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一個人安靜地生活,在屬於自己的房子裡,周圍都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個人,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
日劇《家族的形式》中,男主角永裡大介如是說道。足夠了解自己,覺得自己「不適合跟任何人一起生活「,因此決定「不給任何人添麻煩,也不傷害任何人」,把單身公寓打造成自己專屬的城堡。
大介每天準點起床,一日三餐都有著規律的安排:早餐只喝鮮榨的時令蔬果汁,午餐適量攝入碳水,晚餐是他最愛的冰啤酒,配上各色自己做的下酒小菜,實惠又美味。逢工作日下班後會去健身房,周末則堅持一個人去戶外騎行。對家具的擺放位置精確到毫米,專門設置了秘密閣樓用以存放他珍藏的物品,絕對不允許別人踏入...
這樣近乎偏執但卻完完全全符合自己心意的居住方式,讓很多人,尤其是在異鄉打拼的年輕人都不由得心生嚮往。
學生時代,要麼得忍受父母的嘮叨和管束,要麼得忍受宿舍的擁擠與吵鬧。好不容易開始掙錢能搬進屬於自己的小窩,即使只是偌大城市中小小一間房、一張床,卻也是朝新生活邁出的一大步。然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緊張的早晨要跟室友搶衛生間、總有人做完飯不收拾廚房、冰箱裡的三明治不知道被誰吃了、聽見客廳有人走動的時候都不敢打開臥室房門…
無數令人崩潰的時刻,我們都會想:要是能自己一個人住就好了。只屬於一個人的空間,按照喜歡的方式隨心布置,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光是想想就開心。
這個時代,人與人的聯繫看似通過一根網線就能變得緊密無比。但現實恰恰與之相反,人們恐婚恐育,不想受親密關係的束縛與捆綁,一個人狂歡、一個人寂寞的獨居生活似乎成了最佳解決方案。
我們邀請了幾位正在獨居的年輕人,跟我們分享獨居是何種心情。
說起一個人生活的好處,被提及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一定是「自由」。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一生有過三段婚姻,兩個子女,卻在晚年選擇在東京獨居,和兒子兒媳當鄰居,做著「鬆散的一家人」。即使白頭偕老是他一直以來從未放棄過的憧憬,卻因為在經濟上和生活上都能維持獨立,認定自己獨自一人會比較恰當。
正如他在著作《一個人生活》中調侃的那樣:「一旦體驗了一個人生活的逍遙自在,或許就會變得把和他人共同生活視為洪水猛獸」。
@王宇直
25歲,攝影師&淘寶店主,獨居2年
一個人住的生活,想廢就廢,想發呆就發呆,偶爾也可以勤快點,布置房間、學習做飯、定期看書看電影、學新的軟體...完全不被打擾,可以更關注自身向內的感受。
除此之外,學會了勇敢拒絕無用社交,學會了自己想辦法「增加幸福感」,由於獨處實在是太安靜,對事物的思考頻率也會增多。
挑戰當然也會隨之而來,一些以前從來沒一個人做過的事情:比如修理,安裝,或者搬重物,剛開始覺得還蠻艱難的,不過習慣就好,順帶培養「女子力」嘛。
至於孤獨啊沮喪啊這些情緒當然會有,不過我覺得這些情緒不限於獨居時會有。遇到挫敗時獨居者可以毫無顧忌地大哭一場,跟熟人朋友一起反而要約束自己的感受。
總之呢建議女孩子找安全一點的住所獨居,然後就是做好心理準備,因為獨居實在太快樂啦!!!
