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最新版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 _ 東方財富網

2020-12-21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最新版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

  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發布。報告詳細評價1006個全球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從整體上衡量了全球城市競爭力發展格局,討論了全球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

  「人類邁入城市時代以後,全球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都主要集中在城市,組織全球專家開展全球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對於全球意義重大。」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表示,本報告中,總體報告利用城市發展的新理論框架,從全球城市歷史價值鏈的嶄新視角開展研究,作出了具有重要價值的發現,以及對當前和未來具有重要意義的經驗啟示。

  主題報告關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從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視角,創新性提出了一個矩陣式理論框架,並對全球50萬人以上的城市,SDGs和SDG11進行全樣本評估,對六個城市的實現程度作出了清晰的評判,具有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

  經濟與可持續競爭力報告對全球50萬人口以上的1006個城市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監測,在這個評估基礎上,從多個維度對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格局進行了綜合分析,並作出重要價值的發現。

  從2015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已出版5部《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本報告是《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系列第六部。報告作者倪鵬飛教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社科院-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首席城市經濟學家,主要從事城市經濟學、城市競爭力和房地產經濟學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報告另一作者Marco Kamiya現任聯合國人居署戰略司知識管理與創新局高級經濟學家,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公共經濟學

  以下是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中文簡稿: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中文簡稿

  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

  一、 報告簡介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是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和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進行的一項合作研究,重點關注城市競爭力、城市土地和市政金融。該項目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中國社科院-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首席城市經濟學家倪鵬飛博士和聯合國人居署戰略司知識管理與創新局高級經濟學家Marco Kamiya先生牽頭,多位全球知名學者和優秀專家參與,歷時整整一年聯合研究而形成。

  倪鵬飛博士

  Marco Kamiya

  報告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證調查,建立了衡量全球1000多個城市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同時,選取全球城市發展的重要問題作為主題報告進行深入研究,旨在通過城市競爭力的評估,促進聯合國2030年議程的實施。從2015年起已先後成功出版5部報告,其中《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2019)》於第74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於聯合國紐約總部發布,《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2020)》於第10屆世界城市論壇(WUF10)期間於阿布達比發布。

  二、年度總體報告: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

  城市不僅是偉大的人類工程,也是文明的標誌和容器,更是自然規律的空間單元。從城市看世界發展不僅目標精確、具象而且視角聚焦新穎。全球城市價值鏈穿越人類文明時空。研究表明:探尋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需從城市體系時空演化看世界體系。人類文明是在一定空間下通過交互作用不斷正向創造的價值。全球城市及其體系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及容器。全球城市價值鏈精確刻畫全球城市文明的時空演進。

  圖人類聚落的動力條件及其作用機制

  三、全球中心城市是全球發展的火車頭,但始終面臨可持續的挑戰

  全球中心城市通過引領全球的城市,進而引領世界發展。它不僅創造核心價值還決定著價值全球分配,因而放大了影響全球的功能。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及智能時代完全不同規模、形態、功能和價值創造。全球中心城市價值鏈的中心在漫長的低璇後加速升騰。

  1、人口規模在歷經長期徘徊後迅速加速擴大。

  圖最大城市人口變化(萬人)

  2、主導功能依次經歷政治、經濟和文化主導。

  3、空間形態歷經長期慢變而後加速擴大多樣。

  圖各時期城市面積變化(BC2900-AD2000)

  4、價值中心在不斷轉移中歷經長期慢變和短期快升。

  圖全球最大城市中心演化

  四、農業工業智能時代城市及其價值鏈體系屬性完全不同

  全球城市價值鏈的體系,由初始的國際性城市體系,到國內和國際的雙層體系,再到工業革命以來趨勢逐步凸顯的多層國際體系。幾乎所有剛剛興起的城市都是城國一體的城邦,無論是兩河文明、尼羅河、黃河還是希臘。尤其在「新月」城市革命的鼎盛時期,多達3000個左右的城邦如繁星點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過去6000年,由樞紐、門戶和節點構成的全球城市體系,在由跨國集鎮體系到跨洲城市體系再到全球大都市網絡體系演化中,經歷20餘次的全球性瓦解和重塑,伴隨而來的是全球城市價值鏈體系的重構,其價值鏈的範圍、結構和厚度經過反覆的收縮和擴張,現在的價值鏈最大,展示了全球城市體系及其價值鏈體系此起彼伏和興衰交替的變化,同時展示出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及智能時代完全不同的城市及其價值鏈體系屬性。

  圖公元1到3世紀歐亞非世界體系

  1、全球城市人口流動長期以小城市為主導並始終以國內流動為主體。

  圖 1600年全球城市體系

  2、權力、貨物與文化三大全球城市體系相對獨立又相互影響。

  圖 1750年世界城市體系

  3、交通與通訊聯繫改進影響城市體系的範圍與密度。

  圖 1850年世界城市體系

  4、全球城市價值鏈體系20餘次重構。其價值鏈的範圍、結構和厚度經過反覆的收縮和擴張,現在的價值鏈最大。

  圖 1950年世界城市體系

  五、城市始終主導人類主要文明但價值創造速度從漫長徘徊到急劇加速

  城市人口、城市空間和城市活動在漫長農業時代都僅佔世界微不足道的比例,城市創造的價值與文明卻佔世界絕大部分,但城市創造價值的速度比較緩慢。而隨著工業和智能時代城市世界的到來,不僅幾乎全部的價值將由城市創造,更重要的是價值創造速度的加速增長。

  1、世界城市人口從佔世界部分少數,到佔世界關鍵少數,到佔世界絕大多數。城市人口的比例在1750年之前長期徘徊在5.5%以下,1750-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加速達到50%。

