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都市報: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評《中國考古大發現》

2020-12-14 南開大學新聞網

  □譚玉貴 王其寶

  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於1921年安特生發現仰韶文化,上承宋元明清以來的金石學,同時吸收借鑑了近代西方考古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以中國考古學家主持進行的河南安陽小屯殷墟與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標誌,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

  齊魯書社新近出版的《中國考古大發現》(增訂本)所涉及主體內容屬于田野考古學範疇。在考古調查基礎上進行的田野發掘,一般分為搶救性發掘和主動性發掘。搶救性發掘一般是因為非法盜掘或各種建設施工行為,意外發現古代地下遺蹟或遺物而被迫進行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則主要是為解決考古學的某個或某類課題而進行的。本書所列的搶救性發掘佔全部發掘項目的一半以上,例如1965年湖北漳河水利工程文物考古工作隊發掘的江陵楚墓,1974年7月秦俑考古隊發掘秦始皇兵馬俑等等。

  《中國考古大發現》也列舉了不少為解決某課題而主動進行的考古發掘,比如1900年3月由羅布泊人艾爾德克意外發現,由瑞典考古學家斯文·赫定組織發掘的樓蘭古城遺址;1926年由歐洲人安特生、師丹斯基調查發現,經中外考古人員聯合發掘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當然,本書也選入了一些兼具主動性和搶救性因素而有之的考古發掘項目,1928年10月首次被發現後經由中國考古工作者持續70多年調查發掘的殷墟遺址,1934年春首次由專業考古人員正式發掘的三星堆遺址等。

  史前考古遺址發掘和研究為我們認識和架構史前史發揮了重要作用。1928年城子崖遺址的考古發掘,首次使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首次繪製了考古地層圖,首次出版了田野考古專刊《城子崖》。石峁遺址為龍山文化晚期和夏代早期史前文化遺址,它以宏大的規模、複雜的布局結構、數量龐大的玉器及其城址地位的重要性,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在北方文化圈居於核心地位」的「超大型的中心聚落」,因此被考古專家譽為「中華第一城」。

  歷史考古學的研究範圍是有了文字記載以後的人類歷史,其主要研究對象是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歷史考古學必須與歷史學配合,同時還要依靠古文字學、銘刻學、古錢幣學、古建築學等學科分支。歷史考古學領域,也就是中國古代社會(商朝到明朝末期),《中國考古大發現》選入了在田野考古領域比較具有代表性,同時在社會公眾中影響較大的遺址類、墓葬類文章25篇。

  總之,本書所陳述的考古發掘和發現,是對中國考古發掘與發現的重要成果的一次比較集中的通俗化表達,雖然它沒有按照考古史或者考古發掘發現的先後排序,但充分考慮了有關發掘發現在中國考古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而且以點成線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近代考古學產生發展的歷程,其目的就是讓讀者由此了解中國考古學發生發展的歷史。

  作為一部公共考古學的大眾普及讀物,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考古大發現》出版上市後,先後再版2次,連續加印8次,累計發售30000餘冊。

  時隔20年,齊魯書社又與有關作者聯袂打造推出了該書最新增訂版,收入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以來全國各地重要考古發現32處、文章32篇,按照考古發現對象所處的歷史時代的先後順序展開,最大限度地覆蓋中國全境和考古發掘的各個門類。該書主編為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尊志教授,分篇文章撰稿者近20人。

  公共考古學不僅是考古學的進步與發展,也可帶動包括歷史學在內的其他有關傳統學科學術研究的進步甚至革命。《中國考古大發現》作為大眾普及讀物,可謂中國考古學走出學術「象牙塔」的一次成功嘗試。