@SKY
24歲,空中交通管制員,獨居1年
特別喜歡當下一個人的獨居狀態,只要自己舒服就可以了,不用顧慮任何人,想怎樣就怎樣。工作性質導致上班時間需要說很多話,回到家不想再跟任何人交談,獨居能保證這一點的充分自由。
下班後健個身再逛個超市,回家按最近種草的食譜做頓飯,配上一個下飯綜藝。或者,嗯,打掃衛生、聽歌自嗨都特別解壓。即使僅僅是待著,什麼都不做也很放鬆。
獨居久了,會產生多一個人加入有點幹擾的想法,雖然兩個人也可以,但還是一個人更舒服。秘訣就是一定要學會找到一個人也能自得其樂的事情。
@Sam
25歲,留學生,斷斷續續獨居2年
還跟父母一起住的時候,我的房間門除了睡覺時間是不被允許關上的,只能通過躲在廁所裡來獲得片刻「正大光明」的自由。
開始自己生活之後,上廁所可以不關門;肆無忌憚打嗝放屁挖五官屎;沒人管我的衣服是不是堆的滿地都是;不用在乎我癱在沙發上的姿勢是不是不雅觀;不用遷就另一個人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生活的一切順眼與否都由我自己的標準決定。
@永半
25歲,學生,獨居3年
這一片小空間內的空氣全都屬於我,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有100%的操縱權,不需要顧忌舍友、女友之類的感受。我是學畫畫的,特別喜歡顛倒日夜地畫畫,若非獨居,估計一起生活的人都很難適應我的生活習慣。
我屬於說幹就幹,不幹就打死不幹的那種人。比如周六突然想去橫濱的中華料理街吃一頓臺灣滷肉飯,一個人的話想去就直接穿鞋出門了,跟別人一起生活就需要考量很多,尤其是同居的女朋友,她想去嗎?或者她有別的安排嗎?要不要問兩句?跟別人一起生活,或多或少需要彼此間的一些犧牲,當然在相愛之人看來這點所謂的犧牲是對對方的寵愛。但,我覺得很累。
奈良美智的紀錄片《奈良美智との旅の記録》,開篇有提到:他不會打擾其他人,其他人也不會打擾他。早年間他一直躲在自己的小倉庫裡搞創作,長期處於獨居狀態。我很崇拜他,從各方面而言都很崇拜,獨居對目前的我而言就是最好的選擇。
梅 · 薩藤在《獨居日記》寫道:「說來也奇怪,朋友、熱戀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惟有獨處,在這獨處中探究、發現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缺少幹擾、沒有關心和氣惱,生活會變得乏味。然而,只有當我獨處,環視這屋子,重溫舊時和它的談話,我才充分品嘗到生活的滋味。」
每個人都應該學好的一課就是如何與自己相處,獨居也許是開始這門課的最佳時機。
@xuan
25歲,設計師,獨居1年
人都需要自己的個人空間,一個安全、舒適、只屬於自己不會被指指點點的空間。獨居是最好不過的空間和時間了。和爸媽住和室友住和伴侶住,都不能達到絕對的個人。雖然「人是群居動物」,但此同時也是獨立個體,獨居是可以充分體會「完全個人」的時候呀。
@Clementine
25歲,某健康品牌運營,獨居9個月
獨居反而輕鬆了很多,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想做的、喜歡的事情上。我是潮汕女孩,五口之家裡一直吵吵鬧鬧的,家務事也特別繁雜。決定獨居也是為了能更多地擁有自己的時間。我的興趣愛好超廣泛,獨處的時候也能找到很多事情做,經常覺得時間不夠用!
最開始決定獨居的原因是「逃離」,我的家人屬於比較有控制欲的典型中國式家長。離開家、換城市、獨居這些事在潛意識裡都是不被認可的。心理上的支持更多得靠自己,當然會對未知的城市、新的生活狀態有一些擔心。但獨居了九個月後,對自己的獨處能力有了很大的信心,明確知道自己能照顧好自己,心態也從「逃離」變成了我可以「選擇」。
「當你重新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整個人會更peace」
@Fan
27歲,自由職業,獨居3年
獨居讓你有了更多時間跟自己相處,有了更多時間去獨自消化外在環境帶來的情緒,不用回到家還要再照顧別人的感受,所以當你重新去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整個人會更peace,我猜~
@小川
24歲,咖啡師,獨居3年
獨居最主要的是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開心,傷心,瘋狂,大笑,哭泣.所有這些,這個空間都會幫你消化,幫你隱藏,就像是一個情緒垃圾場,垃圾場裡面沒有人會在乎那究竟是什麼!因為「那只是垃圾」而已!