  2、世界城市活動從關鍵基礎活動到主要的基礎活動,再到主要的人類活動。城市的生活、生產、消費。在城市化超過50%之前,只有一小部分在城市裡,當超過50%以後,所有都在城市中,既有生產功能,又有生活功能。

  圖全球經濟總量變化(萬億美元)

  3、城市化地區從地球表面的寥若晨星到星雲密布。

  圖城市面積佔城鄉用地總面積比重註:總面積為城市面積+農業用地面積。

  4、全球城市價值鏈時空演進就是全球文明價值時空演進。

  六、全球城市的四大特徵漸成人類星球四大空間特徵

  隨著城市的發展,聚集、聯繫、共享與流動在深化,但是分散、隔絕、排他和固定也將保持或強化。與此同時,隨著世界城市化程度加深,城市的特徵日益成為人類星球的空間特徵。

  1、聚集逐步加劇帶來擴散增加。從地方到全球聚集,從物理到虛擬空間的聚集

  2、聯繫更加密切而隔離依然保持。從區域連接到全球連接,從有形物質及服務的「硬連接」到無形物質及服務的「軟連接」,從個別連接到萬物互聯。

  3、共享日益普遍而獨享仍留空間。從基礎設施貢獻到公共服務共享,從硬體產品共享到軟體產品的共享,從公共產品的共享到私人產品的共享。

  4、固定依然存在流動更加廣泛。從當地遷移國內流動,到國內遷移跨國流動,再跨國遷移全球遷移。

  七、決定全球城市及價值鏈文明的不僅僅是技術

  透過全球城市及價值鏈演進的表現,利用城市發展經濟學框架分析城市文明時空演進的軌跡,能夠清晰地發現:消除貧困、保持和平、追求繁榮、保護地球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十分重要。縱觀影響以城市為基礎的全球體系演進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機制,聯繫當前的世界局勢,更加迫切要求全球共同維護自由貿易、保持生態環境、促進科技創新、警惕安全威脅。

  1、人類需求和智慧是全球城市及價值鏈演進的永恆動力。

  2、空間環境及其變化決定全球城市及價值鏈的時空演進。

  3、技術創新是決定全球城市及價值鏈體系演進的根本動力。

  4、政治權力始終左右著全球城市及價值鏈體系的時空演進。

  5、自由貿易不遺餘力地擴展著全球城市及其價值鏈體系。

  6、思想文化始終並將日益壓倒性影響全球城市價值創造。

  八、年度主題報告:競爭力與SDG

  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是監測SDG的有效工具。年度主題報告首次嘗試從城市可持續競爭力視角測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特別是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目標(SDG11)的實施進展。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以矩陣形式分解提煉SDGs和SDG11目標內核的理論框架。並以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指標為主體,構建了一個統一的、適用於城市維度監測SDGs特別是SDG11進展情況的指標體系,並首次對全球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進行了全樣本評估。

  圖:城市可持續競爭力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對表數據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資料庫,下同

  九、全球城市SDGs的實現程度整體處在「稍有距離」的重要階段

  1、全球城市SDGs實現程度整體呈現「橄欖」型分布。接近完成和距離很大的樣本城市僅佔比10.0%,1006個城市SDGs整體平均得分為0.624。

  2、全球城市SDG的各子目標的實現程度不同步。無貧困(SDG1)和零飢餓(SDG2)的實現水平最好,達到「接近完成」狀態,而優質教育(SDG4),產業與創新(SDG9)以及夥伴關係(SDG17)等還處於「距離很大」的狀態。

  3、所有城市都沒有完全實現SDG目標。所有城市都存在一定短板。都柏林是表現最為優異的城市,其SDG綜合得分最高。

  4、所有城市目標完成度「非常接近」的城市在無貧困(SDG1)和零飢餓(SDG2)方面基本實現目標,而另外15項目標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挑戰。

  5、中國內地城市整體處於「還有距離」狀態。在優質教育(SDG4)、清潔能源(SDG7)等相對滯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還需要很大努力。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水平最高的城市為北京,SDG得分超過0.7的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廣州、上海、杭州、南京、武漢、成都、西安、廈門、合肥、青島、重慶等,這些城市正從「比較接近」狀態向「接近完成」狀態靠近。

  6、各洲典型國家在實現程度及其分項上問題有別。美國城市整體處於「比較接近」狀態,但在氣候變化及生態環境等方面挑戰較大;巴西城市整體都處於「還有距離」狀態,但巴西城在減少不平等(SDG10)方面挑戰較大。日本城市整體表現達到「接近完成」狀態,但在工作及增長(SDG8)方面相對不足。德國城市整體很靠近「接近完成」狀態,且在清潔能源(SDG7)方面表現突出;南非城市整體很靠近「還有距離」狀態,在非洲處於領先地位,但不平等方面問題嚴峻;奈及利亞城市整體處於「距離較大」狀態,但在無貧困(SDG1)方面表現較好。澳大利亞整體處於「比較接近」狀態,但在生態資源方面表現相對不足。

  十、全球城市在SDG11方面的整體進展處於「還有距離」但即將邁入「比較接近」的臨界階段

  圖:城市可持續競爭力與可持續城市與住區目標的對表

  1、全球城市SDG11實現程度整體呈現「頭尾小,中間大」的紡錘形結構。對於全部1006個樣本城市來說,1.8%的城市在SDG11方面完成度「非常接近」,44.33%的城市在完成度方面「比較接近」目標,47.51%的城市距離達成目標「還有距離」,6.36%的城市距離目標「差距較大」。

  2、SDG11的整體進展正處於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關鍵階段。目前全球城市在SDG11方面的平均得分為0.69,處於「還有距離」但即將邁入「比較接近」階段的臨界值。由於大量城市在目標實現度方面處於即將「升級」的關鍵時段,我們預計,如果全球城市在SDG11的實現方面持續推進,有望在可見的未來整體邁入「比較接近」的歷史階段。

