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間充質幹細胞及外泌體抑制皮膚瘢痕形成

2020-12-23 騰訊網

導讀:瘢痕是深度燒傷燙傷傷創面癒合的必然結果,在創面癒合過程中,過度的炎症反應和異常的纖維增生, 打破了細胞外基質各個方面的平衡, 細胞外基質的含量、結構和成份均有所改變。目前對於皮膚瘢痕的治療方法有其局限性,治療效果不好,有的副作用大甚至影響癒合。有研究報導低氧培養下的間充質幹細胞及外泌體能夠一定程度抑制瘢痕形成。

【更多了解】

傷口癒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炎症、細胞增殖、分化、遷移、血管生成和重塑的細胞外基質(ECM)。傷口癒合需要多種細胞、細胞因子、蛋白等共同合作完成。

然而過度的傷口修復會導致肥厚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在疤痕形成的過程中,皮膚纖維母細胞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瘢痕過度增生(又稱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多種細胞參與了創傷癒合過程,而成纖維細胞生物學行為異常尤其是增殖活性異常是瘢痕過度形成的重要原因,成纖維細胞的異常增值使增生性的瘢痕組織中膠原過度沉積、排列紊亂,導致愈後不同程度的畸形與功能障礙。

正負調控相對平衡與制約使成纖維細胞增殖有度可能是理想的創傷癒合模式。最近有中國的研究學者發現的低氧培養下的間充質幹細胞條件培養基對防止疤痕的形成有一定效果,這項研究被發表在期刊Life Sciences上。

研究人員用背部燙傷的小鼠作為模型,其中,他們把低氧培養下胎盤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培養液收集起來,作為條件培養基,隨後在燙傷部位周圍皮下注射了條件培養基。

在隨後的天數中,注射低氧下間充幹條件培養基(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ditioned medium)的小鼠傷口疤痕面積顯著小於對照組,並且15天以後這種差別更明顯。

隨後研究人員檢測了疤痕組織中的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 和I型膠原蛋白(CollagenI),發現低氧組的二者表達量相對更低。TGF-β是其中最重要的細胞因子之一。

它介導了成纖維細胞遷移、增殖和Ⅰ、Ⅲ型膠原蛋白、彈性纖維、纖維連接素及細胞外基質(ECM)的合成,其能夠介導纖維化,膠原蛋白的沉積也是疤痕形成的主要原因。

此外,低氧下的間充質幹細胞條件培養基(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nditioned medium)對人皮膚成纖維細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體外培養增值和遷移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利於抑制成纖維細胞異常增生,對防止疤痕形成起到積極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的多種細胞因子有助於傷口的加速癒合,同時促進血管生成,給組織提供營養。不僅如此,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同樣有助於傷口癒合。

(文獻來源:Du L, Lv R, Yang X, et al. Hypoxic conditioned medium of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tects against scar formation.[J].發表於期刊Life Sciences 149 (2016) 51–57)

