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牛腹瀉是由犢牛自身體質、環境、人為因素和病原體共同作用的結果,以1月齡內的犢牛常見。由於腹瀉,致使犢牛消化障礙和腸道器質性病變,最終導致犢牛營養不良,生長緩慢,發育受阻甚至死亡,嚴重影響養殖收益。食源性腹瀉主要是人為飼養管理不科學而引發的疾病,因此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尤其冬春季節防寒保暖是防制犢牛腹瀉的關鍵,一旦發現要及早查找病因,準確治療,確保犢牛健康成長。
冬春季節晝夜溫差大,早晚天氣寒冷,犢牛島防寒保暖條件差等造成大批犢牛腹瀉。衛生環境條件惡劣,人工哺乳不定時定量、母乳過濃、乳溫時高時低,甚至飼餵酸壞變質的牛奶,代乳粉質量低劣等飼養管理不到位均引起犢牛腹瀉。
犢牛早期,前胃發育不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主要靠真胃內凝乳酶和小腸消化酶進行消化吸收。當犢牛在採食牛奶過量、喝奶過快、奶溫時高時低或牛奶變質等因素的刺激下,首先引起真胃興奮,收縮加強,牛奶在真胃中停留的時間縮短,凝乳酶尚未充分發揮作用,出現凝乳不全現象,這種消化不全的食糜進入腸道,在腸道內不能被正常消化和吸收,腸黏膜受到刺激而興奮性增高;其次,消化不全的食物在胃腸道內受細菌的作用,產生乳酸等腐敗產物,使腸腔內滲透壓增加,液體增加,吸收減少,促使腸蠕動加快,導致消化不全的內容物與分泌物一起排出體外,造成腹瀉。另外,過早或大量給日齡小的犢牛餵代乳品,因犢牛前胃未發育完善,澱粉酶、蔗糖酶、磷酸酯酶的活性低造成腹瀉;代乳粉質量劣差,在真胃受熱後內凝結,蛋白質變性,引起消化不良,也易引起腹瀉。
主要表現為:犢牛精神沉鬱,食慾減少或廢絕,頭低耳搭、被毛粗亂、夾尾、喜臥、肛門周圍附著腥臭的糞痂,排出的稀便呈不同顏色;腹瀉持續時間較長者,眼窩凹陷,消瘦脫水;腹脹者,腹圍增大,叩診呈鼓音,觸診腹壁有水音,伴有體溫升高者,渾身發抖,呼吸快而喘,鼻孔內流出膿性分泌物。臨床上因犢牛發病的日齡、食物的性質、病程長短、發病程度的不同,腹瀉顏色和性狀也有所不同。
糞便呈黃綠色像搗碎的雞蛋,多見於10日內的犢牛。
糞便呈灰白色水樣,其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呈絮片狀,腥臭,多見於15~20日內的犢牛。
糞便呈暗紅色血便,多見於1個月的犢牛。
糞便呈暗綠色、黑褐色,稀糞中含有較幹的糞塊,多見於1個月以上的犢牛。
糞便呈白色、幹固,這與過食牛奶或代乳粉有關。
治療原則:減少飼餵量或禁食、調節腸胃,消炎、防止繼發感染、脫水和酸中毒。
首先減少飼餵量。一般減少正常餵奶量的1/3,減少的奶量用溫開水或淡鹽水代替,或禁食12~24小時,口服補液鹽,當腹瀉減輕時逐漸增加到正常飼餵奶量。
對於糞便帶血者,先清理胃腸道。首日用石蠟油100~200毫升,一次口服;次日再用磺胺脒、碳酸氫鈉片各2~6克/頭,一次餵服, 每日3次,連服3日。
腹瀉伴有胃腸脹氣者,先消除脹氣。用魚石脂30~100克,75%的酒精20~50毫升,一次餵服,或用磺胺脒、碳酸氫鈉片各5克/頭、氧化鎂3克,一次口服。
腹瀉脫水者,應儘早補充等滲電解質液。糖鹽水或林格300~1000毫克、10%糖150~500毫升、碳酸氫鈉注射液100~200毫升,一次靜脈滴注,連用3~5日。
腹瀉伴有體溫升高者,除內服健胃、消炎藥外,可全身用藥。安乃近10~20毫升、青黴素160萬單位、鏈黴素100萬單位一次肌注;或安乃近10~20毫升、慶大黴素10~20毫升,一次肌注,一日2次,連用3日。
加強飼養管理,嚴格遵循犢牛飼養管理制度,是預防犢牛食源性腹瀉的關鍵。
堅持五定:即定質、定溫、定時、定量、定人。
犢牛出生0.5~1小時內時及時灌服初乳3~4升,初乳的溫度達到40℃,檢測值≥22%,免疫球蛋白含量≥50毫克/毫升的優質乳,使犢牛儘早獲得母源抗體。
常乳飼餵在產後第2天,飼餵前常乳需要進行巴氏殺菌;每天飼餵3次,飼餵量根據犢牛採食量和日齡而定;飼餵溫度為38℃±1℃。
代乳粉飼喂,為犢牛提供代乳粉,保證水溫在80℃~100℃;將開水放入水桶中,降溫到45℃~55℃,按照添加比例勾兌代乳粉,並進行攪拌直至全部溶解,溫度降低為38℃±1℃時進行飼喂。同時保證代乳粉的質量,嚴禁飼餵劣質代乳品及發酵腐敗變質的牛奶和奶製品。
出生後第3天飼餵開食料;一天飼餵3次,保證全天供給乾淨新鮮的顆粒料。
犢牛出生後第3天開始供給清潔的飲用水,每天提供飲水量約佔體重的10%,水溫控制在30℃。
冬季春季節,犢牛10天即可將其趕到戶外運動場,每天0.5~1小時,氣溫在-10℃以下,保證15天內犢牛穿上特製棉馬甲。
犢牛決定著養殖場未來的經濟效益,犢牛飼養管理關係著牛群未來的發展潛力。因此,建立犢牛飼養管理操作流程,加強母牛圍產期管理,嚴格犢牛出生後衛生防護,養好犢牛至關重要。同時結合實際制定科學的免疫接種制度,正確使用消毒劑,堅持日常消毒,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查明原因,儘快採取有效的防制措施,提高犢牛免疫力,保證犢牛健康成長,為奶牛場後備牛的儲備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邱曉東 宗瑞林 張來昌 李素霞 劉廷玉 蔣桂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