  3、SDG11各具體目標的進展狀況不同步。全球在住房保障(11.1)、公共空間(11.7)方面的內部差距明顯;城市管理(11.3),防災減災(11.5)方面進展較為領先;在高效交通(11.2)、遺產保護(11.4)、環境治理(11.6)方面面臨共同的挑戰。

  4、不同完成程度的城市組面臨不同的問題。對於目標完成度「接近完成」的城市來說,環境治理和遺產保護依然是它們所面臨的共性問題;目標完成度「比較接近」城市的主要短板集中在住房保障(11.1),高效交通(11.2),遺產保護(11.4)和公共空間(11.7)上;目標完成度「還有距離」的城市在住房保障(11.1),遺產保護1(11.4),防災減災(11.5)和公共空間(11.7)上弱於上一完成度城市,在環境治理(11.6)方面則優於上一完成度城市;目標完成度「距離較遠」的城市除去環境治理(11.6)方麵包袱較小之外,在其他各方面均面臨嚴峻挑戰。

  5、中國整體水平高於國際平均水平。中國城市在SDG11方面的平均得分為0.695, 略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在291個樣本城市中,123個城市處於「比較接近」階段,佔比42.26%,包括青島、大連、成都、重慶、杭州、南京、無錫、合肥等;168個處於「還有距離」階段,佔比57.73%。

  主題報告的案例研究部分,圍繞SDGs方面的全球代表性城市的實踐經驗和方法,深入分析了斯德哥爾摩、新加坡、馬德裡、墨西哥城、埃斯科貝多、奈洛比、蒙巴薩、基蘇木、北京、上海、開普敦、茨瓦內等不同區域、不同國家和不同發展階段的案例,提煉總結了這些城市在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以資全球城市鑑。

  十一、經濟競爭力(2020-2021):在全球城市收斂中,「北半球上升、南半球下降」

  圖:2020-2021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分布

  圖: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5年變化註:紅色表示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上升,藍色表示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降低

  城市經濟競爭力是當前和短期的經濟績效的決定力量,也是城市未來和長期發展的關鍵基礎。

  頂級城市洗牌。全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20強的城市分別為紐約、新加坡、東京、倫敦、慕尼黑、舊金山、洛杉磯、巴黎、深圳、聖何塞、香港、上海、法蘭克福、波士頓、都柏林、維也納、杜塞道夫、斯圖加特、漢堡和西雅圖。科技新貴闖進前十,多個發達的中小都市區闖入二十。相對於2015-2016年而言,紐約和新加坡的經濟競爭力排名沒變,倫敦上升14名,慕尼黑、巴黎等由於增量減小下降2名,頂級城市位序仍處於激烈競爭中。

  北半球經濟競爭力上升、南半球經濟競爭力下降。過去5年,亞洲、歐洲、北美洲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穩步一同上升,南美、非洲、大洋洲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則相對下降。具體來看,北美洲的城市上升幅度最大,排名平均上升了13.8名,亞洲的城市排名平均上升了8.6名,歐洲的城市排名平均上升了3.4名,南美洲下降幅度最大,平均下降了65.1名,非洲平均下降了21.1名,大洋洲平均下降了7.1名。

  高競爭力區域分化、低競爭力區域收斂。無論是國家還是區域均呈現綜合經濟競爭力較高的分化加劇,綜合經濟競爭力較低的趨於收斂。具體而言,2020-2021年經濟競爭力分化的國家的競爭力均值為0.42,而經濟競爭力收斂的國家的競爭力均值為0.32;北美洲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為0.72,變異係數從2015-2016年的0.1406上升到0.1421,歐洲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為0.70,變異係數從0.1545上升到0.1624,北美洲、歐洲呈現高位分化狀態;亞洲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為0.59,變異係數從0.1575降低到0.1470,南美洲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為0.60,變異係數從0.1060降低到0.0827,非洲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為0.52,變異係數從0.1657降低到0.1540,呈現低位收斂狀態。

  表:2020-2021年度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前20名及其5年變化數據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指數資料庫,下同。

  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總體有所上升。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前10強城市分別是深圳(9)、香港(11)、上海(12)、北京(21)、廣州(42)、蘇州(71)、臺北(74)、南京(83)、武漢(87)和無錫(91);從5年變化來看,由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前10強城市總體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處於降低狀態,但仍然均在全球前100強以內,其中深圳全球排第9名,香港全球排第11名,上海全球排第12名。從經濟密度和經濟增量角度來看,2020年前十強城市的經濟密度競爭力全球排名有所上升,但經濟增量競爭力有所下降。總體來看,2020-2021年度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相對於2015年有所上升。在291個中國城市樣本中,有106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處於降低狀態,有18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處於上升狀態,綜合而言,總體上升了6.5名。前100強中有10個城市,前200強中有30個城市。

  表:2020-2021年度中國前10名綜合經濟競爭力及其變化

  粵港澳大灣區呈現深圳、香港、廣州三大中心引領狀態。從灣區競爭力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均值為0.75,顯著低於東京灣的0.94,舊金山灣的0.86,紐約灣的0.84。粵港澳大灣區內整體呈現三大中心引領狀態,其中深圳全球排名第9名,香港全球排第11名,廣州全球排第42名,均在全球前五十強以內。而佛山、澳門、東莞、珠海等城市雖也在全球200強以內,但與頭部城市相比則較弱。從全球排名變化角度來看,大灣區內呈「頭降、中尾升」狀態,中間的東莞、珠海、惠州、江門經濟競爭力有所上升,而頭部的深圳、香港等城市有所下降,總體灣區內差異縮小。

