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考古青年:用青春年華追求考古學的中國特色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20-12-21 09:00:56   

  奔向田野、叩擊遠古文明大門的考古青年,立志用美好的青春年華,追求考古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


  本報記者 安勝藍 彭景暉 龔 亮 李丹陽

  【聚焦·考古青年】

  他們的眼睛非同尋常——那是代表當今人類,看到先人遺存的第一雙眼睛。

  他們很年輕,卻天天與人類社會最古老的事物打著交道。他們擁抱科技與時尚,卻心甘情願舍城市之繁華而取山野之寂寥。他們面對的是殘垣斷壁、磚石瓦礫,卻能從中解讀出無窮的奧妙。

  他們是考古青年。別人眼中的「酷炫神秘」,他們早已習以為常。

  「我們研究人類的過去,定位人類的現在,服務人類的將來。」考古青年這樣評價自己的事業。

  背上行囊、走向田野,考古青年似乎離人群焦點有些遠,卻是離人類歷史本源最近的人。他們用雙腳丈量廣袤中國大地,用雙手拂去歷史塵埃,為滄海桑田撥雲見日,為往聖絕學承上啟下。

  上下求索 考古青年的浪漫主義

  談到與考古的結緣,考古青年們十分坦誠:有的是因為一顆好奇心,有的是因為機緣巧合。不論出於何種原因入了此門,選擇從事考古事業的他們,都將考古作為自己的一生所愛。

  「我從小常在野外玩耍,喜歡無拘無束的感覺。當時志願裡和野外工作有關的除了地質就是考古,我報了考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王永強說,他對考古專業是「一見鍾情」。

  在他看來,考古的神秘正是其美妙之處,激發著他的求知慾。一點點揭露未知文明,解開一道道謎題,成為他源源不斷的動力。2015年,他主持發掘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遺址,找到了中國最早的用煤遺蹟,將中國使用煤炭資源的歷史最少上推千年。「這種滿足是普通人無法體悟到的,跟小孩子得到一塊糖一樣,甚至比糖還甜。」

  當然也有不少人是「誤入桃花源」——被調劑到考古專業,經歷了迷茫,最終對考古「日久生情」。「說實話,當初考古不是我的第一選擇。」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大海坦言,「可後來,一切積極因素在我求學和職業生涯中萌發。」

  作為被調劑來的學生,陳大海慢慢體會到了這份「偶然」帶來的幸運。他本科就讀於南京大學,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的人文環境,讓他對考古產生了濃厚興趣。「考古透物見人,是穿越時空無聲的對話,這深深吸引著我。人類既對未來好奇,也對過往好奇,它是一種本能,而考古就是沿著人類的這一本能不斷往前追溯。」陳大海說。與考古相伴,這位來自農村的青年慢慢尋找到興趣、自信,乃至人生使命。畢業後,他留在了南京,14年間,始終奮戰在考古前線。

  上下求索,這是考古青年的浪漫主義。在他們眼中,考古是一門「缺憾」的學科,收集古人留下的殘缺信息碎片,復原歷史整體,如同管中窺豹,具有不確定性。想像與實證的交互,一次次刷新著人類對自身的認知,也是追尋者的樂趣之源。

  「收集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然後新證據出現,結論得到證實或被推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助理教授鄧振華說,這一過程痛苦又甜蜜。

  鄧振華的研究方向是植物考古,關注水稻的馴化史。此前,河南八裡崗遺址發現了當時最早的馴化稻證據,距今8500年。他曾認為,長江下遊水稻的馴化基因或許源自長江中遊。意外的是,近期他在與浙江義烏合作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距今9000年的馴化稻。這不僅暗示了長江下遊內部不同區域間水稻馴化過程的差異性和複雜性,也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稻作農業起源的模式問題。

  「結論被推翻,當然會有挫敗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好事,讓我們不斷修正結論。證實或推翻,不論是哪種結果,我們一直在前進。」鄧振華說,「對未知的推理,足以吸引一群人。」