硬幣總有兩面,一個人的生活除了充足的自由,還需要獨自承擔更多:
「獨居女生的外賣/快遞收件人寫的永遠是x先生,但後來在網上看到這樣做好像也沒什麼用...」
「一個人搬大件的時候,也好想有個人能搭把手...」
「有時也怕自己忽然生病沒有室友救我,所以近一年開始合租了「
「一個人在家呆久了,會對時間的流逝沒有實感」
「長時間家裡只有一個人,甚至開始和家具對話.」
就像熱播劇《三十而已》中出現的一幕:滬漂女孩王漫妮,因為急性腎炎昏迷在家中,幸好當時正在跟家人通電話,對方及時呼叫救護車才撿回一條命。
現實中的獨居生活,同樣充斥著種種心酸與無奈。
——
@Freya
27歲,平面設計,獨居3年
有一天在家吸塵的時候把腰閃了,躺了一天都沒緩過來。當時點了個外賣,從下單的那一秒開始就緩慢往門口移動,一邊爬一邊大喊(因為真的太疼就差沒飆淚了!)讓騎手把外賣放在門口,艱難支起一點身子把門打開 ,拿上外賣再推著外賣爬回床邊, 趴在地毯上把外賣吃了一半再爬回床上繼續躺著。
——
@永半
25歲,學生,獨居3年
去年畫升級作品的時候,一度毫無靈感和進度,眼看不到半個月就要講評了情緒很低落,躲在房間裡許久沒跟人接觸。後來實在受不了了,想起「陪玩」這種東西,就找了一個。我說「姑娘,你就在那邊說話就行了,我聽你說話」。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叫「陪玩」。
@rich
27歲,新媒體,獨居三年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病得很嚴重,躺在床上無法動彈,家裡一團糟,地上堆滿了擦鼻涕的廢紙,情緒到了崩潰邊緣,那一刻感覺自己被全世界拋棄了。
@阿錢
25歲,編輯,獨居6個月
說起獨居我就會想到《欲望都市》有集裡 Samantha生病了,一個人很慘,脫衣服都沒人幫她拉拉鏈,讓她難得動了找男朋友的想法 。
@Taco
25歲,網際網路公司運營,獨居3年
一個人住最麻煩的就是忘帶鑰匙,走投無路只能斥巨資找人開鎖,害...
——
@小夫
29歲,工程師,獨居5年
在家吃飯會變瘦,因為有爸媽的照料,三餐規律又營養均衡。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吃飯都是得過且過,雖然知道很不好,但還是只想狂吃垃圾食品。
@JUNE
28歲,助理總經理,獨居6年
獨立之後慢慢養成了什麼事情都自己解決的習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想去麻煩其他人了。
不難發現「一人食」和「獨居生活」的記錄正在變得流行。陽光正好,微風和煦,伴隨輕柔的背景音樂,這些散發著煙火氣息的生活影像,陪伴觀看者度過漫長的通勤時間、被當作「下飯菜」亦或是睡前的ASMR,既是打發無聊的消遣,也讓無數人對鏡頭中看似輕快又自由的獨居生活又多了一層期待與嚮往。
能在鏡頭中得以一窺的僅僅是生活的冰山一角,撇去濾鏡的修飾,獨居生活有稜有角,有哭有笑,就像高木直子在《一個人住第五年》中形容的:「一個人的生活雖輕鬆也寂寞,卻又難割捨。」
最後借用獨居朋友的一句話:「好的生活都建立在穩定的物質基礎上,通俗講就是努力工作,好好賺錢。」只有這樣,才有資本把任何一種形式的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呀。
撰稿:Namiko.
圖片:被訪者提供&網絡
聯繫:info@fakeshion.com
P.F. Candle Co. 是一家總部位於洛杉磯的香水公司,由妻子 Kristen Pumphrey 和丈夫 Thomas Neuberger 共同擁有和經營。所有系列產品都是在南加州設計,生產和運輸的,旨在通過蠟燭,蘆葦擴散器,室內噴霧,薰香和男女皆宜的香水來改善生活氣味,以可接受的價格為家居和身體創造高品質的香水。
「Dans les bras de Morphée.」—— 一句法語的「在夢神墨菲爾的懷抱裡」,是設計師對好好睡覺最大的期待。In March認為不管日常生活有多少讓人興奮或疲憊的事情,當夜幕降臨,我們都應該享受一場安穩的睡眠。
加入FAKESHION好物個人微信號
ID:fakeshionista
發現更多小眾時髦