  十二、年輕且高素質的人口是最重要的要素競爭力構成

  表:2020-2021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及其變化

  年輕且高素質的人口是最重要的要素競爭力構成。當地要素作為影響城市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信貸市場融資便利度、資本市場融資便利度、學術論文指數、專利申請指數、青年人才比例指數、勞動力總數指數。當地要素競爭力前20強城市分別為紐約、深圳、芝加哥、倫敦、波士頓、上海、東京、首爾、都柏林、新加坡、北京、巴黎、舊金山、莫斯科、雪梨、洛杉磯、孟買、香港、杜拜和多倫多,均為全球、區域或國家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各地的科技、資本和人才,主導全球當地要素競爭力。分項指標表明資本市場融資便利度、專利申請指數和年輕且高素質人口指數對當地要素競爭力影響最大,其變異係數分別為0.94、0.82和1.09,其中年輕且高素質的人口指數變異係數最大,影響最明顯,其高低決定當地要素競爭力的高低。

  中國多數樣本城市的當地要素已處在較具競爭力的水平之上。深圳、上海、北京、香港、廣州、臺北、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均處於全球前50強;其中深圳和上海處於全球前10強,分別排全球第2名和全球第6名;北京、香港處於全球前20強,分別排全球第11名和全球第18名。總體共有19個城市處於全球前100強以內,有50個城市處於全球前200強以內,有183個城市處於全球500強以內,總體處於領先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當地要素競爭力優勢明顯。總體均值為0.58,與國際灣區水平(紐約灣0.65、舊金山灣0.59)接近,顯著高於環渤海灣和杭州灣。從灣區內部來看,深圳處在絕對核心的位置,香港和廣州較為接近,江門、澳門和肇慶則相對較低。

  圖:當地要素前20強城市內部指標情況

  表: 當地要素指標全球前20強城市

  圖: 全球1006個城市當地要素指標的空間分布

  十三、環境質量依然是全球城市面臨的共性挑戰

  環境質量依然是全球城市面臨的共性挑戰,新興經濟體生活環境整體水平亟待提升,且各分項指標均存在較大分化。優良的生活環境既是對人類住區的基本要求,也是創業的重要保障。研究發現,全球生活環境前20強城市分別是:東京、紐約、大阪、新加坡、羅馬、廣島、柏林、維也納、倫敦、洛杉磯、舊金山、名古屋、北九州-福岡、休斯敦、波士頓、熊本、慕尼黑、芝加哥、札幌和費城。對於全球城市而言,環境汙染度指數平均得分最低,說明環境質量依然是全球城市面臨的共性挑戰。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說,生活環境指標得分普遍偏低,如印度(0.432), 印尼(0.562)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0.583),且其各分項指標存在較大分化。

  中國城市在生活環境競爭力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中國城市在生活環境方面的平均得分為0.586,僅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其中,港澳臺城市排名靠前,大陸城市中上海與廣州排名領先,中國共有15個城市躋身生活環境全球前200,分別是臺北(49),香港(55),臺南(104),高雄(118),臺中(123),上海(137),廣州(158),新竹(168),澳門(170),深圳(173),東莞(183),北京(189),杭州(192),昆明(194), 重慶(197)。中國城市整體排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房價較高,但一、二線城市在健體休閒設施指數、文化設施指數及歷史文化指數方面表現較好,所以依然處在前列位置。

  從全球坐標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生活環境整體較好。大灣區城市在生活環境指標方面的平均得分為0.709, 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和中國平均水平,也優於國內的杭州灣區0.672與環渤海灣區的0.634;與國際灣區比較,得分也比較接近。除江門和肇慶外,其他城市水平皆相對較高且差異不大。

  圖:生活環境前20強城市內部指標情況

  表生活環境指標全球前20強城市資料來源:本報告研究整理。

  圖:全球1006個城市生活環境指標的空間分布

  十四、開放程度是決定營商軟環境競爭力的關鍵

  營商環境的本質在於為企業經營者和投資者建設一個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主要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方面,而營商軟環境主要是指一個地方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政務、政策、法制、市場與人文等發展「軟環境」。軟環境對競爭力的影響越來越重要,開放程度是決定營商軟環境競爭力的關鍵。開放程度既是營商環境的結果,也是其實現手段。在營商軟環境的分項指標中,開放度的變異係數為0.799,其對營商軟環境的影響具有關鍵作用。

  全球城市營商軟環境整體上呈現北美洲、亞洲和歐洲三足鼎立的格局,且中美兩國主導營商軟環境頭部城市。營商軟環境分項指標的均值存在較大差異,高等教育指數及開放度的內部差距更大。從G20國家來看,美國和中國城市領跑全球,歐盟城市表現強勁;G20國家營商軟環境的均值顯著高於非G20國家,且內部分化程度更低。英國和澳大利亞城市營商軟環境的各個分項指標基本都比較有優勢,而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整體水平依然偏低。

  中國頭部城市營商軟環境較具競爭力,但整體分化較大。中國共有42個城市躋身全球城市營商軟環境前200,北京(2)、香港(6)和上海(7)排名領先,均位列前10;臺北(15)和杭州(19)位列前20;南京(24),廣州(25),深圳(29),武漢(39),西安(45),天津(48)均位列前50;成都(54),大連(62),青島(65),蘇州(66),廈門(67),長沙(79),澳門(82),合肥(82),瀋陽(88),濟南(90),重慶(91),珠海(97),哈爾濱(100)均位居全球前100行列。整體上,中國城市營商軟環境的變異係數達到0.355,處於較高水平,表明城市之間分化程度較大。