來源網絡

細胞工匠

END

大醫情懷

相關焦點

  • 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多種疾病前景可期|康復率|幹...
    實際上先前就有研究者報導,間充質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具有治療多種疾病的潛力。例如,可以用同種異體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來治療營養不良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這是一種罕見的兒科皮膚起泡疾病。這項研究的關鍵是外泌體,外泌體攜帶特定的蛋白質和mRNA,這些物質對營養不良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的治療至關重要。
  • 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應用於組織再生的研究進展及前景
    脂肪間充質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能夠攜帶高水平的腦啡肽酶,與高表達β-澱粉肽的成神經細胞瘤細胞共培養時,能夠降低細胞內、外的β-澱粉肽,這提示了脂肪間充質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可能有效治療阿爾茲海默病[17]。另有研究[18]表明,脫落乳牙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能夠抑制6-羥基多巴胺誘導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凋亡,提示以MSC-Exo為基礎的治療方式可能成為帕金森病一種新的選擇。
  • 間充質幹細胞是如何加速癒合傷口的?這篇給你詳細解答
    儘管有許多新技術(包括生長因子和皮膚替代物)被廣泛用於促進傷口癒合,但在大多數情況下,現有治療方法能實現傷口癒合的百分比僅為50%~60%。間充質幹細胞可加速癒合傷口大量的臨床前和臨床試驗表明,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可以加速傷口癒合,為各種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的治療帶來希望。
  • 什麼是幹細胞外泌體?幹細胞外泌體有什麼作用?
    ;在製備高質量、均勻、大量的外泌體以及優化外泌體儲存條件時也存在挑戰;源自於間充質幹細胞內分泌的外泌體,富含一百多種胞外基質蛋白,mRNA信使核糖核酸和多重生長因子。在臨床上,幹細胞外泌體主要治療燒傷、燙傷、皮膚潰瘍,再生健康皮膚;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我們身體抵禦外界侵害的第一道防線,各種皮膚疾病會導致其防禦功能喪失。幹細胞衍生外泌體在皮膚病治療中的應用備受關注,在創面癒合,抗皮膚衰老,頭髮再生,以及特異性皮炎等領域均可發揮功效。
  • 各類幹細胞外泌體研究概況
    1987年晚些時候,外泌體首先在哺乳動物網織紅細胞中被鑑定出來,直到2007年,外泌體介導的mRNA和miRNA的轉移才被確定為「細胞間遺傳交換的新機制」。從那時起,一系列的商業活動開始出現,形成了一個支持外泌體相關產品、技術和服務的整個行業。研究表明,幹細胞分泌外泌體,通過交換遺傳信息作為旁分泌的介質。
  • 間充質幹細胞旁分泌作用有哪些功效?
    間充質幹細胞(MSCs)旁分泌作用是其治療疾病,參與組織損傷修復的主要機制。所謂旁分泌,是指細胞自身分泌的各種物質,包括可溶性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生長因子、microRNAs、蛋白酶和胞外囊泡等。細胞外囊泡包括外泌體、微泡及凋亡體。MSCs移植後,可迅速遷移到組織損傷部位,通過旁分泌作用激活組織內源特異性幹/祖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對於組織損傷的修復進程發揮重要作用。
  • 「美容領域新晉"網紅"」幹細胞外泌體!皮膚的抗衰修護「神器」
    隨著間充質幹細胞(MSCs)培養技術的推廣,外泌體作為高科技概念產品迅速風靡細胞治療和藥妝行業。雖然大多數的皮膚創傷癒合不存在阻礙,但是對於創傷面積大、有慢性疾病影響、合併感染等情況,皮膚的修復再生便會受到影響,有些甚至終身不癒合。生理學中一般將創傷的癒合分為幾個階段:出血期、炎症期、增生期、組織改建期(瘢痕形成期)。目前已有的研究發現,外泌體可以影響其中多個過程、多種細胞促進皮膚的修復與再生。
  • 外泌體與皮膚系列九| 外泌體在抗皮膚老化中的作用
    ,以及調節皮膚成纖維細胞增殖分化,同時還在皮膚微環境發生病變時發揮特異性信息傳遞作用,進而促使增生性瘢痕、皮膚硬化及皮膚黑色素瘤等皮膚疾病的發生。幹細胞移植治療在抗衰老研究領域碩果纍纍,將幹細胞植入體內顯著延緩衰老,但在組織中卻未檢測到植入的幹細胞,提示其抗衰老作用可能通過旁分泌作用實現[1] ,而細胞旁分泌最重要的結構就是外泌體。外泌體作為無細胞治療的替代方法,規避了幹細胞移植治療中存在的免疫排斥、乾性維持、細胞衰老和致癌等風險[2] ,有望成為抗衰老領域的新方向。
  • 幹細胞外泌體是什麼?
