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穿母親做的布鞋,鞋裡會墊上母親繡的鞋墊。現在繡鞋墊的人越來越少了,隨著各種精美圖案的機器軋花鞋墊問世,市面上已難找到手工鞋墊了。現在如果誰還會收到親朋饋贈的手工繡花鞋墊,多半是會被作為藝術品珍藏的。
小時候,不知道母親為我繡過多少雙鞋墊,直到現在只要母親一有空閒也會時不時繡上一兩雙給我郵寄過來。看著那精美的圖案,用手輕輕摩挲著細膩凹凸的表面,總會有一種美好而溫暖的感覺!一想到母親不知又花了多少時日一針針繡織出來,便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隨便在鞋裡踩一踩就任意丟棄糟蹋掉,而是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
做鞋墊是一個細緻活,先用做衣褲的邊角餘料或不穿的舊衣褲裁成的布用漿糊粘五六層厚,做成一張大大的布殼,然後依著不同尺碼的模子裁出鞋墊內襯,再在內襯上蒙一層純色的新棉布。然後可以在布面兒上畫出花鳥蟲魚各種圖案,用各色的絲線或棉線依著圖案刺繡,錐一下,繡一針。也可以不畫圖案,數著棉布紗線的間隔繡出對稱的圖案。不管是哪種繡法,因為針法細密,繡出的圖案都很漂亮,但也都特別費時費眼。
原來在農村人們多穿布鞋,都喜歡在鞋子裡墊雙鞋墊,一來是農村人很少買襪子穿,鞋墊可以避免腳與鞋底直接接觸而很快將鞋底磨穿;二來鞋墊可以吸汗除溼,增加腳的舒適度。鞋墊除了做給家人,也常是妙齡女子送給心上人的定情信物,當然還可作為贈送親朋好友的禮物。久而久之,鞋墊成了人情關係的標誌,而看女人的手巧不巧可以看她繡的鞋墊,鞋墊繡的好,心地必然也靈秀。
在農村繡鞋墊是女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閒暇時,若天氣晴好,姐妹們三五成群,村頭、路口、樹蔭下,針引著各色的線在歡聲笑語中靈活地穿梭著。不喜熱鬧的就在自家屋簷下、小院裡聽著針線「嗖嗖」穿梭的聲音仔細繡織起來。女人們大都從少女開始學習,一直到為婦為母,再到滿臉皺紋,滿頭銀髮,一針一線,繡著青春,繡著人生,融進情感。
近年來,母親的視力大不如前,那雙曾今明亮有神的眼睛在歲月的風霜中日漸渾濁,但她還是堅持為一家人繡鞋墊,從女兒女婿到外孫孫女兒。好多次看著母親在昏暗的燈光下端著老花鏡埋頭細心地穿針引線,我就勸她說,「現在的鞋子都不用鞋墊了,繡了也用不上,別白費功夫」。其實也是擔心母親眼睛和頸椎受不了,但母親還是放不下她手中的針線。想想母親放不下的豈止是針線呢,更多的是她的牽掛吧!
那不起眼的鞋墊雖踩在腳下,並不光鮮亮麗,但它卻承載著一身之重,也丈量著走過的路。「兒行千裡母擔憂」,那千針萬線裡有母親的牽掛和祝福。踩著母親繡的鞋墊,走到哪裡都不會害怕與孤單,它仿佛在叮囑我:「走好腳下的路,走多遠都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