  粵港澳大灣區內頭、尾部城市差距很大,在營商軟環境方面的平均得分為0.639,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水平0.407和中國平均水平0.423,也優於國內的環渤海灣區(0.6)和杭州灣區(0.585),但與國際上東京灣區(0.936)、舊金山灣區(0.726)和紐約灣區(0.692)等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仍然有差距。從大灣區內部來看,香港得分最高,其次為廣州和深圳,三者均進入全球前30名,而江門和肇慶得分最低,排名在500之外,可見灣區內頭尾部城市差距很大。

  圖:營商軟環境前20強城市內部指標情況

  表:營商軟環境指標全球前20強城市

  圖:全球1006個城市營商軟環境的空間分布

  十五、機場和網際網路設施對於營商硬環境競爭力影響最大

  機場和網際網路設施對於營商硬環境競爭力影響最大。城市營商硬環境是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交通便利度、電力充沛度、網絡信息傳輸速度、機場設施指數、自然災害指數、航運便利度等6個方面。相對而言,城市間的各項硬體環境差異在縮小,但作為城市營商硬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機場設施的變異係數為0.434,在各項指標中較為突出。與此同時,網際網路設施的狀況對於營商活動的影響在當今時代越發重要,0.527的變異係數說明全球城市在網際網路設施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全球營商硬環境前20名的城市分別是:阿姆斯特丹、新加坡、溫哥華、杜塞道夫、墨爾本、裡斯本、漢堡、布魯塞爾、法蘭克福、費城、亞特蘭大、達拉斯、巴黎、紐約、倫敦、上海、吉隆坡、雪梨、巴爾的摩和柏林,皆為航空樞紐或者港口城市。

  雖然中國的營商硬環境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橫向比較來看,依然存在很大的質量提升的空間。2020-2021年度,中國共有19個城市位列全球前200名,分別是上海(16)、香港(39)、天津(40)、深圳(47)、臺北(48)、北京(57)、澳門(68)、蘇州(69)、無錫(82)、廣州(90)、寧波(91)、廈門(93)、常州(94)、東莞(96)、廊坊(104)、珠海(138)、杭州(165)、青島(179)和福州(191)。整體看來,中國城市的營商硬環境平均得分僅為0.438,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的0.504, 在全球前500的城市中,中國僅佔18.2%,而歐盟佔據73.2%,依然存在較大質量提升的空間。

  航運便利度引領粵港澳大灣區衝擊營商硬環境國際一流。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硬環境的平均得分為0.683,高於杭州灣0.618,和環渤海灣0.577,在國際上低於紐約灣0.783,但接近舊金山灣0.72,總體看來處於國內領先,並接近國際一流的水平。具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在航運便利度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優於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的在其他方面與國際灣區相較仍有差距。

  圖:營商硬環境前20強城市內部指標情況

  表:營商硬環境指標全球前20強城市

  圖全球1006個城市營商硬環境的空間分布

  十六、逆全球化和疫情將削弱全球聯繫競爭力

  全球聯繫度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它包括航空聯繫度、網絡熱度、科研人員聯繫度、金融企業聯繫度、科創企業聯繫度和航運聯繫度,在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之下,全球聯繫面臨巨大挑戰,可能成為全球城市競爭力的主要短板。

  航空聯繫度、金融企業聯繫度、科技企業聯繫度是決定全球聯繫競爭力的主要因素。2020年全球城市聯繫度指數前20的城市分別是上海、紐約、倫敦、阿姆斯特丹、香港、巴黎、北京、新加坡、東京、伊斯坦堡、杜拜、廣州、米蘭、洛杉磯、深圳、雪梨、華盛頓特區、休斯敦、巴塞隆納、馬德裡。全球聯繫競爭力最強的城市,都是全球科技和金融中心。在全球聯繫的三級指標中,科技企業聯繫度、航空聯繫度、金融企業聯繫度的變異係數均較高,分別為1.331、1.248和0.920,這三個指標是影響全球聯繫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同時也都面臨著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挑戰。

  受新冠疫情影響,科研人員聯繫或將成為全球聯繫的重要支撐。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研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一些國家及地區相繼採取了入境管制措施,國際航班數量大幅減少,城市間航空聯繫度顯著降低,而且疫情對航空旅行的影響將持續多年,這對全球聯繫指數造成了嚴重威脅。相比之下,通過線上會議等形式開展的科研活動增強了科研人員間的聯繫,城市的科研合作論文發表數量顯著提升,將成為支撐全球聯繫的重要支柱。科研人員聯繫度前10的城市分別為:北京、巴黎、倫敦、上海、紐約、波士頓、聖保羅、馬德裡、米蘭和多倫多。新興經濟體城市的科研人員聯繫度分化比較嚴重,65%以上的城市處在全球城市均值以下。

  中國城市整體的全球聯繫高於全球平均,但存在內部分化。中國城市的全球聯繫的均值為0.440,高於全球均值0.344。全球聯繫指數前200城市中國城市入選47個,其中,上海位居全球聯繫的榜首,香港、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天津、青島、西安、南京、廈門、成都、大連均進入全球前50,這些城市的金融企業聯繫度均在全球具有較大優勢。然而,中國291個樣本城市還有超過一半的城市低於全球均值,其中,航空聯繫度、網絡熱度、金融企業聯繫度和航空聯繫度均具有優勢,尤其是金融企業聯繫度均值0.773顯著高於全球均值(0.484),但科研人員聯繫度和科創企業聯繫度均低於全球均值,其中科研人員聯繫度中國均值僅為0.389,顯著低於全球均值0.502。

