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6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雷軍說「小米要做的是科技界的無印良品」。
然而,4月5號,小米上線「米家有品」,這個APP風格上像極了無印良品,而且不止賣科技產品,也賣床上用品四件套,這是演哪一出?
「米家有品」的前世今生
「米家有品」算不上橫空出世,因為之前它已經在「米家」APP裡以「米家商城「之名存在了兩年時間。
「米家」APP最初是銷售和控制小米智能家居設備的,後來品類越來越多,於是有了米家商城和眾籌功能。
米家眾籌可謂火爆,我看幾乎每個單品的眾籌金額都在百萬以上,目前正在進行的第75期眾籌,三款單品——六件套、四件套和兒童清吸口罩,目前眾籌金額也逼近百萬。
儘管米家商城和眾籌的業績不錯,但在一個控制智能設備的APP裡賣四件套總感覺怪怪的,所以,小米把這些商品從米家商城裡獨立成為「米家有品」,也算是意料之中。
小米為什麼要成為「無印良品」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無印良品並不是什麼高端品牌,這個靠著「便宜有理」口號發家的企業靠的是價格便宜,而又有那麼一點設計感。只不過和星巴克、哈根達斯 、必勝客等品牌一樣,無印良品在中國變得昂貴和貌似很高端的樣子。
淘寶也是靠價格取勝的,但隨著消費升級,單純追求價格的粗製濫造產品很難再取悅消費者了,這時候就需要價格適中、有點設計感的「無印良品」式產品。
小米及其生態鏈企業做的插座、移動電源、空氣淨化器、電飯煲、自行車、電風扇等產品,說是要讓中國人用很便宜的錢享受最新的技術和創意,其實就是「無印良品」模式。
小米生態鏈產品
雷軍一直說要改變製造業,目前小米及其生態鏈雖然做了很多「不務正業」的產品,但還是局限在智能家居及周邊產品,這只是製造業很小眾的一部分,「米家有品」則可以讓小米涉足更為廣闊的領域。
不要忘記了,小米已經是中國第三、全球第八的電商平臺,它有這個實力去開疆拓土。
網易嚴選答應嗎
想做中國版無印良品的並非小米一家,還有「網易嚴選」。
不知道是不是得知「米家有品」上線的原因,最近「網易嚴選」嫌棄了新一輪的營銷高潮——不但找咪蒙、社長等自媒體做廣告,還說服了知乎做起了開屏廣告,印象中,這是知乎首次做開屏廣告。
無論是界面風格、產品設計還是「好的生活,沒有那麼貴」的口號,「網易嚴選」都是奔著無印良品去的,在經歷了初期的質疑之後,「網易嚴選」發展得不錯。
現在小米跳出來說也要做中國的無印良品,還有機會嗎?
我覺得還是有的,而且還不止一個。
第一個機會,是小米之家。
經歷了OV的衝擊之後,小米開始重視線下渠道,做小米之家。
現在小米之家每個月開 5 到 10 家,3 到 4 年的時間裡可以開到 1000 家店,這些店不加盟、不掛牌,不但可以賣小米商城裡的手機和智能產品,還可以賣「米家有品」裡的四件套,這是一個線下優勢。
按照馬雲的說法,未來線下與線上零售將深度結合,純電商的時代很快將結束,純零售的形式也將被打破,新零售將引領未來全新的商業模式。同時擁有電商和線下渠道者,將佔據優勢。
另一個機會,是Costco。
Costco是美國的一家連鎖超市,也是雷軍極力推崇的企業。
和沃爾瑪之類的超市有所不同的是,Costco 極其克制,我將其歸結為三個控制:
控制數量:Costco每類產品只有兩到三個品牌,相比於亞馬遜幾十萬種商品,Costco一共只有4000個SKU;
控制毛利率:Costco有一個神秘數字14,就是所有的商品毛利不得超過14%,平均可能只有9.5%的樣子;
控制品質:每種商品幾乎都經過CEO親自挑選或者使用。
「網易嚴選」和「米家有品」其實都有點學習Costco的味道,不過小米的眾籌似乎更加徹底一些,雷軍也直言,以後小米之家的店裡只有 50 到 100 件商品,要靠爆款單品徵服消費者。
「網易嚴選」和「米家有品」誰會勝出?
不好說,或許長期共存,或許還有更多的無印良品+Costco模式的平臺出現。
有朋友說,以後只保留「網易嚴選」和「米家有品」兩個APP,其他購物軟體都可以刪掉了,這話當然有些絕對,但從中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兩家在很多層面代表著消費升級和新零售的趨勢,作為從業者,或許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