紅,透出濃濃秋意。在廳中安坐的是道光皇帝與皇后;在石階上玩耍的有一皇子與公主;在院中牽手的母子是妃與皇子;另外還有一位妃子、一位公主和一個宮女。畫中景物近大遠小,有西法透視的痕跡,但人物則是按身份尊卑,身份高的畫得較大,身份低的較小,延續了中國畫的傳統。
▲《秋山草堂圖》王蒙
王蒙的畫法,善變而多巧妙,喜畫重山復嶺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點苔。所寫山林樹木,蒼鬱茂密而具有渾遠的空間感。《秋山草堂圖》畫高山崇嶺,茂樹清淡,山腳草堂臨水,水際荻花蕭瑟堂內隱者怡然自得。表現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溼潤,創造出蓊鬱深秀、渾厚華茲的境界。
此札書於紹熙五年(1194)八月他卸下知潭州(湖南長沙)一職,前往京師途中,意在交待潭州政務。首段提及令人傷感的「國家喪紀」,指的是同年六月孝宗太上皇的死訊。但七月光宗禪位寧宗,他有機會入朝宣教,又讓他頓時轉憂為喜。通幅下筆迅捷,點書圓潤,線條沉著,整體行氣連貫,呈現灑脫自然的意趣。
▲《杜甫秋興詩卷》(局部)行書|元,趙孟頫書|縱23.5cm,橫261.5cm,|上海博物館藏
▲行書《秋深帖》|元,管道昇書|紙本,冊頁|縱26.9cm,橫53.3cm|行書,18行|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行旅圖》玉山|清乾隆,高130cm,底寬70cm,厚30cm,銅座高25cm|故宮博物院藏
該藏品用新疆的玉料製作,原料石性很強,中間雜有淡黃色斑紋,通體重綹,猶如冰裂。經過匠人的精心設計和巧妙安排,量材施藝,變不利為有利,利用玉材本身縱橫起伏的綹紋雕琢成宛若天工斧劈的嶙峋巨石,而淡黃色的瑕斑正好表現出深秋時節山林落葉、草木枯黃的景色。
▲菊花石秋潭菊形硯,長27.5cm,寬19.5cm,高8cm|故宮博物院藏
▲黃釉描金秋葉形筆掭,清乾隆,高1.4cm,長12.5cm,寬16.5cm。清宮舊藏|故宮博物院現藏
▲粉彩三秋圖筆筒|清·乾隆|高15釐米 口徑1 9釐米 底徑1 8. 7釐米|南京博物院藏
筆筒為六方形, 口沿描金,外壁六個面上分別繪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並題寫行書《詠石榴》、隸書《詠山茶》、篆書《詠菊花》詩三首,均為皇帝親筆御書。石榴、山茶、菊花均是秋季花實,合稱「三秋」圖。
秋日菊花盛開,古人又大多嗜酒,於是在重陽節斟一杯菊花酒也是古人的心頭大愛。酒足飯飽之後,更要載歌載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唐)
讓我們一起到博物館
找尋秋天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