  粵港澳大灣區的全球聯繫中國領先,但與國際灣區仍存在差距。粵港澳大灣區的全球聯繫指數均值為0.591,顯著低於東京灣區(0.896)、舊金山灣區(0.728)和紐約灣區(0.689)。與國內杭州灣(0.550)和環渤海灣(0.558)相比,粵港澳大灣區處於領先地位。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存在明顯分化,11樣本城市有近一半處於均值線以下。整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企業聯繫度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但科研人員聯繫度卻是最主要的短板,其均值甚至顯著低於全球均值水平。

  圖:全球聯繫前20強城市內部指標情況

  表:全球聯繫指標全球前20強城市

  圖:全球1006個城市全球聯繫指數的空間分布

  十七、可持續競爭力(2020-2021):亞洲全面提升

  圖: 2020-2021年度全球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分布

  圖:全球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名5年變化註:紅色表示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上升,藍色表示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降低。

  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是城市長期發展的決定力量,也是城市不斷滿足居民日益複雜和苛刻的社會福利需求的關鍵所在。

  亞洲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全面提升。全球可持續競爭力前10強的城市分別是東京、新加坡、紐約、香港、倫敦、巴黎、舊金山、巴塞隆納、深圳、大阪。相對於2015-2016年而言,東京、新加坡、紐約位列前三的格局沒有變化;香港、舊金山、巴塞隆納和深圳均有上升,其中深圳進步尤為顯著;倫敦、巴黎略有下滑。亞洲城市顯著提升,2020-2021年度,亞洲城市在全球可持續競爭力前200名中的數量,對比5年前由60個城市,提升為66個城市,在6大洲中提升幅度最大。這66個城市的排名平均上升19.20名,而亞洲城市整體平均排名也上升了11.78名,亞洲城市在可持續競爭力方面全面提升。

  各區域分化逐步加劇,亞洲、歐洲、北美洲主導全球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其中,美國引導北美城市格局並處絕對領先;歐洲可持續競爭力、人才密度及人才增量均處於領先地位;亞洲頭部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在全球處於較強地位,且人才增量提升勢頭明顯;南美洲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總體處於全球前列;非洲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水平整體偏低,且分化嚴峻。

  表 :2020-2021年度全球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前20名及其變化

  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頭部城市呈上升發展趨勢。一方面,中國城市內部差距較大,在291個樣本中,有5個城市躋身全球前50,9個城市躋身全球前100,30個城市躋身全球前200;同時,有157個城市位於全球500名以後,佔比約54%。另一方面,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出現分化加劇。從5年變化來看,159個城市排名上升,佔比54.63%;同時,也有130個城市排名出現下滑,佔比44.67%。但中國頭部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發展趨勢。中國可持續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4)、深圳(9)、臺北(24)、上海(33)、北京(47)、廣州(69)、蘇州(78)、南京(89)、青島(94)和武漢(102);從5年變化來看,除去臺北保持不變外,其餘各城市均有上升,第10強的武漢上升81名,暨躍全球第102名,其餘9城均位列全球百強。

  表:2020-2021年度中國前10名可持續競爭力及其變化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呈梯度分布。暨以3個百強城市為第一梯隊:香港(4),深圳(9),廣州(69)作為核心引擎;5個200強城市為第二梯隊: 東莞(119),佛山(123),澳門(138),中山(160),珠海(194)作為中流砥柱;其他三個城市組成第三梯隊:惠州(296),江門(390),肇慶(487)作為重要支撐。從5年變化來看,除去澳門和肇慶出現下滑外,其他9城均表現為上升,其中東莞上升60名,珠海上升46名,佛山上升36名,中山上升30名。

  表:2020-2021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及其變化

  十八、經商便利度和年輕且高素質的人口對經濟活力十分關鍵

  經濟活力是評判一個城市經濟發展能力和潛力的重要指標,是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活力競爭力指數涵蓋經商便利度、產權保護度、青年人才比例、經濟增長率及勞動生產率五個分項指標。

  新興城市在全球十強之中佔主體,經商便利度和年輕且高素質的人口對經濟活力十分關鍵。經濟活力指標全球前10強的城市分別是都柏林、紐約、奧斯陸、杜拜、深圳、舊金山、聖何塞、阿布達比、新加坡和西雅圖。經濟活力較強的城市主要以經商便利度指數較高和年輕且高素質人口指數較高的新興城市為主。全球城市間經濟活力發展水平差距依舊明顯,但呈現出多中心化的發展格局。

  中國城市總體經濟活力呈金字塔型分布,青年人口數量成為造成城市間差異的主要原因。中國共有15個城市躋身經濟活力全球前100,分別是深圳(5),北京(23),廣州(26),上海(30),珠海(39),香港(44),南京(50),杭州(55),蘇州(71),廈門(72),長沙(76),武漢(78),寧波(92),成都(93),合肥(98)。排名前200的有44個,排名前500的有181個。從中國200強城市分項指標看,各城市的經濟增長水平最為接近,但青年人口比例差距最為明顯。在空間布局上,深圳經濟領銜發展,前200強城市呈自東向西遞減的空間分布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活力國內領先,但灣區內城市存在較大差異。經濟活力指數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活力為0.627,高於杭州灣(0.582)和環渤海灣(0.492),與東京灣(0.660)接近,低於紐約灣(0.707)和舊金山灣(0.763),由灣區引領的多中心化發展格局初步顯現,但青年人才比例在灣區內不同城市間差異較大,同時經商便利度、經濟活力和經濟增長率也存在兩極分化現象。

  圖:經濟活力前20強城市內部指標情況

  表: 經濟活力指標全球前20強城市

  圖:全球1006個城市經濟活力指標的空間分布

  十九、城市發展質量是環境韌性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城市發展質量是環境韌性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部分規模小、但發展質量高的中小城市在全球脫穎而出;非洲城市環境韌性競爭力的均值低且內部差異大,而北美洲均值高且內部差異小,城市環境韌性競爭力在全球兩極分化趨勢明顯;全球城市在環境汙染度和生態多樣性上得分較低,提高環境汙染治理水平和維護生態多樣性是提升全球城市環境韌性競爭力的關鍵。