  躬身田野 性格裡都有泥土的芬芳

  「我們的性格裡都有泥土的芬芳。」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敏這樣形容考古人。

  田野發掘調查,是考古學最基礎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作內容。一柄手鏟、一個背包、一本記錄冊、一方黃土,是他們的工作常態。考古界有一個基本共識:第一次下田野是考古學生的分水嶺,他們會在這裡決定離開,還是留下——離開是因為苦,留下是因為其心彌堅。

  「田野工作有兩功,站功和蹲功。」張敏介紹,工人去土時,得站在旁邊時刻盯著,一旦出現現象要立刻抓住;清理文物只能用手鏟和刷子,太陽下一蹲大半天。更難忍的是野外危險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條件。田野不改其苦,他們不改其樂。

  2012年,張敏在廣州南澳島的山林中做田野調查,傍晚時他迷路了。沒有手電,靠著對講機,他連滾帶爬走了4小時才走出山,衣服被剮爛,眼鏡也丟了。「我為什麼要來搞這個?」他不禁問自己。第二天,他「吃了點好的」,便忘了昨晚的恐懼,只覺得調查「收穫頗豐」。

  對田野經歷刻骨銘心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汪盈。一個北京姑娘,本碩學的是古建築,沒下過田野,這樣的她曾被人質疑「幹考古你不行」。

  2009年,26歲的汪盈進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第一次田野工作被派到河北贊皇參加南水北調工程搶救性發掘項目。那年正逢特大雪災,大雪封村,村裡沒有取暖設施,物資極其緊張,甚至連自來水都沒了。但考古隊的工作沒有停。

  「有一天,我手上特別癢,整個手又紅又腫。我說怎麼冬天還有蚊子啊?」汪盈像講笑話一樣講著當時的情景:「同事說,哪有什麼蚊子,這是凍瘡。」

  這樣的苦「勸退」了很多人,但不包括汪盈。現在的汪盈已是考古領隊,長期在內蒙古赤峰遼上京遺址進行發掘工作,曾經質疑的聲音如今變成了鼓勵和肯定。她把田野看作考古的「生命線」,「只有在田野中才能得真知」。

  今年,在遼上京寺院遺址的發掘中,她和團隊發現了疊壓在同一夯土臺基上的三次不同建築柱網磉墩遺蹟。「金代對遼上京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因此遼上京始建時的樣子在地下。如果不親身參與到發掘工作中,是看不到這一層的。」汪盈說。「優秀的學者起于田野。做好田野基礎工作,研究才能做得紮實、走得長遠。」

  接續文脈 在歷史坐標上鍛造中國氣派

  公眾看待考古,往往帶有一層傳奇色彩的「濾鏡」。「考古就是挖寶」這一誤解曾風靡一時。

  作為專業考古工作者,他們始終明白,考古的價值不在於挖到多精美輝煌的「寶貝」,而是發現珍貴的歷史線索、文化密碼。「重要的是信息,而不是物品。」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朱曉汀說。

  初入行的朱曉汀也曾有過「挖寶」心態。剛工作時,她覺得每次野外發掘就像「奪寶奇兵」一樣有趣。隨著經歷豐富,她發現「挖寶」只是少數時候的運氣,更多的是「啥也沒有,只有沙子」。「原來,挖寶不是考古的目的。我們要避免抱著這樣功利的心態看待考古挖掘工作。有時即使是殘破的陶片,也是巨大的收穫。」她說。

  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精美的文物,每個考古青年或多或少都遇上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許志強對一次發現記憶猶新。2012年,他負責發掘的一座明代墓葬,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花梅瓶。梅瓶之精美讓許志強和同事驚嘆。

  「看到梅瓶,大家都很興奮,但過後,依舊要回歸客觀理性。」許志強認為,文物作為研究對象,精美也好殘破也好,都是歷史文化的符號。「要克制自己對精美的執著,否則可能會走上歧途。」他嚴肅地說。