    在臨床上,幹細胞外泌體主要治療燒傷、燙傷、皮膚潰瘍,再生健康皮膚;用在護膚方面,主要是對外傷受損、衰老中毒皮膚進行修復,全面調理皮膚、改善膚質,令肌膚恢復年輕、健康的狀態。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是指從細胞膜上脫落或者由細胞分泌的雙層膜結構囊泡狀小體,其富含磷脂醯絲氨酸、胞質蛋白、mRNA、imRNA、mRNA、DNA  。
  • 綜述|美容領域新晉"網紅"-外泌體在皮膚修復與再生中的應用
    結果顯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加速了傷口癒合,促進了再上皮化,提高了CK 19、PCNA、I型膠原的表達。從誘導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s, iPSCs)[18]、脂肪間充質幹細胞[19]、滑膜間充質幹細胞[20]等提取的外泌體也有類似修復效果。
  • 一份報告,釐清間充質幹細胞行業的方方面面
    我國幹細胞藥物研發尚處早期,但在間充質幹細胞等臨床應用領域都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但由於前期在該領域缺乏相對應的政策,導致臨床轉化相對落後,至今尚無正式批准的商業化產品。其中九芝堂美科IND獲批,是CDE批准的第一項使用進口乾細胞進行的臨床試驗,第一項使用骨髓來源間充質幹細胞進行的臨床試驗,也是第一項使用幹細胞治療神經系統大適應症的臨床試驗。
  • 間充質幹細胞丨紅斑狼瘡的剋星
    造成多系統和多器官的損害,包含關節、皮膚、腎臟、中樞神經系統、心肺等。圖片來源:Pixabay最常見且最嚴重的形式為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也稱系統性紅斑狼瘡。
  • 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源外泌體對缺氧條件下RPE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為了探討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SC)外泌體對缺氧條件下人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的增殖、凋亡及遷移生物學特性的影響,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徐寧達, 黃旅珍等人採用組織塊貼壁培養法原代培養HUMSC,擴增傳代至第
  • 【學術前沿】衰老乾預研究進展——來自幹細胞的miRNA
    幹細胞被廣泛定義為自我更新的前體細胞,具有分化成各種類型細胞的能力,包括胚胎幹細胞(ESCs)、成體/體細胞幹細胞(如間充質幹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和祖細胞/前體細胞(如心臟祖細胞)。此外,文章總結了SCEV-miRNA治療與年齡相關疾病的最新進展,並強調了其臨床潛力。
  • 如何看待「脂肪幹細胞在臨床醫學的應用」?
    這是一種間充質幹細胞(MSCs)。目前,臨床應用以及臨床前研究的MSCs,並不是利用其幹細胞的特性,而主要是利用其具有免疫調控和旁分泌功能的特點。脂肪來源間充質幹細胞在多種疾病中都有很好的療效,例如免疫性糖尿病(1型糖尿病)、肝衰竭、潰瘍性結腸炎、銀屑病和膝關節軟骨修復等。
  • 一份釐清,間充質幹細胞行業的方方面面|幹細胞|產業鏈|疾病|治療|...
    表:不同來源MSC比較 資料來源: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註:BM-MSC:骨髓間充質幹細胞;AT-MSC:脂肪間充質幹細胞;UC-MSC:臍帶間充質幹細胞;DPSC:
  • 幹細胞外泌體(科普)
    人體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都能分泌外泌體,外泌體廣泛存在並分布於各種體液中,攜帶多種蛋白質、mRNA、miRNA和脂質類物質等,作為重要的傳遞信號分子,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細胞-細胞間信息傳遞系統,可參與細胞通訊、細胞遷移、血管新生和腫瘤細胞生長等過程。
  • 幹細胞外泌體——抗衰新選擇
    外泌體已知的形成過程可概括如下:細胞質膜內陷,將一些細胞外成分和細胞膜蛋白包裹在一起,形成早期內涵體(ESEs),這些ESEs可以與其他細胞器發生物質交換,或者不同ESEs之間融合形成晚期內涵體(LSEs),進一步形成細胞內多膜體(MVBs),其中會包含許多腔內囊泡(ILVs),這些囊泡將來就可能會被釋放成為外泌體。
  • 基礎研究模板: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巨噬細胞-焦亡
    蛋白質免疫印跡試驗(Western blotting)檢測外泌體標誌性蛋白表達:提取外泌體,蛋白定量後進行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轉膜、封閉;依次加入抗 CD63、CD9 一抗(均 1∶1 000),4 ℃孵育過夜;洗膜後加入相應二抗
  • 解密「幹細胞外泌體技術」在美容護膚中的應用
    幹細胞在再生醫學中具有巨大的治療潛力,如通過分泌抗炎、抗纖維化和促血管生成活性的因子,如可溶性分子(生長因子、細胞因子)或細胞外囊泡(微粒子、外泌體)等來改善創面癒合過程。而幹細胞外泌體就是備受青睞的超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