  中國少數城市已經躋身全球環境韌性競爭力前列,但區域間分化明顯。中國城市進入全球環境韌性競爭力排名前200強的有:香港、深圳、澳門、臺北、東莞、中山和新竹7個城市。中國高環境韌性競爭力城市主要集中在東南部自然環境良好、經濟發達的地區,特別是東莞、中山和新竹等中等規模城市強勢逆襲。中國城市環境韌性競爭力由東往西、由南往北梯次遞減,但東西向差距大於南北向差距。中國城市環境汙染度平均得分最低,大幅度落後於其他維度。

  粵港澳大灣區環境韌性競爭力躋身國際一流水平且內部分布均衡。粵港澳大灣區環境韌性競爭力得分(0.723),排在東京灣區(0.815)和紐約灣區(0.812)之後,領先於舊金山灣區(0.677)、杭州灣區(0.615)和環渤海灣區(0.550),躋身國際一流水平,且內部差異最小,內部城市環境韌性競爭力分布相對均衡。相對於全球其他灣區,環境汙染和交通便捷度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主要短板,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環境韌性競爭力的關鍵是加強環境汙染治理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圖:環境韌性前20強城市內部指標情況

  表環境韌性指標全球前20強城市

  圖全球1006個城市環境韌性指標的空間分布

  二十、開放度是決定全球城市社會包容的關鍵因素

  開放度是決定全球城市社會包容的關鍵因素。社會包容是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支撐,逆全球化趨勢下,社會包容提高將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然而開放度是社會包容的主要短板。全球城市社會包容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亞洲,有17個城市上榜。全球社會包容最強的城市主要是一些規模相對較小城市,非全球化大城市。開放度變異係數在社會包容分項指標中最大,為0.801,全球城市間對外開放差異較大,逆全球化將會加劇開放度對城市社會包容提升的阻礙。

  中國城市社會包容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呈現梯次遞減。中國城市社會包容均值為0.669,高於全球均值0.622,變異係數為0.147,低於全球0.259,中國城市社會包容存在一定的優勢。但中國城市開放度均值為0.241,低於全球均值0.308;變異係數0.89,高於全球的0.801,開放水平低、分化顯著影響中國城市社會包容提升,深化對外開放是中國城市提高社會包容的關鍵。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社會包容高於全球水平,灣區內城市社會包容差異較小。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社會包容均值0.796,高於全球均值0.622,超越紐約灣(0.663)、舊金山灣(0.785),僅次於東京灣(1.000);高於國內環渤海灣(0.773)、杭州灣區(0.775)。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社會包容均高於全國均值0.669。較高的開放度是大灣區城市的優勢,灣區城市開放度均值為0.648,約為全國2.5倍;變異係數為0.25,遠低於全國的0.89,灣區內部城市開放度差異較小。

  圖:全球灣區城市社會包容分項指數

  圖:社會包容前20強城市內部指標情況

  圖全球1006個城市社會包容指標的空間分布

  二十一、科技企業是全球科技創新的最重要的因素

  科技企業是全球科技創新的最重要的因素。對科技創新競爭力的研究發現:東京、北京、紐約、倫敦、首爾、波士頓、舊金山、上海、芝加哥、西雅圖位居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前十。所有頭部城市不僅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也是全球的綜合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的洲際分布差異明顯,新興經濟體整體水平亟待提升,且洲內城市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亞洲、非洲分化程度較大,歐洲分化程度較小,各洲內部分化程度大致與平均水平具有反向關係。要素上看,科技企業是全球科技創新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中國城市方面,共有32個城市躋身科技創新全球前200名,北京、上海、香港排名領先,相對優勢在增強。中國的平均水平低於全球平均,中國總體均值(0.269)低於全球平均水平(0.316),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中國城市科技創新指數區域差異顯著,分化加劇,變異係數(0.589)與全球平均水平(0.596)接近,但與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係數過高。分項指標來看,科技企業、高等教育和文化設施指數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且變異係數較大,科技創新分項指標均值和變動幅度差異較為顯著。

  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國內頂尖但與國際存在較大差距。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平均得分為0.482,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0.316和中國平均水平0.269,也優於國內的杭州灣區0.404和環渤海灣區的0.452。但與其他國際灣區相比,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0.7以上的得分比較,粵港澳大灣區總體上處於與國際先進灣區差距較大的較高水平。從灣區內部來看,核心城市香港(14)、深圳(30)和廣州(40)的科創指數都超過0.7,世界排名均在40以內;而其他城市科創指數均未達到0.5,世界排名位於200名外。分項指標來看,科技企業指數和高等教育指數的分化突出,文化設施指數差異化也較明顯,專利申請指數和學位論文指數差異較小。

  圖:科技創新前20強城市內部指標情況

  表:科技創新指標全球前20強城市

  圖全球1006個城市科技創新指標的空間分布

  二十二、結語

  本報告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推出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年度報告》的第六部。利用指標體系和客觀數據,報告詳細評價了1006個全球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報告從整體上衡量了全球城市競爭力發展格局,討論了全球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報告對全球城市政府部門、國內外企業、有關研究機構、社會公眾具有重要的決策參考意義和研究借鑑價值。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DF524)