  《中國考古大發現》出版社:齊魯書社

相關焦點

  • 綿陽考生謝瑞傑被北大考古系錄取 「發現未知,比佔有物質更快樂」
    高考文科成績645分綿陽南山中學學生謝瑞傑被北大考古系錄取他說——讀書讀到新奇的話,就像泥沙裡挖到寶一樣;看到一幅非常美的畫,就算只有一筆,也會有發自靈魂的讚美;發現未知的快樂,是一種比佔有物質更加深沉的快樂。」當謝瑞傑的父母知道他被北大考古系錄取的消息後,第一反應是震驚,然後便跟兒子調侃起來:考古是不是跟《盜墓筆記》裡寫的一樣?
  • 60年弦歌不輟 這裡走出了四川考古的「半壁江山」
    圖片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提供  10月31日,中國考古學前沿論壇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川大考古的歷屆師生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們「群賢畢至」,共慶這一國內考古學界的盛事。  60年前,著名學術大師徐中舒、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在四川大學創辦了「考古專門化」。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下)
    《考古公開課》前兩期節目為大家介紹了「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的七處遺址,本期《考古公開課》將繼續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為大家奉上「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最後三個遺址,各遺址的考古項目負責人也將在考古現場為大家做深度的解讀。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視頻」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考古界「奧斯卡獎...
    楚天都市報記者戎鈺「我們需要了解過去的5000年,以便掌握未來的100年。」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今日下午揭曉「十大」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榮耀上榜。
  • 中俄阿爾泰考古探秘
    聯合考古隊在兩處遺址都發現銅器、爐渣和銅礦石。張良仁告訴記者,他們正在分析這些銅器、爐渣和銅礦石的微量元素、鉛同位素,從而追尋冶金技術傳播和金屬貿易的路線。這裡出土的動物骨骼表明,居民還從事畜牧業。按照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來看,家馬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公元前13世紀,而牛羊大概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前。阿爾泰地區發現的牛羊馬年代比中國早,這其中是否有關聯?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01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中華5000多年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 時隔二十五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 發現重要學術價值
    時隔二十五年後,重啟九成宮遺址考古獲得重要學術價值。發布會現場 記者 陸航/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龔國強介紹,隋仁壽宮唐九成宮是隋唐兩朝前後共用的一處避暑行宮,遺址位於今陝西省麟遊縣城區。李春林說,本次發掘是時隔二十五年後重啟九成宮遺址考古的一項重要舉措,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 河南靈井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據悉,自該雜誌2006年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遺址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探索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發現的冶銅遺蹟與遺物,是中原地區時代早、規模大的冶銅手工業遺存,填補了中國青銅器產業鏈中的空白。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本文回顧了石峁遺址的發現歷史及考古調查、發掘收穫,對研究進展及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述評,重申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三結合的大遺址工作模式,以期反思不足,進一步推動石峁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走向深入。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3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距今3~2萬年間的早期現代人類化石的發現更為難得,為東亞現代人本土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這些發現為探索中國南北方過渡地帶晚更新世人類文化發展,探討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資料。
  • 重要發現頻出 考古成果豐碩——2019年山西重要考古發現
    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單位於21世紀初在運城盆地開展區域系統調查時發現該遺址。這是學界首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帶發掘專業冶銅遺址,填補了冶金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通過持續的考古工作,我們初步搞清了西吳壁遺址的聚落結構,充實了遺址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統,為認識遺址內部功能區打下了堅實基礎;新見二里頭時期的木炭窯、二裡崗下層冶銅爐,以及二里頭和二裡崗時期的其他冶銅遺物,和先前發現的冶銅遺存一起,豐富了西吳壁遺址的內涵,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探索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
  • 考古2019︱科技考古:多學科集成創新,構建學科體系藍圖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漢學巨擎」愛德華·沙畹學術奠基之作《華北考古記》出版
    中國遺址首次實地考察的第一手學術考古報告,再現二十世紀初遺址文物原始風貌。1907年3月,沙畹離開巴黎,前往中國,開始了他第二次訪華考古活動,《華北考古記》就是這次實地考察的學術成果。在《華北考古記》中,沙畹通過大量拓印、抄錄遺址文物中的碑文題記,收集整理了一千七百餘張圖片,並對遺址文物進行多角度的闡釋。這些遺蹟在後來的戰亂過程中或損毀或流失,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些圖片及資料對於後世的研究就更顯彌足珍貴。
  • 吉林一地入圍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揭開800多年前東夏國神秘面紗
    吉林一地入圍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2020年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陳星燦在論壇上發布了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山東滕州市西孟莊龍山文化遺址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洪河遺址、陝西神木市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青海烏蘭縣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4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 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今年入圍的項目一共有18個。究竟發現了什麼,又有哪些歷史空白被填補了?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2020-12-06 16:49:02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