  從事考古,他們對文物有著特殊情感,這種情感純粹而淡泊,與佔有絲毫無關。他們更願意做一個守望者,站在歷史的坐標上守望文明。

  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和時間賽跑。

  張敏在工作中遇到過很多墓葬,一打開,發現裡面已經被盜空。沮喪的同時,更多的是惋惜。「如果它們能保存完好,即使我不來發掘研究也行啊!」他感嘆。

  對於基層考古研究單位而言,很多考古工作往往是配合城市建設進行搶救發掘,時間有限,工作繁重。「這樣的工作是一次性的,沒法推倒重來,必須又快又精細,防止出現遺憾。」許志強說。

  來自深圳市文物考古鑑定所的考古女孩顧寒梅形容考古發掘是「腦子始終在轉,手始終在動」。為防止出現遺憾,她不斷鍛鍊著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不斷擴大視野,在實踐中完善知識體系。

  他們奮力奔跑,只因為這些是屬於全人類的文明記憶。解讀,並把文明傳承下去的使命擔在他們肩上。許多人為這份情感與責任,無言地付出著、堅守著。

  長期在外考古,與家人聚少離多,註定是孤獨的修行。一位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報告的後記中寫道:「我不滿10歲的女兒承諾我在家連續住10天就給我發『綠卡』,這張『綠卡』我一直沒有得到。」

  德不孤,必有鄰。令人欣慰的是,現在,他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同道者。隨著近年來考古學科與公眾的互動與日俱增,人們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了解了它的科學性和寶貴价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學習從事考古專業,文物保護也逐漸形成大眾共識。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總書記的囑託,開啟了中國考古學新的機遇,振奮了無數考古青年,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了高遠志向。

  「考古學關乎中國歷史,關乎文化自信。它是公益性的工作,更是名垂青史的事業。大力發展公眾考古,傳播傳承中華歷史文化,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陳大海說,「如果人生重來,我還會選擇考古。在這片廣闊的田野上,能夠尋找到詩和遠方。」

  (本報記者 安勝藍 彭景暉 龔 亮 李丹陽)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江莉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

文化視野

  更多

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

 