相關焦點

  • 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最新版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
    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發布。報告詳細評價1006個全球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從整體上衡量了全球城市競爭力發展格局,討論了全球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
  • 全球城市競爭力榜單發布:青島排名上升至94位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許晨 青島報導一個城市的發展狀況有多種維度的考量,其中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是其中重要的兩個方面。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發布。報告顯示,全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榜單中,深圳位於第9。
  •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深圳位列第九 中國三個城市躋身前20
    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發布。   本報告是《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系列的第六部,利用指標體系和客觀數據,報告詳細評價了1006個全球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從整體上衡量了全球城市競爭力發展格局。
  • 全球城市持續競爭力榜單發布:深圳全球第九,青島排名上升!
    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透視人類文明時空演進》(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對外公布。深圳在2020年的可持續競爭力由去年的第19位躍升至第9名,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名,也是內地惟一闖入前十的城市。
  • 頂級城市洗牌!全球競爭力「北升南降」,誰在領跑中國城市?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今日發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後稱「報告」),過去6000年,由樞紐、門戶和節點構成的全球城市體系,在由跨國集鎮體系到跨洲城市體系再到全球大都市網絡體系的演化中,經歷了20餘次的全球性瓦解和重塑。
  • 在全球城市競爭力榜單入圍前十,取得巨大突破
    而如今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國家的各大城市在世界也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在近期12月8號的時候,聯合國和我國相關部門發布了一次正式對外公布的報告,這是一份揭示全球城市價值鏈,透視人類文明時空演進變幻的報告
  • 第十九屆全球國家(城市)競爭力排行榜在港發布[二]
    )城市競爭力排行榜」,在香港灣仔桂強芳辦公室向全球發布。  為此,他發布說,今年,我們根據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後世界各國應對疫情的態度、舉措、成效及對國家與城市競爭力影響的狀況,推出了「2020全球抗擊新冠疫情成效最顯著國家排行榜」,中國因高度重視疫情,堅持「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應對原則,反應迅速,措施有力,效率顯著,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人均感染率和病亡率均佔比最低而排名第一,越南、芬蘭居二、三。
  • 深圳首次躋身 可持續競爭力全球前十
    作者: 房地產大師來源:深政觀察前言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透視人類文明時空演進深圳在2020年的可持續競爭力由去年的第19位躍升至第9名,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名,也是內地惟一闖入前十的城市。看點01深圳在三項指標上名列全球前十報告顯示,全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榜單中,深圳位於第9。
  • 深圳首次躋身可持續競爭力全球前十
    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透視人類文明時空演進》(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對外公布。深圳在2020年的可持續競爭力由去年的第19位躍升至第9名,首次進入全球前十名,也是內地惟一闖入前十的城市。深圳在三項指標上名列全球前十報告顯示,全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榜單中,深圳位於第9。
  •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深圳晉級前十,廣州排第幾?
    城市自然規律的空間單元,也是文明的標誌和容器。全球中心城市是全球發展的「火車頭」,引領著全球城市乃至世界的發展,不僅能創造核心價值,還決定著價值全球分配。2020年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透視人類文明時空演進》(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對外公布。
  •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2020年11月27日,《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發布會上,王琦安主任介紹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簡稱年度報告)的相關情況並與有關專家一同回答了媒體提問。
  • 北京全球第一!成這個時代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城市
    似乎除了中國以外,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據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導,有研究顯示,自新冠大流行以來,北京成為這個時代在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報導還提到,在新冠疫情之前,紐約曾是這個位置連續四年的保持者,其次是新加坡和東京。
  • 全球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國內地城市闖進前十,反超了香港、臺北
    近日,《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正式發布。據相關報導稱,該榜單詳細評價了上千個全球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年輕且高素質的人口是重要的要素競爭力構成。
  • 經濟競爭力,深圳晉級全球TOP10;國際聯繫度,廣州排名全球第12
    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透視人類文明時空演進》(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對外公布。該報告統計分析了全球1006個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可謂是一項大工程。
  • 我國公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呂騫 趙竹青)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編制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27日正式發布。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了相關的遙感監測與分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並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記者了解到,該系列報告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舉措之一。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發布
    為積極應對全球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國家遙感中心持續開展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簡稱年度報告)工作。自啟動這項工作以來,在保持繼承性和強調發展性的原則基礎上,年度報告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和全球重點區域3大類主題,分8期陸續發布了包括全球陸地植被、全球陸表水域、全球城鄉建設與發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大型國際重要溼地、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協生態環境狀況以及「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10個專題系列共22個專題報告
  • 《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發布 全球城市綜合排名廣州大幅上升8名
    Kearney,下稱「科爾尼公司」)發布了《2020全球城市指數報告》,廣州市在今年的《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從2019年的71名躍升到今年的63名。  廣州這座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正煥發無限的新活力,滋養著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每一個人。廣州人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在這裡,我們從四個方面解鎖廣州的幸福密碼。
  • 清華X騰訊聯合發布「WeSpace·未來城市」報告,150頁PPT展望「新...
    而城市作為文明孵化器和載體,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每一輪更新換代。回顧歷次技術革命,我們可以發現顛覆性技術勢必會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也將最終投影在人類生產生活的城市空間中,帶來空間形態的改變以及對傳統物質空間規劃與設計的挑戰。
  • 今天,呼和浩特最新城市宣傳片全球發布!
    今天,呼和浩特最新城市宣傳片全球發布!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是一座充滿生機的城市?是數不盡的美食與美景?是宜居宜業之城 帶你走上人生巔峰?是「來了就是呼和浩特人」的開放和包容?呼和浩特最新城市宣傳片全球發布
  • 「WeSpace未來城市」報告發布,展望「新基建」下城市空間
    6月18日,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北京城市實驗室聯合騰訊研究院、騰訊雲共同推出的研究報告——《WeSpace·未來城市空間》(中英文版)正式發布,通過對科技與城市空間關係的深入研究,依託豐富的前沿實踐案例,展望「新基建」下未來城市空間場景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