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十裡長街相送。
他的那句「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至今迴響在耳邊。
1911年10月,瀋陽東關學校,一位身材瘦弱,儀表清秀的少年,找來了一把剪刀,咔嚓一下,剪掉了自己的辮子,很多同學在他的影響下,也剪掉了辮子。
就在這一年的年底,東關學校的魏校長問班上的同學們,為什麼而讀書?有人說,為了光耀門楣,有人說為了明禮,還有人說,我是為了我爸爸。這個回答一說出來,同學們哄堂大笑。
當校長問到坐在後面的周恩來時,他鄭重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個回答,讓魏校長倍感欣慰,同學們都向他投去了詫異和欽佩的目光,要知道,那一年,他才13歲呀!
一個13歲的少年,有這麼遠大的志向,有這樣的見識,源於他生活的艱難。
他出生不到一年,就因為要給重病的叔父衝喜,過繼給了自己的叔叔,可惜不久後,叔叔就去世了,從此,他就由寡居的小嬸嬸撫養。
嬸嬸陳氏很有文學素養,成了他的啟蒙老師。她還給他請了一位乳母蔣江氏。
後來他成年以後在回憶中說,自己有三個母親,生母爽朗,養母才學出眾,奶媽勤勞,她們都對他的人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可惜的是,在他9歲和10歲那年,生母和養母相繼去世,由於父親和伯父長期在外謀生,小小年紀的她,擔當起持家的責任。他經常強裝笑臉,靠著典當借債過日子。
後來,叔母八嬸讓她住在自己的東屋。照顧起他的飲食和洗衣縫補。
有一天,他推開以前書房的門,看到滿屋塵土,他傷心極了,他多麼想再回到學校去念書呀,可是現在生活都困難,哪還有錢去上學呢?
細心的八嬸發現他眼角的淚,再三追問之下,他才說,自己很想念書。
善良的八嬸一聽,一把摟住他,兩個人都傷心地哭了。
1910年的春天,伯父得知了他的情況。託人把他帶到了東北。當年的秋天,他進入了瀋陽第六兩等小學堂讀書,新式的小學讓他如饑似渴,他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
這個優秀的孩子,引起了教歷史的高戈吾老師的注意,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他閱讀了《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揚州十日記》等很多書籍,接觸到了很多新思想。
這樣的他,才能在第2年,說出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那樣的鏗鏘之言。
這句話,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