相關焦點

  • 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
    來源:光明日報奔向田野、叩擊遠古文明大門的考古青年,立志用美好的青春年華,追求考古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技術專家在樓蘭古城內使用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為佛塔遺址建立數位化檔案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
    我國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記錄了中國3000多年的歷史,同時在甲骨文發明以前在中華大地還有1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超過百萬年的人類發展史並沒有文字記載。考古學者將埋藏於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歷史揭示出來,將對它們的解讀和認識轉化為新的歷史知識。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 陳勝前:作為文化建設的考古學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過去的十年左右,中國社會明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表現在與考古學相關的領域,那就是每年有大量的觀眾去參觀博物館,遊覽考古遺址公園,考古遺蹟或遺物成為地方的文化名片。民眾關注重大考古發現,並在自媒體上積極參與討論,尤其是涉及中華文明起源的問題討論時。考古學還成為走出國門的先鋒,赴國外開展發掘,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 科學網—美國《考古學》評選2011年十大考古發現
    如果將受影響地區的考古學排除在外,任何年終考古學盤點都是不完整的。從敘利亞的阿帕米亞到埃及的塞加拉,這些地區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聯繫在一起並且保存完好。 2011年,傳統野外考察取得一系列成就。 這一年,我們同樣看到了技術裝備對考古學研究產生的影響。在一個古羅馬角鬥士學校遺址,研究人員利用探地雷達創建了數字模型,還原其可能的最初面貌。研究早期原始人類的科學家將研究進展情況刊登在科學界的博客上,通過這種新方式尋求同行的幫助,幫助他們確定是否發現了一個距今200多萬年的皮膚化石樣本。
  • 華西都市報: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評《中國考古大發現》
    齊魯書社新近出版的《中國考古大發現》(增訂本)所涉及主體內容屬于田野考古學範疇。在考古調查基礎上進行的田野發掘,一般分為搶救性發掘和主動性發掘。搶救性發掘一般是因為非法盜掘或各種建設施工行為,意外發現古代地下遺蹟或遺物而被迫進行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則主要是為解決考古學的某個或某類課題而進行的。
  • 中國建設怎樣的考古學 習近平這三個詞傳遞滿滿的自信
    聯播+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說:「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
  • 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
    原創 董琦 中國社會科學網考古學是研究歷史的,這是考古學者的明確目標。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如何把握?這是考古學者需要思考的。重建史前史在重建史前史方面,考古學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以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二卷《遠古時代》為例。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開創新時代中國考古學繁榮發展之路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考古工作並非是傳統意義的歷史文化整理與研究,也不是一種歷史與現實的割裂,而是聯通歷史與現實的橋梁。
  • 滿面塵土的史前考古人,王惠民,追尋著寧夏的考古遺址!
    提到考古專家,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會是一個拿著放大鏡、滿面塵土、皮膚曬得黝黑、卷著褲腿出現在荒郊野嶺的人物形象。當然這也是考古工作者田野考察中的樣子,但等他們回到生活中,沒準他們也是一位多才多藝、有著諸多浪漫文藝情懷的文藝青年。
  • 聯播+丨中國建設怎樣的考古學 習近平這三個詞傳遞滿滿的自信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說:「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
  • 考古2019︱科技考古:多學科集成創新,構建學科體系藍圖
    在2019年裡,科技考古學者深入考古工地,他們密切配合田野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現場對遺存進行鑑定和測繪,用標準化的方法來採集各類樣品和信息;在2019年裡,科技考古學者在實驗室裡忙碌,他們藉助於儀器設備對樣品進行鑑定、檢測和分析,開展定性和定量的科學研究;在2019年裡,科技考古學者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大部頭的考古報告裡,他們的研究業已成為考古學研究中必不可少且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
  • 留守女孩報讀北大考古學,她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不料,社交媒體上卻有網友以權威面目出現,對她橫加指責,僅因其填報志願時選擇了北大考古學專業。(8月1日 中國青年網)風餐露宿、冷門偏門、擇業面窄代表了社會上對考古學的刻板印象。基於此,一些人開始以斬釘截鐵的語氣,給鍾芳蓉下指導棋,認為其出身寒門,好不容易擁有進入最高學府的機會,自當報讀光鮮、高薪、社會認可度高的專業,以此徹底改變自身和家庭的命運。
  • 「考古就是田野挖土」?北大考古學家告訴你學考古是怎樣的體驗
    不能說考古專業就是一個冷門專業,你也不能就把這個專業局限在「田野發掘」。其次,報考的學生要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只有有了興趣才能鑽研下去,才能選擇未來奮鬥的方向,更好地發展。最後,要堅持對這門學科的深入學習。考古學所涉獵的知識面非常廣,需要掌握的技能非常多,我們只能在某個方面進行鑽研,但需要長期堅持,追求卓越。
  • 「考古就是田野挖土」?北大考古學家告訴你學考古是怎樣的體驗?
    因此,考古學是非常綜合的一門交叉學科。不能說考古專業就是一個冷門專業,你也不能就把這個專業局限在「田野發掘」。 其次,報考的學生要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只有有了興趣才能鑽研下去,才能選擇未來奮鬥的方向,更好地發展。最後,要堅持對這門學科的深入學習。考古學所涉獵的知識面非常廣,需要掌握的技能非常多,我們只能在某個方面進行鑽研,但需要長期堅持,追求卓越。
  • 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
    如何進一步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是考古工作者乃至整個歷史文化學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和時代使命,既需要進行理論上的思考與探索,也需要腳踏實地,勤奮耕耘,拿出更多特色鮮明、創新性強的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第十屆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論壇圓滿閉幕
    為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深入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2月12至13日,由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考古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十屆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論壇」成功舉辦。
  •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
    >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 周書訊|考古書店書目新2彈
    《儀禮 喪服》服敘變除圖釋中華書局128文-服飾.圖錄....考古學與雕塑藝術史研究山東美術70文-雕塑.專著....山西古代壁畫珍品典藏(全8卷)(匣裝)山西經濟1504文-壁畫.圖錄..華北..歷代碑帖法書精選:敦煌本柳公權書金剛經文物出版25文-碑刻.圖錄..西北.敦煌.山西省藝術博物館館藏碑誌集萃山西經濟69文-碑刻.圖錄..華北..考古求知集中國社科98田-研究.文集....中國東北地區和新石器時代考古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